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阳光报记者 万波 梁波 凤晨 张洋 文/图)作家陈忠实去世后,关于他的纸上纪录片、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的《陈忠实传》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作者邢小利在陈忠实的前70年人生历程中截取了20余个重要节点,还原了陈忠实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人生,展示陈忠实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处世风骨。5月3日,《阳光报》总编辑万波独家采访了《陈忠实传》的作者邢小利。邢小利认为,《白鹿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高峰,陈忠实不仅是一个能进入文学史的人,“他的德行和他的作品是在同一高度的。”
阳光报总编万波专访《陈忠实传》作者邢小利 记者张洋摄
见到邢小利的时候,他看起来很疲惫。这几天,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了,每天为老先生的后事奔忙,还要接受很多媒体的访问。“老先生走的第一天,多半天的时间,我平均两分钟接一个电话,天南海北的人都关心陈忠实先生去世这件事,表达衷心的哀悼。我也发现,有很多群众都是自发地来悼念老先生,都很真诚,这让我非常感动。”
陈忠实是一个能进入文学史的人
本书以传为主,“观点随时可能会过时,但事实不会”
记者:您是《陈忠实传》的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邢小利:我在作家协会工作,主要是做文学评论,为陈老写传这个意识比较早,2000年就有这个想法了。《白鹿原》出版后,我认真研究后,认为陈忠实是一个能进入文学史的人,这样的作家很值得为他写一个评传。我和陈老师在一个单位工作,很长时间还住在一栋楼一个单元里,我在4楼,他在2楼,离得很近,这样,对他了解的就比较多,认识真切,觉得对他的把握不会走样。
最初,我跟陈老师提起想给他写评传的事,他不同意。他说有一些人和一些出版社都提出要给他写传出传,他都拒绝了。他认为传属于历史,要真实,而活着的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2005年我们共同创办了白鹿书院,2006年底由我策划并负责,西安思源学院支持,建立了陈忠实文学馆,为了丰富和完善文学馆关于陈忠实先生各个生活时期的资料陈列和展示,我搜集、研读和掌握了关于陈老师的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著作、手稿以及其他的实物等,他出席的重要活动我也有即时记录的习惯,还做了很多读他作品的笔记。
陈忠实是一个能进入文学史的人
本书以传为主,“观点随时可能会过时,但事实不会”
记者:您是《陈忠实传》的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邢小利:我在作家协会工作,主要是做文学评论,为陈老写传这个意识比较早,2000年就有这个想法了。《白鹿原》出版后,我认真研究后,认为陈忠实是一个能进入文学史的人,这样的作家很值得为他写一个评传。我和陈老师在一个单位工作,很长时间还住在一栋楼一个单元里,我在4楼,他在2楼,离得很近,这样,对他了解的就比较多,认识真切,觉得对他的把握不会走样。
最初,我跟陈老师提起想给他写评传的事,他不同意。他说有一些人和一些出版社都提出要给他写传出传,他都拒绝了。他认为传属于历史,要真实,而活着的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2005年我们共同创办了白鹿书院,2006年底由我策划并负责,西安思源学院支持,建立了陈忠实文学馆,为了丰富和完善文学馆关于陈忠实先生各个生活时期的资料陈列和展示,我搜集、研读和掌握了关于陈老师的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著作、手稿以及其他的实物等,他出席的重要活动我也有即时记录的习惯,还做了很多读他作品的笔记。
阳光报总编万波专访《陈忠实传》作者邢小利 记者张洋摄
记者:《陈忠实传》写作和出版的时间都是在陈忠实在世的时候,这个对您写作过程有没有什么影响?
邢小利:2011年的时候,陕西人民出版社说省上有一个项目,给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分别出一个传,出版社说我写陈老师比较合适,就联系了我。我说写我愿意写,准备的资料也不少,但是陈老师不同意,需要你们去做工作。出版社派人去跟陈老师谈,他还是没有同意,又让我和陈老师谈。
我跟陈老师正式谈过一次。我说评传有很大的传的成分,同时也是一种研究,这种研究是结合作家整个的人生道路、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做的研究,是一种深度研究。陈老师考虑了半个月,又找我谈,说他同意我写,还对我说:“你放开写,大胆写。”
这样,我就开始写了,从2011年到2013年,总共花了三年时间写完。那个时候主要写的是传的部分,先编了一个年谱,争取把陈老师的生活还原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最后从陈忠实的前70年人生历程里截取了20余个重要节点。写完以后我拿给他看,他也修改了一小部分。当时并没有马上出版,又用两年时间补进了近年的一些研究成果,到了去年才出版。
这本书以传为主,评论的部分很少。我记得有人说过,“观点随时可能会过时,但事实不会”。
这是陈忠实唯一的一本传记
真实、资料丰富、实事求是
记者:你和陈老师是文友、同事,又是传记的作者,写完传记以后,与立传之前相比,你对他的认识有没有一些变化?
