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诗煊
大抵每个爱玉、惜玉之人对玉的感情,都可以用《牡丹亭》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来形容。我与豆中强先生的缘分正是从玉开始的,说起来也是一段趣事。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和田玉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上大学时一有机会我就前往各地博物馆赏析各个时期的玉石,时常也与一些文玩收藏行业的大咖在一起交流学习,耳濡目染之间竟也十分喜爱玉石。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在雅昌艺术网看到了豆中强先生的作品,十分惊讶,当代玉雕作品竟然还有这样构思奇巧、摄人心魄的作品!而后和豆中强先生成了微信好友,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只是互相关注,彼此在各自朋友圈点赞,我慢慢地了解到豆中强先生不仅玉雕作品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他德艺双馨、风节俱佳,一时间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从不常说话到经常交流,在豆中强先生的指导下,我慢慢地对和田玉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
2017年我在某媒体任职主编,5月中旬受邀去南京出席活动,期间我与豆中强先生取得联系,过去拜访他,于是活动结束后我换乘高铁前往苏州,还未到站时就收到了豆中强先生发来的定位,邀我直接去他的工作室喝茶,后共进晚餐。
我依稀记得,当天下午2点多时,到苏州南站。按照定位抵达工作室,那是一座位于湖滨花园的别墅式的工作室,周围风景清新,环境优雅。我走进后,看到中强大哥穿着工人的服装正在阳台刷防水漆,他看到我来了,连忙起身摘掉手套,我们握住了久违的手。这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不仅是一双能从事艺术雕刻的手,更是一双可以为自己生活空间下苦力的手,尽精微方能致广大,或许工匠精神就是这样的。
随后,豆中强先生带着我参观了工作室内外的景致,我们一边品茗,一边开始交流,在交谈过程中,以我提出的问题为辅,中强先生的心里话为主,他不时说出自己对玉雕行业的热爱和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是那样的深沉。勤奋即天才,专心即专业,浪漫即牺牲,目标即成功,我想这就是豆中强先生的真实写照。在豆中强先生身上看到的那种豁达、透彻、睿智,使我感触颇深,我凭借笔记当晚写下了此文,偶寄闲情,以慰余心。
少年天才,潜心学艺
豆中强出生在河南周口一个农民家庭,是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士。豆中强小时候在绘画上有着极高的天赋与领悟能力,1997年拜师学艺的时候,师父是这样对他说的:“中强,我知道你,听说你的绘画比专业老师的都要好!”年仅十几岁的豆中强很是谦虚地说:“老师,哪有那么夸张,自己随便勾勾画画,还需要勤学苦练。”就是这个缘分,为豆中强在日后雕刻行业上取得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我的手中拿着豆中强先生雕刻的和田玉,仔细欣赏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有幸来到苏州采风,并与您相聚在湖滨花园,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缘分。正是这种缘分,让我们两个跨越时空维度,我从十三朝古都西安奔赴江南福地,不仅是欣赏您的才情和工艺,更多的是被您身上的那种人格魅力所吸引。
时间回到1993年的夏天。那一年,豆中强17岁,青春年少,阳刚自信,虽然还在乡村,但他已经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思维。
豆中强说:“其实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艺术,只知道什么叫画画,那个时候脑子里只有一种简单的印象,就表现为对画面的一种感知,就是对出现在生活里自然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感知。因为我对很多画面特别敏感,也非常喜欢涂鸦。上了小学更加喜欢,那时候我喜欢看小人书,没事一个人跑到集市上五分钱看两本,但也是有选择性的看。相对动画小人书,我更注重对于人物造型的一种选择,比如像《西游记》《红楼梦》这些,里面有很丰富的人物图案,不同的人不同的线条,不同的造型,对我的审美启发很大,我心里对于这种画面有一种潜在的记忆,看的多了我就开始画着玩。上初一的时候,我买了《蓝侍女》那本书,那本书我到现在都很喜欢,现在依然爱不释手。”
豆中强喝了口水接着说:“初中毕业后,我唯一的爱好就是画画,在家里画了几张画被村里一位职业高中的老师看到了,他很惊讶,想推荐我去上职业高中,他对我父亲说我是艺术天才,让我去学艺术。由于家里经济状况不太好,当时没有去成。后面在那个暑假,我父亲在集市上看到有美术培训班正在招生,他就拉着我过去,外面站了好多人想报名。感觉想学美术的人很多,从小学到高中层次的都有,我父亲对其中一个同学说能不能把你画的拿出来看一下,那个同学拿出来后我看到,就是一个素描石膏的几何体,我第一感觉就是特别简单。我父亲随后就给我报名了,当天就买了画板、素描纸和铅笔,第一天我画了一个圆球,第三天我画了石膏几何体组合件,第五天我就开始画人头像了。一次,有个同学问我学了几年,我说就学了五天,他们很吃惊。只能说那个时候我对造型的把握很准确,对美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但要说画的有多么专业,我达不到。再后老师让我们画速写,他往那一坐我们就画,那时候我画素描,手能找到一种感觉,画东西特别快,老师对我也蛮惊讶的。”
