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古碑 一段传奇
上周五,綦江县綦河滨河整治工程中,施工人员从地下挖出一块古石碑,上面的文字记录了綦河金镛堤修建的全过程。
綦江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周铃介绍,金镛堤是綦江城区一道防洪工程遗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为綦河两岸防洪护岸发挥效用。金镛堤建于清道光12年,长约430米,宽约17米,高约6米,系綦江清代道光县令邓仁坤在任时修建。为纪念他的功绩,当时人们将其取名为“邓公堤”,并刻碑留念。由于年代久远,这块碑刻渐渐被埋于地下。
因水位升高,目前金镛堤已沉入綦河。在滨河整治工程中,古石碑被挖掘出来,但遗憾的是,被挖掘机损坏,石碑下半部被打掉一个角,碑文损毁近半。
根据残缺的碑文,依稀还原了180多年前金镛堤修建经过。让人惊奇的是,当时克服重重困难,带头筑堤的綦江县令,年龄不过十五六岁,十足的“娃娃县长”。而他让当地富豪捐资筑堤、对抗土匪、接济穷人的行为,与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姜文饰演的马邦德县长更是如出一辙。
下面就一起看看这位娃娃县长的故事。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丁香乐 通讯员 包俊 摄影报道
打麻匪
这位“娃娃知县”名叫邓仁坤,说起他,当地人几乎人人皆知,并亲切地称他“邓小伙”。
《清史稿》载,邓仁坤出生于湖南武冈,道光五年,年仅15岁的他说服父亲,顶替逝世的兄长,让地方官府保送入京。邓仁坤作为拔贡参加朝考,年少无惧,在所做题目中大批贪官之害并提出应对之策,赢得了主考官和道光皇帝本人欣赏。道光皇帝召见了邓仁坤,并赦免了他冒名顶替之罪。随后,他被派往四川,历任綦江、梁山、江油、洪雅、富顺等地知县,后官至江西督粮道。
綦江当地县志记载,当时,地处川黔要冲的綦江,县令已经空缺年余,主事的师爷勾结贼人,为非作歹,加之綦河年年涨水,百姓苦不堪言。邓仁坤入川途中经过岳阳楼时,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少年豪气顿发,当场发誓“当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邓仁坤在嫂子陪同下,带着两名随从,乘船通过长江三峡,朝天门下道,过了巴南一品,行至距綦江县城20里外的清溪口时,被一伙贼人绑架,最终侥幸逃出。困于贼穴时,他弄清楚了师爷勾结贼匪的证据。进入綦江县城后,邓仁坤第一件事就是征召武勇,成立民防团,对抗土匪。
邓县令还说服美貌的嫂子,去县城一家茶馆做伺佣,诱使好色的匪首前来,设伏将其捕获。长时间祸乱的綦江县城,终于初步恢复安宁。
惩豪绅
根据记载,綦江的金镛堤修建耗银3万余两,大约是邓仁坤上任一年后开始修建。
当时,每年夏天只要下几场暴雨,綦河两岸千亩粮田基本颗粒无收,饥饿的灾民就去堵截县衙闹事。邓仁坤提出修建堤坝防洪,却首先遭到当地一池姓大户阻挠,认为破坏了风水。
解决了池姓地主的阻挠后,又是资金问题。邓仁坤通过惩罚一些土豪劣绅和捐助,集资1.5万两白银,但资金尚差一半。邓仁坤想了个办法,邀集全县富豪开会,请求捐资筑坝。富豪们提出,捐资可以,他们每人捐一百两,县令得捐一千两。结果邓仁坤当场捐出银票5000两,基本凑齐筑坝的钱。在全县人民努力下,綦河上修筑起了金镛堤。
据邓家家谱记载,邓仁坤在綦江筑坝防洪,其父邓辅纶先捐资5000两白银,后又捐资2000两。离家前,邓老先生就反复教育儿子,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济贫困
根据出土碑文记载,綦河堤坝筑好,邓仁坤谢绝了当地百姓提出的“邓公堤”称谓,而以“金镛堤”之名代之,即“金城汤池”,寓意固若金汤。
綦江地方志记载,邓仁坤为綦江县令时,除了捐款修金镛堤,还亲自到偏避山村巡查,劝导无业乡民务农经商。他见到流浪游民,总诚恳劝说:“何不回家劳动。”遇天旱无收,他派人到相邻的江津、巴县等地买来粮食,减价卖给乡民。
在綦江为官5年间,邓仁坤做了很多好事,实现了自己入川时的誓言。在当地,“娃娃县太爷”已成为一个传奇。
后来,邓仁坤调任富顺县任县令,綦江乡民撑起万人伞,设宴为他送行,酒宴从县衙门大堂一直摆到綦河边,共三百多席。离开时,綦江乡民上千人跟着邓仁坤车轿不舍,送出十余里,一些老人和妇女失声痛哭。邓仁坤到富顺上任后,还担心新创的綦江义学缺少资金,特托人送来俸银百两。(责任编辑: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