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积极研究新工科专业内涵,以通识教育和跨界培养两轮驱动,创新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培养,构建复合型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以“通专融合、跨界培养”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培养学生“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强烈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再造通识教育,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构建广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学生深厚的数理化文史哲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工科及综合学科优势,探索本科生跨界培养,改革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建立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让不同专业师生思维碰撞,培养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新工科人才。
开辟跨界培养新途径。通过以“项目制”为先导、“导师组”为保障、“递进式审核”为手段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体现了从“越界”到“跨界”、从“配合”到“融合”、从“一元”到“多元”、从“协助”到“协同”的教学特色。大数据与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及电影学院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在选题设计、过程管理、作品展示等方面体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建筑学部建筑学、土木工程等7个专业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大部制联合毕业设计”,进行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做训练。
打造联合培养新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打造跨行业、跨领域人才联合培养新平台。与当地汽车企业在机械制造、车辆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实行在校学习和双导师制、进企业顶班实习的“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高科技研究院合作创办“机器人创新创业培育中心”,培育创新型技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创业领军人才。与国内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合作建立“微学位模式”,学生通过教学科研一体化技术支撑平台,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和竞赛实战等,获得微学位认证。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共建联合学院,建立国内学习、学校企业交替学习和带薪实训、国外学习的“1+3+1”培养模式,坚持双注册、双学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工程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评价管理新机制。改革组织管理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的、动态可调的协同机制。激活各方潜能,整合已有资源,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改革传统评价方法和质量监控方式,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探索构建适应“科研—教学—工程”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教一体化的评价方法和质量监控方式,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探索建立新工科人才评价管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