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博
一场暴雨,190万人受灾,37人死亡,各种塌方,各种内涝,各种危难,经济损失近百亿。
一场暴雨,引来无数谩骂,无数歌颂,无数人一边谩骂又一边歌颂。
一场特大暴雨洗劫了千年帝都,但说得再大,也不过只是六十一年特大。
一场暴雨中,有温暖人心的营救,也有冷漠的哄抬物价者。
在一场暴雨中,我们到底是应该歌颂暴雨中温暖人心的故事和人,还是应该诅咒城市下水道的设计者?
在一场暴雨中,我们到底是应该歌颂暴雨中温暖人心的故事和人,还是应该诅咒城市下水道的设计者?
北京时间2012年7月21日上午10时,生活在干旱燥热的京城人民一度以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会像大多数时候一样,只是在搞一次“偷袭”行为,京城过不了多久就会像往常一样艳阳高照,闷热煞人。许多人甚至在微博上还调侃地表达着对久旱逢甘霖的惊喜之情,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一次他们真的错了,以至于到后来人们发现,自己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为高估了北京城下水道的“消化”能力;另一方面是低估了老天爷的牛脾气。
截至23日,据官方公布的最新消息,北京61年一遇特大暴雨已经造成了37人死亡,190万人受灾,近上百亿的经济损失。
在死亡人员中其中有三位是国家的公务人员,他们倒在了用生命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战线上,网民们在网上自发为他们点亮了蜡烛,表达着缅怀和钦敬之情。
暴雨当夜,还有许多热心网民利用网络的力量及时给归不了家的人们提供着各类指导提示信息;一些出租车司机及部分爱心私家车人士也纷纷开车,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营救和收留深处危难当中的人们,还有清洁工、子弟兵……许多温暖人心的身影像在许多危难时刻一样,准时悉数登场。
但当人们将目光暂时从英雄的身上剥离开来,看一看我们生活的城市下水道的深度和宽度,然后回味这是一场天灾还是人祸时?许多人不仅唏嘘感慨!或许,我们不需要英雄,不需要英雄们一次次用付出生命的方式来证明在温情背后却隐藏了太多冷漠;或许,我们不需要英雄,我们只要安全的食品、出行和居住,只要一座能容纳几个小时暴雨的下水道!
据部分媒体披露,北京雨水网标准设计仅为1—3年一遇,天安门广场也仅为5年。面对61年一遇特大暴雨,许多网友纷纷质疑,为什么巴黎、日本甚至香港的地下排水系统都能做到承担上百年一遇的程度,而我们国家只有可怜的区区几年?为什么数百年前建造的故宫安然无事,而用新科技、新建材打造的天安门广场却能水漫金山?甚至有网友调侃道,“请让许仙来北京找白素贞。”
一场暴雨过后人们看到,北京城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应急配套存在软肋。但其实,这不仅只是北京城的问题,应该是中国当下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难道,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们连这点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吗?试问,城市的设计者们在打造时尚光鲜的城市的同时难道就不能不更注重城市的内在品质吗?在预知有破坏性天气信息的前提下可不可以有更加人性合理的应对预案?当灾难来临时有没有更加细致畅通的救援措施和信息分享平台?而不是遮遮掩掩,为某种责任和义务试图寻找借口!
汶川地震考验了我们国家的“建筑能力”;舟曲泥石流考验了我们国家的“规划能力”;蒙牛考验了我们国家的“制造能力”;那么,北京暴雨考验了我们国家的什么呢?
如果说这场暴雨是天问,老天爷是在问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否安全,那么,谁来回答?怎么回答?为什么37条人命只在短短几个小时的雨中就陨落了呢?
《人民日报》微博在22日撰写评论文章:《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并提出了这样的反问:“我们该不该担心,不会游泳在大城市里也有风险。”《华商报》更是充满勇气地发表评论员文章质问:面对灾难,我们要反思什么?
这是媒体在走向民主进程中的一次跳跃和进步。
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我说,别让老天一次次质问和鞭打我们某些管理者的良心;也别在灾难来临后,每次只考验公民的献身精神和领导的讲话能力!也不要每次把善良人民的目光引向子弟兵的背影,而让人们不好意思再深层次的挖掘灾难背后的原因!更别让良心在下水道中流失,而失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