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10月7日拍摄的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万国宫的外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 摄
这是人类思想星空的闪亮时刻,这是激荡时代大潮的中国之声——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站在历史和哲学高度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这一时代命题提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4年来,世界局势变乱交织,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人类社会遭遇重重考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时光磨砺和现实映照下,透射出愈发耀眼的真理光芒,赢得世界日益广泛的支持与赞同。
引领时代的思想,凝聚共识的智慧,破解危局的良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浩荡东风吹拂大地,播下和合共生的种子,收获共赢共享的明天。
与时偕行天地宽
2020年3月29日,在老挝首都万象瓦岱国际机场,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走下飞机。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29日抵达老挝首都万象。专家组同时随机携带了医疗救治、防护物资及中西药品等中方捐赠的医疗物资。专家组一行12人,由云南省感染防控、重症监护、流行病、实验室检测等多个领域医护专家组成。新华社发(凯乔摄)
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危机。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正在深度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人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们对答案的追寻更显迫切。团结与分裂、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两股力量激烈争夺,两种前途迥然不同。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日内瓦万国宫内,习近平主席以坚定的语调、有力的话语回望人类历史,传递共同价值,分享深邃思考,展现责任担当。
那是多么宏伟的愿景——“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系统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目标路径,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那是何其热烈的反响——47分钟演讲,响起30余次掌声。到了关键处,几乎一句一次掌声。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说,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变局中,登高望远;纷扰中,洞悉大势。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俄罗斯时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两年多后,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又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五个方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总路径和总布局。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双多边场合还创造性地提出周边、亚太、中非、中拉、海洋、核安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中巴、中柬等双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使这一历史性倡议的内涵不断丰富,实践路径也日益清晰。
2020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艰难时刻,习近平主席又向世界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主张,呼吁各国积极投身国际抗疫合作,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中国发起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球人道行动,向150多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向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
“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应对全球危机的正确选择。”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说。
“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皮埃尔·皮卡尔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维护人类和平与福祉所提出的重要倡议,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笃志躬行为苍生
2020年4月14日,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工作人员搬运防疫物资,这批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红外体温计等。新华社记者彭立军 摄
2020年9月2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一个核酸检测取样点,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与当地工作人员合影。新华社发(中国援几抗疫医疗专家组供图)
2020年10月3日,中国医疗专家组成员在莱索托马塞卢举办疫情防控讲座。应莱索托政府邀请,中国政府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0人于9月27日至10月7日在莱索托开展抗击新冠疫情援助工作。新华社发(中国驻莱索托大使馆供图)
展区全程防护、展前提前隔离、多轮核酸检测……在中方和全球展商共同努力下,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克服种种困难,于2020年11月如期举行,吸引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成为疫情阴霾下全球市场的突出亮色。
“中国借助进博会践行开放承诺,对我们是巨大鼓舞。”“疫情下,到中国去无疑是最可靠的选择。”外国参展商的评价,饱含着对中国重信守诺、以行证言的由衷钦佩。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主席多次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
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习近平主席首倡建立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实践平台。历经7年耕耘,“一带一路”从理念化为行动,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产业园区合作,从中老铁路到中欧班列,从比雷埃夫斯港到汉班托塔港,一大批重点项目全面推进,一个辐射全球各大陆、连接世界各大洋的互利合作网已初步形成。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刻诠释了合作、和平与发展的真谛,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说。
“德不孤,必有邻。”疫情之下,“一带一路”合作迸发出旺盛生命力。2020年前8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达5.86万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初,中欧班列开行突破一万列,运送集装箱数量同比增长50%以上。繁忙的“钢铁驼队”,正是危难面前各国携手并肩、命运与共的生动写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说,中国不仅谋求自身发展,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未来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的新愿景。
在这个新愿景中,消除贫困、共同发展是应有之义。在日内瓦,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为各国发展持续提供动能和机遇。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站在一起,逐项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中阿、中拉论坛成果,加大援助援建,分享治理经验,向贫穷落后宣战,共促包容普惠发展。
2020年12月30日晚,一则重磅消息迅速传遍世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宣告如期完成!此前一个半月,中国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海外媒体评论称,这是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击,是多边主义的重大胜利。
“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习近平主席领航下,新时代中国无惧逆风和回头浪,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成为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关键力量。
“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
天下为公行大道
这是2020年11月2日拍摄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这是2020年7月15日拍摄的中老铁路班纳汉湄公河特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中铁八局供图)
这是2019年8月6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萨希瓦尔航拍的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项目——萨希瓦尔燃煤电站。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卡迈勒摄)
后疫情时代,人类将如何自处?世界要去向何方?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面对种种分歧、对立和迷茫,人们期待解答。
回首4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万国宫讲台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
谈到公共卫生事业,习近平主席还特别指出:“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不断给国际卫生安全敲响警钟。”
如今,“警钟”再度在世界各地响起:新冠疫情成为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给国际秩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主席2020年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期间发表多场重要讲话,阐明中国主张,提出中国方案,呼吁各国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其精神主旨与日内瓦演讲一脉相承,赢得广泛认同。
“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绿色低碳,让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是习近平主席的一贯主张。
无论是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还是扎实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还是作出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习近平主席始终着眼长远,引领中国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坚定前行。
“中国不但自身绿色发展很有成效,还与他国分享经验、开展合作,这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多次引用的中国古语。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合共生”“和而不同”,推崇不同国家、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成为深深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
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催生国际秩序深刻演变,国际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一些人目光短浅、抱残守缺,鼓吹“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一国优先论”等,试图制造更多偏见、隔阂与仇恨。
4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蕴含东方智慧的中国话语,洞察历史沧桑的深刻创见,让广大爱好和平、追求进步的人们产生共鸣。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以日内瓦万国宫历史性演讲为基点,回望历史、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责任,反映各国人民的深沉追求,昭示了历史演进的基本方向,必将汇聚起强大的文明合力,引领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这是2019年9月6日航拍的停靠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的中远海运银河轮。新华社发(莱夫特里斯·帕察里斯摄)
这是2020年6月5日,满载防疫物资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在义乌西站启程,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新华社发(吕斌摄)
这是2020年11月15日在越南首都河内拍摄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仪式现场。新华社/越通社
这是2020年12月12日在美国纽约拍摄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讲话的屏幕画面。气候雄心峰会由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旨在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进一步动员国际社会强化气候行动,推进多边进程。新华社记者王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