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的富民路
——记凤县老科协理事陈树民同志先进事迹
“当村干部,不要说让村上全富,最起码富起来一部分,这才算当成了”。这话是全国劳动模范,凤县留凤关镇麻峪河村原党支部书记,凤县老科协理事,陕西省人工养殖林麝第一人——陈树民发的肺腑之言。陈树民始终不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用林麝人工养殖这一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全村人致富,而且给全县树起了一个“金牌”龙头产业。
狗撵林麝 突闪奇想
一九七九年二十二岁的陈树民从部队复员后,来到邻村麻峪河,当了这里的“上门女婿”。陈树民说:“刚来时,没有正式道路,要趟17次河,全村80%的农户日子都过得很艰难,连买盐的钱都没有,都是用鸡蛋换盐吃”。陈树民的妻子李英说:“我俩结婚因为太穷,领了证,办不起酒席。他常对我说,啥时侯一个星期能吃上一二顿面条就满足了”。面对当时的困境, 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的陈树民不甘于贫穷,总在寻思着干点事,既改变自己的现状,也要让全村人摆脱贫穷。于是,他不断的拼搏奋斗:四处打工没挣下钱,做生意又几次被骗;养蜂、养猪、养牛、几乎样样都尝试,可总是每年不是水毁路面销售不出去,就是因其它困难阻挠而失败。然而,转机悄然出现了。一次他带着狗走在林子深处,突然,只见两只狗一起叫了起来,一直向林子里扑,陈树民这才看到,狗把林麝赶上了树。陈树民走进两只狗扑去的地方,还意外获得五只幼麝(一公四母)。
香子(林麝)能产麝香,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麝香价格昂贵,被称为软黄金(价格如黄金), 国际国内需求量很大,但非常奇缺,供不应求。这次意外的发现,让陈树民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一个念头——搞人工林麝驯养,发展林麝产业。
从此,陈树民走上了人工养殖林麝之路。
刻苦学习 摸索经验
林麝野性很大,十分害怕惊吓,常常狂欢,狂跳,狂跑。真要驯养它,谈何容易。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工饲养的,无现成的技术可学,一切全靠自己探索。驯养林麝初期,一下子就产下了6胞胎幼仔,着实让陈树民非常兴奋,可是,刚来的喜悦很快被冲到九宵云外,新产的6只林麝小仔先后病死。他痛彻的意识到,人工驯养林麝首先要懂得防病治病,懂得林麝的食性特点等科学技术知识,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陈树民不识字,他把从外面得到的一本已经泛黄的线装林麝养殖书藉,当作至爱宝贝,请别人教他学习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查着、读着,一个字一个字反复的认着、记着,反复的理解着。他还在县林业局和凤县药材公司的帮助下,请来了原陕西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邓凤鸣同志和他的同事们,把自己的家当作林麝养殖的科研基地,专家们吃住在他家,全家人为其做后勤。陈树民抓住这一机会,恭敬的拜师,如饥似渴的学习,经过一年的饲料配方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他基本掌握了人工养殖林麝的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他把学习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亲自掌握林麝驯养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他经常一连几个月吃住在圈舍,通宵达旦观察、做记录、做分析、做总结、特别是对突发情况更是详记深思,悟其原由,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陈树民用别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摸索出了一整套人工驯养林麝的经验,编写出林麝养殖管理防病治病和林麝麝香提取的知识资料。
现在,他完全能对林麝疾病进行诊断,给药打针治疗,对死去的林麝也能进行解剖分析。如今,陈树民已累计完成林麝剖腹产等各种手术400多例,成功率高达99%。凤县科技局专门为他颁发了“土专家”证书。这些年他为林麝防病治病做手术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多个省份。
凤县逢春济民可信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林麝养殖企业,总部在凤县,全国有13个基地。2012年起聘请陈树民做技术顾问,从那时起,公司的林麝发展很快,成绩喜人。该企业的一位技术负责人说:“这与陈树民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他这个土专家的技能,比我们聘请的大学老师、教授都厉害”。
大爱无疆 慷慨扶贫
陈树民在人工养殖林麝的事业上成功了,自己富起来了,他埋在心底里想带动村民们致富的愿望有条件实现了。他帮助村民们摆脱贫穷,首先是从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养林麝开始的。
人工养殖林麝确实是一个能够脱贫致富的“金牌”特色产业。但是,太贵了,一般人想养又不敢干,一对林麝好几年中都在7-10万元出售(现在凤县林麝养殖协会限定在4万多元一对出售),一旦损失,风险太大。因此学习陈树民从事林麝养殖开始只是少数有钱的老板。陈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咋办?他经过长时间考虑,想出了主意,不过这个主意对他个人的利益损失不小,他需要反复的给家里人作思想工作。在得到妻子和子女的支持后,他公开宣布:凡是村上贫困户想养林麝的实行赊租;不是贫困户的想养殖林麝的,按市场价优惠50%出售;贫困户租养的林麝,如果养死了算陈树民的,养殖户不赔偿;养活了新繁殖的林麝全归贫困户所有,第三年再给陈树民归还送租的林麝。这些户在养殖中,陈树民毫不保留的手把手传授技术。林麝一旦有病,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漫天大雪,陈树民都会立即上门治疗,不收取任何费用。陈树民说:“我做不到的不说,说了就一定要做到,为了兑现承诺我全部给养殖户签了协议。”陈树民妻子告诉我们:“按50%价格当时出售给两户村民4只林麝,不要钱给贫困户送租的林麝40多只,他这个行为给当时的养殖户省了一百多万元资金”。汪玉芳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三年买不起一件衣服,二元钱电费也要拿鸡蛋去顶,陈树民无偿赊给她两对林麝后,到2017年就繁殖到30多头,不但生活得到大大改观,还在西安给儿子买了楼房。汪玉芳说:“现在的好日子原来咋敢想啊!那时不是陈支书帮助,哪会有今天!”。
横下决心 改变村貌
1997年,陈树民被村民全票推选为村主任,2007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2年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从当上村主任起,陈树民就立下誓言——三年要让村子变个样儿!