邢小利:肯定是有变化的,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最初的认识感性的东西较多,觉得《白鹿原》出来以后,陈忠实就是一座大山,有太多的宝藏需要发掘,但这个山到底是金矿还是银矿铜铁矿,我不是很清楚,但做完传记以后就比较清楚了。
我觉得这个传记写得非常值,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没有用进去,写完以后,我先删了一部分,陈老师看完以后也删了一部分,他说有一些东西先放一放。
记者:陈老去世后,陕西乃至全国读者一片哀鸣,您这本《陈忠实传》是目前关于陈忠实唯一的一本传记,如果要把这个传记推荐给读者,你的推荐词是什么?
邢小利:如果让我谈,我觉得首先是真实。我近些年来读历史书比较多,历史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对我影响特别大。这本传记没有一处是假的。
同时,我掌握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对于资料的搜集,即使是陈老师自述的事件,我都要去找旁证核实。
再就是实事求是。陈老先生后来也评价过这本书,他说了几点,一、写得客观;二、资料很丰富,真实,有很多资料他也是第一次见,不容易,很感动;三、分析冷静,切中实际;四、没有胡吹,十分赞赏。书里有些资料,比如像陈老自己的档案等,他肯定是看不到的。
《白鹿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高峰
在世界文学之林里也独树一帜
记者:作为一个传记作者,您能不能依照不同的坐标维度,陕西的、中国的、世界的……对陈忠实的文学成就做个比较精确的定位?
邢小利:我认为《白鹿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高峰。
我说几个数据。1997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在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30年30本书”文史类读物评选活动中,经过全国专家与读者的共同推选,《白鹿原》入选。此次评选的书籍被称为“30本影响中国人30年阅读生活的优秀文史书籍”,入选书目既考虑其“历史的重要性”,也考量其“本身的价值”。2009年,《中国新文学大系》五辑100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齐,《白鹿原》完整入选“大系”第五辑(1976~2000)。2010年,《钟山》杂志推出“30年10部最佳长篇小说”投票结果,为盘点30年(1979年~2009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钟山》杂志邀约12位知名评论家,从纯粹的文学标准出发,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十部作品并简述理由,排名第一位的是《白鹿原》。这说明,无论是从文学的标准,还是从各个阶层的读者接受欢迎的角度,从出版史来看,《白鹿原》都在极醒目和极重要的位置。
新文学运动1917年发起,到明年就一百年了。我认为,《白鹿原》是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样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里也是独树一帜的,它的社会认识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记者:从柳青,到路遥,再到陈忠实,在读者印象中,陕西文坛似乎有这样一个传统,每一代都有一个作家呕心沥血用生命在写作,这是不是陕西独有的一种现象?如果有,这种现象能否延续下去?
邢小利:我认为,这就是陕西文学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从司马迁那里就开始了,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今天。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呕心沥血,忍辱负重,是用命在写作。
陈忠实认为,文学是神圣的,他和柳青、路遥等,把文学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是文学的圣徒和殉道者。他写《白鹿原》的时候,没想过会用这个来发财,权力和金钱这种东西对他们这一代作家是没有诱惑力的。
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很多写作者并不把文学当成一个终极事业,权力、金钱这些东西对一些人还是有一定的冲击的。让我谈现在谁能接受这个衣钵,目前看,还不是很清楚。也可能从陈忠实这一代之后,这种用命写作的传统,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空白。
陈忠实的德行和他的作品在同一高度
“好人”、“好老汉”是最高的评价
记者:最近大家都能感受到,有很多人是自发的去悼念陈老先生,这背后反映了什么?
邢小利:这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当下社会人们的一种价值肯定。一方面,这肯定是因为老先生的文学成就。但我们尊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的道德人格。他的德行和他的作品是在同一高度的。
大家对他的普遍评价是什么?是“好人”,“好老汉”,这个评价我认为是对一个人、一个作家道德人格的最高评价。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精确。
人们不是因为陈忠实位高权重或者因为他是名人而尊敬他,而是因为他一辈子的德行给人的一种道德和人格的感召力。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所有前来吊唁他的人,都是真诚的,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
记者:那么您认为他德行的源头来自哪里?什么是好人?
