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贵州资讯 > 正文

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让少数民族群众安居乐业

www.xibuxinwen.com.cn(2014-11-19)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张龙 刘国盛)11月18日,记者从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获悉,为确保武陵山、乌蒙山、滇黔桂石漠化等三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搬出来、能就业,贵州省各地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过程中,结合民族习俗打造各具特色的移民安置点,让移民在新家找到归属感和特色致富门路,安居乐业共建美丽新家园。

  走进兴仁县李关乡骆丫鼓移民新村,只见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房屋沿骆丫鼓山坡鳞次栉比向上延伸,房顶上的两对牛角和民族文化墙上的芦笙、牛头,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是苗族同胞的家园。

  移民户杨乐书告诉记者,移民新村的252户1000余人原来居住在柏秧村,田地稀少、土质贫瘠,不通公路,多数农户靠卖竹木勉强维持生计。前年搬迁到新家后,水、电、路、讯都通了,还修建了公共文化活动场地,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邻近的苗族同胞聚到这里过“跳花节”,热闹极了。大伙买日用品、看病、上学不用出寨,孩子在教学点可以学习苗族语言。他说:“现在,有的租地种庄稼、蔬菜,500余人外出或就近打工,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在搬迁安置中,贵州省还着力传承和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黎平县九潮镇贡寨村安置点完全保留了侗族木质结构房屋的建筑风格,还在民族活动广场边建起鼓楼、寨门等,新村的“牯藏节”、“破新节”等侗胞传统节日一年比一年热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

  走进三都自治县廷牌镇水族移民安置点,只见一幢幢、一排排具有水族干栏式风格的精致移民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鲜亮,彩墙绿瓦下,身着水族服装的青年男女正忙着织布绣花。移民户莫练家的绣花机“哒哒哒……”响个不停,一家两口在绣花机旁忙碌着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莫练一家5口人,原住在距廷牌镇12公里外的甲约村,为了全家生计,她与丈夫打工的足迹遍布桂、粤、苏、浙、闽等地,由于文化水平低,打工收入微薄,全家常年与贫困相伴。去年列入生态移民搬迁户搬到了九阡镇街上后,在政府扶持引导下买了一台大型绣花机,发展水尾刺绣就地创业,如今每天纯收入500元左右。

  三都自治县移民局负责人说,该县正结合“东方情人节”、“中国九阡酒之都”、“中国九阡李之乡”等水族旅游品牌,借助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打造九阡酒传统工艺酿造一条街、水族卯文化风情园,开展水族旅游产品和水族语言教学,力争把九阡建成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小城镇,让更多移民在传承和保护民族特色文化中增收致富。

  为了帮助搬迁出来的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各地还积极培育民族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移民增收渠道。

  松桃自治县大兴安置点以苗王城等旅游景点和民间刺绣能人带动,扶持苗族移民发展苗绣产业。在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带动下,积极打造苗绣产业一条街,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吸纳105户加入苗绣产业,年产值超1000万元。移民石齐英高兴地说:“搬迁之前最大的顾虑就是找不到活,现在坐在家中绣苗绣,每月工资2000多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各具特色的生态移民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到去年,贵州省已有14.25万少数民族同胞搬进新家,今年又将有10.2万少数民族同胞搬进新家。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