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80年前的发现》主题讲座举办
本网讯(李文化 报道)2018年6月22日,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罗宏才教授,带着他二十余年调查研究的心血之作《陕西考古会史》《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回到家乡陕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首次分享他的研究心得,首次公布未曾面世的珍贵照片,首次讲述80年前的陕西考古发现。
主体讲座现场。
一个基于疑古、信古论战萌生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学术构想;一种面临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特殊机遇;一条充满艰辛、坎坷的考古发现之路;将80年前出现在周秦汉唐故地的陕西考古会和斗鸡台发掘,以及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定格在时代的坐标。
签名赠书。
和现场观众合影。
中国考古史上无法湮没的人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字旭升,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所长。1927年,担任“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这个考察团历时八年,考察团的组成结束了从19世纪末以来我国大批珍贵文物任外国人肆意掠夺的屈辱历史,考察所发现之文物,必须留存在中国,外方只可研究。
1933年至1937年四年间,徐旭生在陕西主持宝鸡斗鸡台三次考古发掘和渭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其中,以斗鸡台考古发掘中,沟东区的发掘成果最为显著,共发现墓地104座,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此次考古堪称陕西考古“第一铲”,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在陕西的考古活动,至今仍被认为是“陕西现代田野考古的奠基和起步”,是陕西考古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同时,他积极推进陕西古代碑石、建筑的保护;竭力推动陕西考古会的筹建,厥功甚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旭生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夏代文化调查研究工作。1959年,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踏察了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可谓夏文化探索的开拓者。
陕西考古会成立中的激烈纷争
作为文物大省,陕西考古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自1934年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联合组建,陕西考古会持续运作了十年,是陕西文物考古史上最早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实施文物调查、文物保护以及田野发掘的机构,在陕西考古史甚至中国考古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罗宏才著《陕西考古会史》一书。
《陕西考古会史》的作者罗宏才教授历经二十余年调查研究,为我们拨开层层迷雾,还原了陕西考古会真实的历史,始知“陕西考古会的成立,他功不可没!”据《陕西考古会史》载,1933年2月,徐旭生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主任的身份赴陕筹建北平研究院驻陕分院。来陕后,他一面积极开展古迹调查工作,一面广泛与陕西省政府部分要员及各界名流频繁接触,竭力宣扬在陕筹建分院的好处。然而由于陕西士绅普遍反对由北平研究院独家在陕设立分院,陕西省政府就考古会的归属、机构设置、工作程序、经费来源等一系列问题经过一番激烈纷争,在徐旭生等人与张扶万等多次商议后,陕西考古会才于1934年在西安新城省府大楼内宣告成立。
抢救出版《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
无论在中国新文化史范畴,还是在中国考古史视野,徐旭生先生都应该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遗憾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徐旭生非但未被大众所知晓,即便是在他筚路蓝缕竭力开创的中国考古学领域也未能留下身影,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序列中,都未出现徐旭生其人的词条。
幸运的是,上海大学罗宏才教授仅凭着满身的情怀,断断续续耗费二十余年心力,搜集、整理徐旭生先生相关的所有资料,抢救性的发现了徐旭生先生的考古日记,先生的成就也才拂去蒙尘,没有湮没在历史岁月的流逝中。
2017年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经历了历史劫难、鼠啮虫穿的日记手稿在罗宏才教授一日、一页的反复排序中渐渐清晰。目前,日记手稿已经由徐旭生先生的家人无偿捐赠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在筹建的“陕西考古博物馆”。日记的整理注释本《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由陕西出版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书中特意附加了首次刊布的徐旭生先生相关的珍贵照片。正如罗教授所言,当丝绸之路研究再次成为焦点之时,徐旭生先生日记的出版所带给我买的思考,已经超过单纯学术研究的范畴,一种连接国脉的巨大价值应出现在我们视野,给予我们极大的勇气与文化自信。
毋庸置疑,徐旭生日记的发现、出版具有抢救性的意义。值得庆贺,《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已荣获2017年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这是文物考古界对这本书的认可,也是对徐旭生先生学术贡献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