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落后,不甘垫底,敢于赶超,贵州苦干实干加油干,永远在路上。
“垫底”一词何意?通常的解释是“排行排在最后面、最差的”。但凡还有自尊心、上进心,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一个地区,恐怕都不想在各种排行中垫底。勇争上游、搏击第一,是人类与社会向前进步的永恒动力。这样一说,我们不难理解,今年1月26日,贵州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会郑重其事地对外宣告:今天的贵州不再垫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正在撕下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而这一句“不再垫底”的宣告,时至今日,依然余音未了、意义深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贵州有什么排名垫底?作为欠发达西部省份,贵州发展的客观条件的确差,因此,在全国各省区直辖市的经济指标排名中,贵州的位置长期排在后。特别是人均GDP这一项经济指标,处在倒数第一垫底的位置。贫困、落后,一段时间内成了贵州的标签、代名词。很多干部群众接待宾客时都曾经历过这样一种尴尬:“没想到,贵阳省贵州市这么漂亮”“贵州的省会是遵义吗”言者无心,听者憋屈。2015年,贵州终于摆脱人均GDP垫底的位置,连续三年超过两个省。憋着的气舒展了。截至今年1月,贵州已连续7年、28个季度GDP增速居全国前3位,依然在大步地追赶。
因此,恐怕只有生于斯长于斯或长期在贵州工作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不再垫底”四字,字字千金,弥足珍贵。搬开长期压在贵州人心中的这块巨石,可以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的结果,这是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接力奋斗的成果,是4000万贵州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结出的硕果。贵州付出了难以言说的艰辛,但也重拾了发展的信心。
贵州不再垫底的意义,在于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殷殷期待。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但是,全面小康不能没有贵州。很多人明显感受到,相较过去,这些年,中央层面来贵州指导、视察、调研的各级领导明显增多,给贵州政策、资金、思路的全面支持明显增加,批准了贵州一系列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试点省。这些支持精准、实惠,甚至有些是特意在给自己的“穷孩子”吃偏饭。但是,贵州没有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时不我待、大干苦干,把一项项支持的政策化为一条条明晰的发展思路,把一笔笔真金白银化为一条条路、一座座水库、一个个项目,把输送的外在营养化为自身血液、化为内在增长动力。贵州从羸弱逐渐变结实,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的赞誉。
贵州不再垫底的意义,在于打破了难以实现后发赶超的陈旧观念。想的多远,不一定真的走多远。但是,如果想都不敢想,恐怕真的走不远。对于贵州而言,不怕跟别人比落后,就怕自己甘于落后,更怕把垫底当成一种习惯,最怕认为超越完全不可能。“没有高速路、工程性缺水、孔雀东南飞,怎么发展?赶超别人不可能。”这种陈旧观念就像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儿”,束缚着人的手脚、更束缚着人的思想,干起事来信心不足、冲劲不够、办法不多,甚至连提“赶超”都只对内不对外抑或底气不足。而今不再垫底,虽然非常不易,但并非不可能。观念一旦打破,万事皆有可能。贵州发展大数据就是敢想敢干、还真能干好的真实例证。贵州已经跨出一小步,相信既会大步赶上来、更会步步登高。
贵州不再垫底的意义,在于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构筑了精神高地。处在长期“垫底”状态,不可避免会对人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就是自信心不足。对外推介自己缺少底气,对内发展唉声叹气。曾有干部说:“到北京参加全国的一些会议,典型发言从没贵州的份儿。”外界一提到贵州就容易联想“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穷山恶水”。而今,“不再垫底”让贵州开始扬眉吐气,经济上的高速增长给了贵州信心,这么困难、这么多年的事都能突破,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这样的自信让贵州构筑起精神高地,勇敢地唱出《我在贵州等您》,勇敢地说出“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提出“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新时代贵州精神共16个字,最后一个字是“超”,意义深远。摆脱落后,不甘垫底,敢于赶超,贵州苦干实干加油干,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