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贵州资讯 > 正文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帮扶凯里市大风洞乡记事

www.xibuxinwen.com(2015-05-06)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李强)“帮扶效果太好了,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到2014年,三年翻了一番多;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干部们的信心增加了,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4月23日,凯里市大风洞乡人大主席杨昌勇跟记者谈起三年来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帮扶情况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按照省委统一安排,2012年起,省政府办公厅连续三年选派机关干部深入地处苗疆腹地的凯里市大风洞乡,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开展扶贫扶智工作。经过三年坚持不懈努力,大风洞乡不仅各项工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2014年,全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亿元,同比增长42.9%,生产总值完成2.88亿元,同比增长15%,农业总产值完成2.15亿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5元,同比增长15%。

  深入万家察民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搞好谋划,找准发展路子,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三年多来,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这一方法,并将其作为推动工作的主要抓手。2012年春天,第一届帮扶队员初到大风洞乡,为尽快掌握第一手情况,队员们放弃双休日的休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硬是把全乡16个行政村走了个遍,并初步画出了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的“作战图”。

  “帮民困、解民忧,首先得知道当地干部群众心里最想什么,最急什么,从群众最想最急的事情做起,帮扶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唐德智如是说。

  按照厅党组安排,省政府办公厅每届帮扶队员,进村入户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寻找群众最想最急的事情。

  在大风洞乡16个行政村中,大坡村是最边远、最贫困的一个村。2012年,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村委会与大坪村民组之间有3公里的道路又险又窄、坑洼不平,群众出行极不方便,于是在厅相关处室协助下,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最终争取到50万元资金,硬化了这条通组公路,让村民们初步感受到了工作队真真切切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扎实作风。

  下寨村部分村民组人畜饮水困难,每逢天旱,村民们就得到山脚下几里路以外的地方去取水。相邻的重摆村不缺水,但农田灌溉渠道多年没有维修,守着水不能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驻村工作队在水利部门支持下,投资40万元兴建相应设施,一下解决了两个村的难题。

  村卫生室没有厕所、村小学部分学生没有生活用品、部分贫困学生上学难、部分农户春耕缺化肥,等等问题,工作队的同志只要知道了,都会尽量设法帮助解决。

  初步统计,2012年至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已累计走访城乡居民3700多户,征求群众意见建议450多条;实施帮扶项目32个,资金1.82亿元;帮助群众谋划致富思路112条,为群众代理代办事务1890余件,帮扶困难群众334人;化解群众矛盾纠纷89起,帮助群众调解信访问题118件。

  今年是省政府办公厅帮扶大风洞乡的第四个年头。4月23日,记者在乡政府遇上行色匆匆的驻村工作队员孙奕航,他说:“官庄村横跨重安江的人行吊桥损坏了,村民们出行不便,这几天正在急着解决这件事。”

  省政府办公厅第四届驻村工作队今年3月9日进驻大风洞乡以来,短短一个月时间,已深入开展调研12次,精品水果林项目申报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下到乡里,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孙奕航说。

  爱心接力解民忧

  2013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第二届驻村队员卢迅、国洪文收到了一封来自大山深处的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信是大风洞乡的小学生张娟娟写的:“尊敬的伯伯们,我是你们资助的学生张娟娟,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和弟弟的关心和帮助,让我能安心地好好学习。我一定会刻苦努力,将来要做伯伯这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原来,驻村队员在走访都蓬村时得知,该村聂德银老人的儿子不幸生病去世,儿媳妇又改嫁他乡,只剩下爷孙三人相依为命。于是,队员们买来被褥、枕头等生活用品,送来大米、菜油都生活物资,又给娃娃们买来小课桌、书包文具、新华字典。每个月都要来走访探望,辅导孩子学习功课。

