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环卫工人在清理赤水河岸的垃圾
西部新闻网讯 “相比去年,赤水市境内赤水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贵州环保行检查组的成员们感叹道。赤水市逐步建立起“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也让检查组一行眼前一亮。
12月10日,由贵州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发起的2013年“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赤水河——贵州环保行”检查组来到赤水市。
检查组对相关企业进行检查
整改:侵占河道的建筑、工程垃圾被“搬”走了
在去年的“贵州环保行”活动中,检查组曾在赤水市元厚镇发现,沿岸生态移民工程住房施工时,将建筑垃圾直接倾倒至河岸,导致土方侵占河床,河道变窄,水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检查组当时便提出了整改要求。
10日上午,检查组再次来到赤水河元厚镇段时,发现问题已经得到整改,原本被土石方侵占的河道变宽了不少,河岸的绿化、植被、围挡等得到了恢复。
赤水市市长况顺航介绍,去年发现赤水河流域沿线有8处河道遭到建筑垃圾侵占后,相关部门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了处罚,并责令将建筑垃圾运走,尽快恢复河岸原貌。
经过努力,沿河所有侵占河道的建筑垃圾均已经被移除,其中仅元厚镇河段就移除了6000多方建筑垃圾。同时,今年仁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施工留下的2000多方工程垃圾也得到了及时清理。
贵州省人大常务副主任袁周查看赤水河河水
行动:村收、乡运、县处理一站式垃圾处理网络建成
下午,检查组一行来到建设进入尾声的赤水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厂。据了解,该垃圾处理厂占地40亩,2011年开始建设,是贵州目前唯一将城市生活垃圾“快速化、无害化、无剩余化、资源循环利用化、产业化”五化为一体的垃圾处理厂。
据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垃圾处理系统2个月内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这座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150吨的垃圾处理厂将成为赤水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终端,赤水市也将告别乡镇一站式处理生活垃圾的空白。
近年来,赤水市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花了不少功夫,全市17个乡镇建立了12个垃圾压缩站,每个村都建有垃圾池,并采购了8辆大型垃圾压缩车和30辆小型垃圾收集车用于城市垃圾的收运、处理。
“垃圾由村里统一收集,乡镇再将垃圾收运到12个垃圾压缩站,最后由县城将垃圾运输到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相关负责人介绍。
听取相关汇报后,检查组一行一致肯定了赤水市“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省人大常务副主任袁周指出,这在赤水河沿河的95个乡镇中还是首创,“赤水河河段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不仅弥补了垃圾填埋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百姓抱怨的短板,还能做到无害化处理,是保护赤水河流域中新尝试和新举措,值得其他乡镇借鉴。”
检查组一行在即将建成的垃圾处理厂了解情况
突破:两省联动川黔同护一江水
作为贵州西北通往四川的门户,赤水市与四川省泸州市的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仅一条赤水河之隔。因而,赤水河也成了跨省界的河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两岸居民、企业垃圾倾倒、污水直排等造成了赤水河河段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尽管同饮一江水,但两省联动保护却一直障碍重重。
今年10月,赤水市和“对岸”的泸州市签订协议,达成资源共享、信息利用、执法联动机制。12月,两市相关部门组成跨省联合执法小组,对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市、区)近50家企业进行了排污检查,发现近1/3的企业存在治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联合执法小组随即对相关问题企业提出整改意见,要求相关企业3月内完成问题整改,并于2015年实现治污排污全面达标。今后,联合执法小组还将赴泸州市进行检查执法。
“在联动机制下,通过监测频次互相明确、项目共同建设、执法联动等措施,跨省的两市逐步实现互通有无、共同合作。”遵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廖海泉介绍,两市联动以来,对赤水河沿岸建筑弃渣处理、白色污染整治、污水直排等问题的处理已初见成效。
廖海泉表示,跨省区的联动治理今后也将成为赤水河保护的常态化机制,“我们同饮一江水,希望也能够实现共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