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重庆资讯 > 正文

高中生写万字学术论文 关注重庆方言俚俗语的消逝与传承

www.xibuxinwen.com.cn(2017-06-23)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 6月23日,癞疙宝打呵嗨、较场坝的老鸹、瘸子进医院、摸麻麻鱼……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你对这些本土的方言俚俗语还记得多少?了解它们使用的渊源吗?近日,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二学生刘思蔚和他的小伙伴们花了数月时间调查、分析、统计,写出了接近一万字的学术论文,他们关注青少年对重庆方言俚俗语的认知及使用状况,提出的建议与可行性措施还得到了大学教授的肯定。
 
  网络用语在“崛起” 方言俚俗语在消逝
 
  “谈到重庆这座城市,很多外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麻辣鲜香的火锅、穿楼而过的轻轨、走错一个道就变成一日游的复杂立交……但是极少人会对重庆特色的方言俚俗语感兴趣。”刘思蔚同学表示,方言俚俗语里面包含着草根、市井民众的大智慧,是最贴近生活的文化,青少年在学校处于一个较规范的语言应用环境中,很多俚俗语的使用频率都在逐渐减少。
 
  小组成员杜诗意介绍,她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很多歇后语都是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听来的,至于使用频率,那就极少了,“甚至想不起来,我们这一代接受程度高的应该是网络语言。”综合各方面考虑,刘思蔚、杜诗意、田仕顺、杨紫涵四位同学组成了团队,他们试图写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希望让更多人关注正在逐渐消逝的方言俚俗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都不假,高中生知识储备有限、我们人生中还没有写过正式的论文呢,写得最正式的估计就是作文中的议论文了。”杨紫涵同学调侃道,起初大家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几番商量后,成员们分工合作,查阅文献资料、制作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具体到人,逐步推进论文写作的前期工作。
 
  方言保护要从青少年开始 将文化自信“说”出来
 
  为了制作《青少年对重庆方言俚俗语认知及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同学们再三推敲,争取科学设置问题。“了解、知道、掌握,这三个词的层次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由浅入深的提问……这些都要反复斟酌,当时我们四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走廊边上探讨了一下午。”杜诗意称,经过数次调整、修改,最终发放出去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4份。
 
  经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得出结论,“虽然方言俚俗语有着种种优点,但说重庆俚俗语的人群正在减少,城市规模越大,俚俗语受到的冲击越大,现阶段方言俚俗语面临的弱化、传承危机已不能忽视。”
 
  通过这次深刻而系统的论文写作过程,同学们都收获颇多。刘思蔚称,他不仅了解了重庆的地域文化,还重新回顾了山城的历史,“无论人类文明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方言俚俗语自身的魅力与表现力、以及带给人的家乡归属感,都是通过普通话无法代替的。”
 
  “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分数,在某一个领域深入了解后,也许会打开新的方向。”杨紫涵表示,这次论文写作过程中,她负责在CNKI(中国知网)上查找参考文献,现在自己已经学会了怎样去查阅资料,迅速检索信息。
 
  看到学生们对这个选题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拿出了厚厚17页的论文,班主任老师邝伟表示非常欣慰。在他看来,虽然学生们的论文还不够成熟,但首次尝试能有这样的作品面世,已经相当不错了,“方言的保护应该从他们这一代开始,在普通话和网络用语崛起的大环境里,大家应该认识到乡音里面蕴藏的乡愁,方言不仅仅只是一种语音语调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