  工作队的帮扶,使两个孩子得以继续上学、快乐成长,聂德银老人满眼泪花拉着队员的手说:“多亏有你们,我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下寨村村民高正贵在2005年打工时不幸受伤,丧失了行动能力。家里一对儿女需要抚养,妻子打零工的收入无法支撑家用。第一届驻村队员走访下寨村时,便将高正贵家作为结对帮扶点。工作队为高正贵送来了生活必需品,送来了保证孩子上学的费用,并帮助其修缮屋子,支持其发展家庭副业。在驻村队员一届接着一届的帮扶下,高正贵家逐渐走出困境。如今,高正贵的女儿已上中学。

  省政府办公厅厅机关和厅属单位,是驻村工作队爱心接力的“强大后台”。近年来,在厅机关和厅属单位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大风洞乡桐油坪村留守儿童学校、都蓬小学食堂等民生实事,一件件都顺利落了地。2014年,一次“爱心圆梦”捐资助学活动,省政府办公厅干部职工捐款总额就达3.5万元。同时,对部分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各支部还实行“认领制”,点对点对这些孩子进行帮扶。省政府办公厅机关服务中心党支部3年多来,每年直接到定点帮扶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都在10次以上。

  “最困难的群众虽然只是少数,但是把这部分群众的困难解决好,是我们帮扶工作的基础。”省政府办公厅2014年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张高军说。

  发展产业惠民生

  大山深处,村民思富、想富、盼富的热情很高。老百姓不缺力气,缺的是致富的好门道。3年多来,省政府办公厅每届驻村工作队,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全乡干部思考得最多,商量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大风洞乡作为一个农业乡的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培育致富产业,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变“帮一时”为“帮长久”。

  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协助下,大风洞乡杉树林等村种植的晚熟水晶葡萄,总面积已扩大到3万多亩,葡萄种植农户已增加到约2000户,这一葡萄园已成为全省重点扶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

  同时,为解决产业园发展的科技支撑、市场营销等问题,驻村工作队还引入农业企业进驻,联系贵州大学长期定点帮扶,争取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190余万元,将这一园区建成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在大风洞乡石板村,道路拓宽硬化和稻鱼虾养殖项目的实施,也让村民们初步尝到了甜头。

  养殖户张明海算了一笔账:以前到凯里市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垒砖、砌墙,一月能赚2000元。现在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4亩多的稻鱼虾养殖,年收入有近6万元,除去开支,一年毛收入4.5万元,还可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

  根据各村的实际,驻村工作队反复摸排后,还建立了“项目推动、造血强基”的长效帮扶机制。在厅机关对口处室和省有关部门等的共同支持下,大风洞乡基础设施以外的一批富民产业项目,也正在有序实施。

  位于大风洞乡下寨村新院组的规模化养猪场项目,第一期投资约350万元。建成后可存栏商品猪1万头,预计年出栏商品猪3万头,年产值达600万元。

  大风洞乡下寨村大井组黑毛猪养殖场项目,目前可存栏黑毛猪500头,预计年出栏黑毛猪300头。同时,项目建有配套酒厂、沼气池、饲料基地、鱼塘各一个,形成了立体循环农业,预计年产值可达80万元。

  产业帮扶,才能实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创业,由打工仔变成老板,带领其他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帮扶工作队如是想,也如是努力。

  党建扶贫提效能

  扶贫更要扶智。2014年以来,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牢牢把握省委关于建强基层组织的部署要求,开拓思路、创新形式、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建强基层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

  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探索农村党员教育方式,驻村工作队在驻点村开展了“微型党课随我行”活动。“微型党课”每节课通常在15-20分钟,短小精悍,不误农时。它把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人和事引入课堂,把枯燥的政策理论“翻译”为接地气的百姓土话。仅2014年一年,队员们就到村落村寨、田间地头“送党课”30余场(次),听众达4000余人。如今,“微型党课随我行”活动,已成为大风洞乡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

  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建设中的“台账工作制度”,也被“复制”到大风洞乡日常管理工作中。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大风洞乡70多名在职干部,如今每个人每天在做什么工作,进展怎样,都有账可查,每周工作情况,还要汇总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工作队的‘砖’要引出‘玉’来,最终还是要靠充分调动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在帮扶中,充分发挥党建扶贫的作用,同样是做好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省政府秘书长唐德智说。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