“上高中以后,我就喜欢思考,就想着小人书里面丰富的人物线描,美术老师让画瓶瓶罐罐之类的,我却偷偷画一些武侠小说的人物图案。我感觉那时候想法蛮丰富的,可是人生阅历太少,可能也只是一种感知。高一我没画多少,我觉得一个东西在某一个角度特别美我才去画它,画一张我就要让自己去喜欢这一张,去努力画好它,尽可能不给自己重复的机会,不是画一张画不好扔掉重来。比如我想要画好一个东西,但是认知还没达到,那我就会从最开始的造型等方方面面认认真真地去画,那时候的努力也算是为我现在做玉雕打下了一个基础。”
“我做玉雕纯粹是一种缘分,高中毕业之后,我在村头开了个面馆,闲暇无事的时候就爱画着玩。偶然的一次,村里的长辈看到我在画画,就跟我讲,村里有一个做玉雕的,你会画画,不如跟着这个师傅学玉雕,县城里有一个沈丘玉雕厂,也是全国所剩不多的老玉雕厂之一,那个师傅就是从老玉雕厂出来的。长辈和我说这事之后我就一直记在心里,回去之后我给父亲说了。很巧,父亲竟跟玉雕师傅也认识,于是我就央求父亲带着我去见了师傅,师傅当时还说知道我,那时候我都蒙了。”
豆中强说完学生时代的经历,突然眼角湿润了,并且朝着窗户那边望去。我想,当我们处于人生中年,一切尘埃落定之时,再回首自己学生时代,很多人肯定记忆最深刻、最难以忘怀,豆中强先生也如此。
待人接物,真心赤诚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两个小时,我接着问:豆老师,我也听说你不仅对父母非常孝顺,而且对自己的老师也非常尊敬,逢年过节,大小事务,你都会操心,对朋友、同行都保持着敬畏之心,并且时常给予大家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什么样的家风带给你这样的性格呢?你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呢?
豆中强说:“我记得那是在1997年,老家玉米杆长到有20公分的时节,父亲带我去正式拜师学艺了。我父亲以前当过兵,部队的影响、军人的影响和时代对他的影响都很大,军人身上的特质是讲原则、守纪律、懂感恩,这就导致了他对我的性格影响也很大。我父亲是很“钻”的一个人,他看上了一个板凳,他就买来工具和木材自己做。我奶奶在村子里也是一个手很巧的人,也许是遗传吧,我现在时常说自己只是一个手艺人。这要感谢我的家人遗传给我的基因。”
“我的的天性里面,天生有一种善意,对人都很友好,对朋友一视同仁。但我现在认为人要有选择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到一定年龄的人,哪怕你的心再能包容,我们毕竟是凡人,到一定程度就要有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和事,如果有不适合自己的那尽可能回避,我们的选择和定位非常重要。理性和感性尽可能要平衡,有了一点名气之后,找你帮忙的人会更多,但不可能去承受所有人的嘱托。我更喜欢与简单的人打交道,我觉得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现在玉雕行业是一团乱象,很多人都在追名逐利,被名利牵绊。但我现在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智。我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当然自己发展好了还是会回馈到圈子里,这是一种循环,当你能真正影响别人的时候,这其中收益最大的其实是自己。每一段时间都要有所意识,一切清零,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这样能意识到自己缺少什么,人生处处要归零。”豆中强说完,掣肘沉思。
豆中强一直把生命中有缘遇到的真君子当成贵人。他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昔之君子,比德于玉。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向君子看齐,向君子学习,这样才能成就真正优秀的自己。”
从学徒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豆中强一直将君子文化和玉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生命里,贯彻终生。态度决定一切,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玉,都需要尊重和真诚的态度。
云水洗心,中得心源
我发现今天豆老师似乎心情很好,今天的谈话内容,平淡中有深意,于是边听边记录。我说:当前很多玉雕匠人都在做大众追逐的一些东西,比如:佛像、观音、貔貅等等,迎合大众喜欢的口味的作品。但是你的作品却有很多是从古代文物中吸取的元素,独辟蹊径,常有古韵,古韵中又有新意,颇有我手写我心的意思,你是怎么想到并付诸实践的。
豆中强略加思索,说到:“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从做玉雕开始,包括做学徒然后自己出来单独做,我就意识到,我做的不是玉雕,是文化,有人就问我,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玉雕不仅仅是物质的玉雕,更是文化的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最早的巫玉文化,到秦汉以后的王玉文化,再到明清至今的民玉文化,玉文化自古至今贯穿其中。现在人们追求喜闻乐见的题材,是因为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也在追求精神享受。玉雕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虽说,每一件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就比如说现在我做的仿古件,看似仿古却不是仿古,而是从古玉上寻找感觉、寻找气息,结合现代艺术的超自然创作。”
豆中强接着说:“琢玉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玉不琢不成器,一块无瑕的白玉是非常难得,从选料设计时的烦恼,到制作过程中的畅快淋漓,最后成就一件作品时的开心与成就感,来来回回、起起伏伏的心情,语言无法表达,只有雕琢者本人享受和体验了整个过程,并乐在其中。玉是文化的载体,古代先贤们赋于了它内涵与哲理,也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且数量有限,我们这些匠人用心去雕琢,得之者更要好好珍惜。”