邢小利:好是他的本质。我觉得陈老师是很本色的,他这个好是本色的,不是装出来的,装也装不出来的。他的道德人格跟他的家庭的文化渊源有很大关系,用他的话说,就是“家之脉”。
他在文章中回忆,他的父亲曾给他讲过一句他铭记在心的话,“不管你在外边成就如何,事干成了还是没有干成,你回家的时候,必须是干干净净地回来”。陈老先生的家庭是普通的农民家庭。要说这个源头,那就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陈忠实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这是典型的儒家文化。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种文化心理和白鹿原、和关中这片土地有相当的关系。
他是好人,但非常有立场,有原则
他也是宽厚的、宽容的,有容乃大
记者:您看过电影《老炮儿》吗?老炮儿指的是年龄比较大、一直在坚守过去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有人觉得很可笑,有人觉得很可敬,您觉得陈忠实是“老炮儿”吗?
邢小利:如果“老炮儿”就是你的那个意思,我认为陈忠实就是个“老炮儿”,关中大地的“老炮儿”,文坛的“老炮儿”。
他是个好人。一般人印象中的好人,有时是没有原则的,陈忠实是非常有立场,有原则的。他这一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取,他心里非常清楚,也很有原则。
比如,他自从给自己立下规矩后,从不给别人题牌匾。他生活简朴,实用。不说假话,真诚。在他身上没有虚的东西,对待所有人都一样的尊重,他的言谈举止让人感到很真诚。
同时,他也是宽厚的、宽容的。不论是官、商,还是平凡人,他都同样尊重。他不会因为你是当官的就高看你,也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普通人就冷落你。在他那里,他对所有人都一样。
在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他也不争。有容乃大。所以我说他高大,是一个榜样。
记者:因为您是在陈老生前写的传,缺少的这几年内容,会继续写吗?
邢小利:有人建议我再写一部《陈忠实全传》。其实我回头再来看这本书,它缺少的东西还有很多。等手头上的工作做完,我准备接下来再继续写,补充完成最终修订本。在此,要特别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他们在此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邢小利:2011年的时候,陕西人民出版社说省上有一个项目,给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分别出一个传,出版社说我写陈老师比较合适,就联系了我。我说写我愿意写,准备的资料也不少,但是陈老师不同意,需要你们去做工作。出版社派人去跟陈老师谈,他还是没有同意,又让我和陈老师谈。
我跟陈老师正式谈过一次。我说评传有很大的传的成分,同时也是一种研究,这种研究是结合作家整个的人生道路、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做的研究,是一种深度研究。陈老师考虑了半个月,又找我谈,说他同意我写,还对我说:“你放开写,大胆写。”
这样,我就开始写了,从2011年到2013年,总共花了三年时间写完。那个时候主要写的是传的部分,先编了一个年谱,争取把陈老师的生活还原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最后从陈忠实的前70年人生历程里截取了20余个重要节点。写完以后我拿给他看,他也修改了一小部分。当时并没有马上出版,又用两年时间补进了近年的一些研究成果,到了去年才出版。
这本书以传为主,评论的部分很少。我记得有人说过,“观点随时可能会过时,但事实不会”。
这是陈忠实唯一的一本传记
真实、资料丰富、实事求是
记者:你和陈老师是文友、同事,又是传记的作者,写完传记以后,与立传之前相比,你对他的认识有没有一些变化?
邢小利:肯定是有变化的,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最初的认识感性的东西较多,觉得《白鹿原》出来以后,陈忠实就是一座大山,有太多的宝藏需要发掘,但这个山到底是金矿还是银矿铜铁矿,我不是很清楚,但做完传记以后就比较清楚了。
我觉得这个传记写得非常值,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没有用进去,写完以后,我先删了一部分,陈老师看完以后也删了一部分,他说有一些东西先放一放。
记者:陈老去世后,陕西乃至全国读者一片哀鸣,您这本《陈忠实传》是目前关于陈忠实唯一的一本传记,如果要把这个传记推荐给读者,你的推荐词是什么?
邢小利:如果让我谈,我觉得首先是真实。我近些年来读历史书比较多,历史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对我影响特别大。这本传记没有一处是假的。
同时,我掌握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对于资料的搜集,即使是陈老师自述的事件,我都要去找旁证核实。
再就是实事求是。陈老先生后来也评价过这本书,他说了几点,一、写得客观;二、资料很丰富,真实,有很多资料他也是第一次见,不容易,很感动;三、分析冷静,切中实际;四、没有胡吹,十分赞赏。书里有些资料,比如像陈老自己的档案等,他肯定是看不到的。
《白鹿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高峰
在世界文学之林里也独树一帜
记者:作为一个传记作者,您能不能依照不同的坐标维度,陕西的、中国的、世界的……对陈忠实的文学成就做个比较精确的定位?
