据悉,今年该市财政收入将完成1800亿元。从“十五”末的395亿元到1800亿元,5年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多。较多的财力是保障民生的基础。
重庆计划在未来几年里再投入3000多亿元,切实办好10件民生大事。这桌“民生大餐”既兼顾了老人、孩子、穷人、病人的“胃口”,还将力争满足农民、农民工、城市夹心层等占到常住人口70%以上的百姓的“食欲”。
重庆市财政局局长刘伟表示:贯彻落实好政府做出的民生部署安排,既彰显财政以民生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又诠释出民生财政的应有之义,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介绍,近五年来,重庆在民生方面投入的财政资金从“十五”末2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50亿元,翻了两番,并建立健全每年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的投入机制,其强度之大、数额之多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重庆财政用于民生的资金就达到了2700亿元。
倾注于民生的财政资金,不仅让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得以顺利推进、“五个重庆”得以全面启动、十大民生工程得以有效落实,而且还适时出台一些“锦上添花”的政策,让老百姓享受“大餐”的同时,还能吃上“点心”。财政补助用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连续5年提标,增长近1倍;城乡低保提标3次;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标2.4倍;优抚、农村五保、孤残儿童等补助标准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民生无范围限定,只要是群众最现实、急需的问题,都是民生问题。本着这样一种民生基调,重庆市政府着眼于解决多层次民生需求,针对民生工作由低到高、梯次递进的动态特性,构建起覆盖更广、惠民更实的“大民生”工作格局,努力使市民过上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着眼生存需求,突出扶贫帮困、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重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五保户、城市低收入群体、下岗失业人员等人群在基本生活、就医、子女就学、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生活最低保障和社保最低保障得到全覆盖。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节日送温暖长效机制,完善了优抚对象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健全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三位一体的困难群体帮扶体系。
改善小康民生,着眼发展需求,努力让城乡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宽裕,稳步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学有所教方面,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覆盖城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覆盖各教育阶段,几十万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领生活补助。劳有所得方面,社会保险、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等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办微型企业得到财政资本金补助,就业与低保政策联动机制基本建立。病有所医方面,新型合作医疗从农村延伸到城市,城乡居民医保、儿童计划免疫和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老有所养方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新增100万人。住有所居方面,率先推出公租房建设,从低收入家庭到农民工,从外籍从业人员到社会“夹心层”都有栖息之地。生态环保方面,实施三峡库区垃圾处理“以补促收”,绿化“两江四岸”,建设蓝天、碧水、宁静、绿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重庆把财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还主动埋单,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多项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拿出19.7亿元在全国率先偿还“普九”债务;每年拿出32亿元率先在全国兑现义务教育阶段30.8万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拿出10.4亿元率先在全国将关破企业退休人员和国企“双解”人员和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保;拿出2.4亿元推进交巡警平台建设;拿出12.2亿元加强校园安保,拿出1.8亿元建立中小学在校留守儿童营养计划奖补机制。
重庆的决策者意识到,二元结构突出是这个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的特殊市情,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财政投入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而且还要协调,尤其要关注三峡库区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此逐渐填平城乡差距的沟壑,促进社会公平。
近五年,重庆更加注重区域发展,提高公平性、均衡性。财政投入111亿元,免费义务教育从农村贫困学生扩展到所有中小学生;建立54亿元周转金启动户改,让已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落户后同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打破城乡流动壁垒;投入153亿元助医改破冰,老百姓看病不再难;落实28.7亿元念活“山”字经,实现欠发达“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投入25亿元补助31个远郊区县发展社会公益,提速城市建设。(责任编辑:张心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