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探索艺术核心的秘密。豆中强先生不仅将崭新的艺术理念融入古老的传统雕刻艺术,还将浓郁的人文情怀汇入雕刻创作中。豆中强说:“我现在正在找我与时间的契合点,维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一切向内求索。”
做事先做人,琢玉先修心。对一个专注于艺术的人来说,必须要放得下身段,要沉得住气。《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是步入艺术殿堂的前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艺术必定突飞猛进。艺精,则名利自然随之而来。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如今,豆中强先生凭着多年的雕刻经验和超高的哲学领悟,最终成为了全国知名、德艺双馨的玉雕艺术家。
壮游天下,以物观心
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心灵,这才是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当豆中强先生说送我一个亲手雕刻的和田玉时,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脸上洋溢着开心与幸福。但我没有因喜悦而忘了继续提问:豆老师,听你说随后准备离开圈子一段时间,去全国各地学习、游历、增长见闻,从而使作品更具有灵气。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观点,对于你艺术创作是否有影响,你认为琢玉与做人有什么异同点?
豆中强突然起身,站在窗边,远眺窗外的白云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然我选择了做玉,不仅仅是因为因缘际会,更是这些年对玉的理解,在你对玉石理解的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可能你就会越来越用心。刚开始一味为做而做,在这过程当中,开始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想法。有了新的想法之后,你再拿捏这块材料的时候,无形当中你就是在拿捏自己,也把自己打不开的心结慢慢打开。对玉用心,也是对自己的用心,当你用心对它的时候,它反馈给你的肯定也是有心的东西。举个例子,当你面对大自然,像打雷闪电、刮风下雨,面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时候,它会给你反馈很多的信息,最终是让你感知天地,能够去预想一些东西,这里面可能有客观的也有不客观的,但是这都能提升你的感悟能力和阅历,最终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创造力。”
豆中强沉思后说到:“当你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要学习,要思考的东西更多,未来想要有所突破,那么需要学习的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当自己目标越来越清晰的情况下,你就能认识到,现在所谓的成就都只是基础而已,要寻找的还有很多。我现在工作室也是蛮符合自己的想法,远离闹市。我打算就暂时远离这个圈子,当然时不时还要冒个泡,因为不是脱离,我必须要暂时远离这个圈子,不能让它拖累我的心境。休息一段时间后,我会去全国各地的一些博物馆、艺术馆,参访学习,包括你们西安的终南山,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因为那是最具灵气的一座山。我想用脚步丈量大地,以自然来观照内心,从而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对自己的掌控,不被名利牵绊,只有放下,心灵才会越来越轻松。”
后记
诚然,豆中强这一类人是这个时代“工匠精神”的代表,他们坚定,务实,追求卓越。他们对制作过程的一丝不苟,对玉雕成品的完美追求,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态度,把这种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工匠精神,也是洗尽铅华后的沉淀,平静却充满力量。工匠因为工作获得金钱,但并不为金钱而工作。工匠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也是他志向所在。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每个创造者、手艺人的心中。在这个物欲横流、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坚持工匠精神,是每一个创造者、手艺人、文化艺术从业者生存发展的长久之路。
豆中强先生与艺术结缘,与玉石结缘,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都是因缘使然。艺术品美的本质,来自艺术家自身的人品,是内在美的外露形态,立艺者首先必须立品。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玉雕大师之一,豆中强先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在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且为人谦虚和气,豁达爽快,时刻用人格魅力征服着你我,彰显了一位大师应有的艺品和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