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新闻网讯(记者李华)现代人总是行色匆匆,那么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历史吧!一座吊脚楼,一条石板街,沉淀着一段岁月,不经意就触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重庆城有3000年悠久历史,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历史名城如何保护?哪些老建筑和风貌区要保护?历经3年时间编制,昨日,市规划局正式发布《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名城规划》),这是重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史上首部法定名城保护专项规划。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方钱江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负责人,他对规划进行了解读,带我们进入重庆的“历史时间”。
保护范围 古今巴渝十二景都被列入
在《名城规划》中,将重庆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分成了“三层七类”。“三层”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资源点。
“七类”分别是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村镇、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和保护建筑(含传统风貌建筑)、风景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主题遗产。
纳入规划保护的“主城区传统风貌片区”共有28个:包括20个传统风貌区、4个市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中传统巴渝传统风貌片区主城范围内14个。包括重庆古城墙遗址传统风貌带,磁器口、金刚碑2个历史文化街区,十八梯、山城巷及金汤门、鱼洞、寸滩、同兴、木洞、黄桷垭及涂山传统风貌区7个“山城老街”,丰盛、偏岩、走马、龙兴历史文化名镇4个“巴渝古镇”。
主城区的古今“巴渝十二景”,均被列入了保护范围。“古巴渝十二景”包括字水宵灯、龙门浩月等;“新巴渝十二景”包括大足石刻、山城灯海等。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城规划》确定了法定保护、控制保护、登录保护三种方式。我市从去年起,计划2-3年内,全面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全覆盖。
如何保护 控制城市中央山脊线上的建筑高度
渝中半岛要保护“城市中央山脊线”,将控制山脊线上的建筑体量和高度,让城市景观更美。
最新发布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渝中半岛“城市中央山脊线”,是指从朝天门-解放碑-七星岗-两路口-鹅岭-佛图关-平顶山一线的山脊轮廓和城市空间构成的中央山脊线。规定保持渝中半岛现有的城市格局和路网结构总体不变,严禁城市干道截弯取直。
规划保护历史上形成的“下半城”南干道,以及与之相连的支道、巷道、梯道;“上半城”的主干道、支道;上下半城间的联络道、梯道等现存的山城道路路网格局。
建立制度 城门城墙遗址带有望立法保护
重庆有“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现存和已发掘的仅有通远门等4座城门,以及共长3167.6米的城墙。对于其它13座城门,以及长约5692米的城墙暂未发掘或已毁城墙进行考古发掘,一经发现,必须及时纳入城门城墙遗址带的保护之中。
此外,将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城门城墙遗址带的专门保护制度和管理办法。
《名城规划》还首次提出了延续“历史记忆点”。整理出消失的“历史记忆点”,将持续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挖掘,让记忆留在心中。通过对重庆主城区已消失历史记忆点的照片收集、文献考察、走访调研等,规划目前初步论证52个重要文献可考历史记忆点,根据资料收集、整理与挖掘工作的持续进行,实行重要文献可考历史记忆点的动态更新。
提出规划 已拆的缆车和索道宜恢复
在《名城规划》中,提出规划保护山城特色交通,以及滨江风貌等。
其中,特色交通方式和山城步道方面,将保护缆车、过江索道、老码头等特色交通方式及其周边环境,对于已破坏或拆除的宜进行恢复。比如,位于湖广会馆街区的望龙门缆车,就有望“复活”。
《名城规划》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主题遗产保护”。重庆主题遗产分为大遗址、抗战遗址、工业遗产等7类。根据前期历史资源调查,梳理出29处工业遗产和“川盐古道”、“湖广填四川”、“巴渝古驿道”3条文化线路等。
这些历史记忆点将被延续
初步论证的52处“历史记忆点”部分:府文庙、魁星阁(原位于渝中区邹容路),明清古城门:朝天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临江门等五开门;翠微门,金汤门,凤凰门,太安门,定远门,洪崖门,西水门等七闭门。李严大城(原渝中区下半城)、西南实业大厦(原位于渝中区白象街)、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原位于渝中区两路口)、五福宫(原位于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天后宫(福建会馆)、三圣宫(陕西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准提庵(江南会馆)、山西会馆、浙江会馆、云贵公所、大溪沟发电厂、澄鉴亭(原位于南岸区南山)、“虎乳泉(溪)”石刻(原位于南岸区玄坛庙附近)、两路口缆车、临江门缆车、文昌宫(原位于江北区鱼嘴镇)、万寿宫(原位于江北区鱼嘴镇)、仁济医院别墅群(原位于南岸区仁济路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王家大院(原位于南岸区弹子石街道凉水井社区)、洛碛万天宫(原位于洛碛镇场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