邢小利:我认为《白鹿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高峰。
我说几个数据。1997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在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30年30本书”文史类读物评选活动中,经过全国专家与读者的共同推选,《白鹿原》入选。此次评选的书籍被称为“30本影响中国人30年阅读生活的优秀文史书籍”,入选书目既考虑其“历史的重要性”,也考量其“本身的价值”。2009年,《中国新文学大系》五辑100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齐,《白鹿原》完整入选“大系”第五辑(1976~2000)。2010年,《钟山》杂志推出“30年10部最佳长篇小说”投票结果,为盘点30年(1979年~2009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钟山》杂志邀约12位知名评论家,从纯粹的文学标准出发,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十部作品并简述理由,排名第一位的是《白鹿原》。这说明,无论是从文学的标准,还是从各个阶层的读者接受欢迎的角度,从出版史来看,《白鹿原》都在极醒目和极重要的位置。
新文学运动1917年发起,到明年就一百年了。我认为,《白鹿原》是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样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里也是独树一帜的,它的社会认识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记者:从柳青,到路遥,再到陈忠实,在读者印象中,陕西文坛似乎有这样一个传统,每一代都有一个作家呕心沥血用生命在写作,这是不是陕西独有的一种现象?如果有,这种现象能否延续下去?
邢小利:我认为,这就是陕西文学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从司马迁那里就开始了,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今天。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呕心沥血,忍辱负重,是用命在写作。
陈忠实认为,文学是神圣的,他和柳青、路遥等,把文学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是文学的圣徒和殉道者。他写《白鹿原》的时候,没想过会用这个来发财,权力和金钱这种东西对他们这一代作家是没有诱惑力的。
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很多写作者并不把文学当成一个终极事业,权力、金钱这些东西对一些人还是有一定的冲击的。让我谈现在谁能接受这个衣钵,目前看,还不是很清楚。也可能从陈忠实这一代之后,这种用命写作的传统,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空白。
陈忠实的德行和他的作品在同一高度
“好人”、“好老汉”是最高的评价
记者:最近大家都能感受到,有很多人是自发的去悼念陈老先生,这背后反映了什么?
邢小利:这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当下社会人们的一种价值肯定。一方面,这肯定是因为老先生的文学成就。但我们尊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的道德人格。他的德行和他的作品是在同一高度的。
大家对他的普遍评价是什么?是“好人”,“好老汉”,这个评价我认为是对一个人、一个作家道德人格的最高评价。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精确。
人们不是因为陈忠实位高权重或者因为他是名人而尊敬他,而是因为他一辈子的德行给人的一种道德和人格的感召力。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所有前来吊唁他的人,都是真诚的,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
记者:那么您认为他德行的源头来自哪里?什么是好人?
邢小利:好是他的本质。我觉得陈老师是很本色的,他这个好是本色的,不是装出来的,装也装不出来的。他的道德人格跟他的家庭的文化渊源有很大关系,用他的话说,就是“家之脉”。
他在文章中回忆,他的父亲曾给他讲过一句他铭记在心的话,“不管你在外边成就如何,事干成了还是没有干成,你回家的时候,必须是干干净净地回来”。陈老先生的家庭是普通的农民家庭。要说这个源头,那就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陈忠实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这是典型的儒家文化。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种文化心理和白鹿原、和关中这片土地有相当的关系。
他是好人,但非常有立场,有原则
他也是宽厚的、宽容的,有容乃大
记者:您看过电影《老炮儿》吗?老炮儿指的是年龄比较大、一直在坚守过去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有人觉得很可笑,有人觉得很可敬,您觉得陈忠实是“老炮儿”吗?
邢小利:如果“老炮儿”就是你的那个意思,我认为陈忠实就是个“老炮儿”,关中大地的“老炮儿”,文坛的“老炮儿”。
他是个好人。一般人印象中的好人,有时是没有原则的,陈忠实是非常有立场,有原则的。他这一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取,他心里非常清楚,也很有原则。
比如,他自从给自己立下规矩后,从不给别人题牌匾。他生活简朴,实用。不说假话,真诚。在他身上没有虚的东西,对待所有人都一样的尊重,他的言谈举止让人感到很真诚。
同时,他也是宽厚的、宽容的。不论是官、商,还是平凡人,他都同样尊重。他不会因为你是当官的就高看你,也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普通人就冷落你。在他那里,他对所有人都一样。
在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他也不争。有容乃大。所以我说他高大,是一个榜样。
记者:因为您是在陈老生前写的传,缺少的这几年内容,会继续写吗?
邢小利:有人建议我再写一部《陈忠实全传》。其实我回头再来看这本书,它缺少的东西还有很多。等手头上的工作做完,我准备接下来再继续写,补充完成最终修订本。在此,要特别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他们在此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