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奔赴南极开展科学考察任务,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谢晓尧教授作为贵州省首位南极科考队员,已于北京时间16日晚23时37分,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北京时间13日下午13时30分,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航班从北京飞往巴黎,“起飞后一路西行,出内蒙,进蒙古,入俄罗斯,沿新西北利亚,经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到达巴黎。”通过微信,谢教授分享了他的行程:北京时间14日清晨,考察队在巴黎乘坐航班飞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北京时间12月16日23:37分,谢教授再次通过微信表示,已经抵达南极长城站。
据了解,此次南极科考是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织开展南极考察以来的第30次考察。此次考察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建立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
此次科考中,谢教授主要负责“南极乔治王岛地区植物光和适应多样性资源调查及大数据采集”项目。“贵州也有高寒地区,”谢教授表示,该项目对贵州耐寒植物和抗旱植物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日记
小知识
装备
谢晓尧:195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归国留学人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和教学,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863专项重大课题及贵州省多项重大攻关项目,为国家和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2012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
12日16时,谢晓尧在国家海洋总局极地办领取赴南极的生活必需品,一个红红的大帆布袋塞得满满的:墨镜、棉手套、防寒绒衣、防辐射面罩、防晒霜、唇膏、足足有5斤重的防寒登山鞋等。其中最重要最显眼的,就是中国红科考服:制服的左上方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对称的右边是CHINARE(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人物简介
12月14日:
南美洲的盛夏到了
此刻是巴黎时间2013年12月13日23点50分,也就是北京时间14日清晨6点20分,国内的亲人估计大多数还在即将醒来的甜梦中。我们一行14名科考队员,勉强睁开一夜未眠的双眼,在戴高乐机场第二航站楼的L53登机口留下了第一张全体合影,就登上了法航AF406航班从巴黎飞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碰巧机型又是我喜欢的波音777—300。从巴黎到圣地亚哥,全程7292英里,约需飞行15小时30分。
途经北半球的欧洲大陆,过大西洋,跨赤道,从巴西进入南美洲大陆,最后抵达南太平洋边上的智利首都。一路因时差无法入睡,只好研究座位前屏幕显示的实时数据。飞行速度基本保持在570英里/小时,高度32000英尺。过赤道已是凌晨3点40分(智利时间)。此时脚下是大西洋,南纬0度,西经43.19度。机舱外的风速已达到31英里/小时,宽体的777大型客机在激烈的抖动中进入了南半球。
突然,我注意到屏幕显示了两个速度,一是飞机相对地面的飞行速度548英里/小时,二是飞机的实际飞行速度570英里/小时。仔细想来,这不奇怪。飞机此时是逆风飞行,自然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应是以上述前一运行速度计算为准。一路写来,已是清晨5点30分(北京与智利的时差是早11个小时)。打开机窗,外面已是蒙蒙亮,南美洲的盛夏到了!
刚到南极长城站,太累了,几乎3天未睡觉。
请等我休息恢复后,继续科考报道。
12月16日:
抵达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长城站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期间,除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