基础设施条件差,曾是长期限制麻峪河村群众致富的重要因素。全面改变村上的基础设施条件,被陈树民做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
陈树民首先从修好全村主要干道干起。修路需要大量资金,为办好这个件事,他四处奔走,终于争取到扶持资金200万元。全村主干道水泥路全长8.5公里,工程难度很大,但规定先修好路,待验收合格后, 200万元扶贫修路资金才能拔下来。不管那个修路工队承揽这一工程,必须先垫资。因此先后找来的二个施工队,都因各种顾虑退却了。没有钱没有工队来干,没有钱连给工队做饭的人也找不下。面对重重困难,陈树民横下一条心,把全部困难自己包揽下来。他先拿出20万元给村上修路做前期费用,又到处求人下话,三次在银行用自己名义贷款100万元,这才落实了修路工队。为了省钱,陈树民让妻子李英做饭,李英说“我把饭常用背篓背到工地上去,每天蒸馍就要用两袋面(50斤/袋),工队灶开过饭后,老板和一些民工还常在我们家里吃饭,老陈让我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咱们吃亏,为了修好路,老陈还让我每周给工队吃两次肉改善生活,活太多了,忙不过来,我不得不把大姑子找来,帮我做饭,几个月下来真把人累死了!他还用自家房子和林麝抵押出去贷款100万元给村上,那些时候家里的啥活我都顾不上,也见不着他的人,林麝下了14只,没人管,只活了3只,一下子损失了30多万元,你说气不气人!不过我还得支持 他,谁让他是个村干部?给村上办大事,他扑着身子跟大家一起没黑没白的干,我不忍心,我总不能再让他为难啊!……”
道路修好后,陈树民又和群众继续艰苦奋战,修建完成了人行吊桥4座,平板水泥桥一座,实现了村内农电网改造,完成了全村人蓄饮水工程改造,解决了全村56户300多名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难题!
公司带动 促民致富
为了进一步促进广大村民脱贫致富步伐,陈树民积极动员党员带头养林麝。(撤乡并村时麻峪河村并入了沙江寺村。)沙江寺村党支部副书记谭兵说:“老支书不断给我们党员群众讲养殖林麝的前景和效益,承诺一定要教我们养殖林麝的管理技术。后来7名党员都跟他干起来了,老支书给我们精心服务,党员养林麝的收益越来越好,周围群众也看到我们效益真的不错,于是就有越来 越多的群众加入到我们养殖林麝的队伍里来了,带动了我村林麝养殖产业的发展。”
林麝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管理严格,个人不可随意饲养并销售。为了实现林麝养殖规模化,规范化,2011年陈树民联合几个养殖户创办了凤县海兴林麝养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支部+公司+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又建立了林麝养殖示范点,新型模式建立后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还为村民提供了免费挂靠,重点培训,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也有了林麝和麝香合法的销售渠道。现在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养林麝并掌握了饲养管理技术。全村较早养殖林麝的20多户人家,2018年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户均收益40多万元,原来全村八成以上日子难过的村民,现如今已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开上了小轿车。据统计,截止2019年6月,在陈村民的带动下全县林麝养殖户达到592户,林麝存栏量超过1.8万头,占全国人工养殖存栏量的60%,全省的80%,创经济价值4亿多元。每当谈到这些变化,村民们普遍乐道:“主要原因是我们有一个焦裕录式的村干部陈树民。”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艳说:“陈树民是林麝养殖陕西第一人,他在三十多年养殖过程中,自己摸索了一套成熟的养殖技术经验,尤其是林麝剖腹产方面,他做的特别好,他毫不保留的传授技术,对林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广作用。 现在,林麝养殖这一名副其实的特色产业,让凤县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摆脱贫困,阔步走在致富的金色大道上。”
陈树民在富民的道路上长途跋涉,艰苦奋斗,境界高远,事迹感人。2010年被评为宝鸡市创业明星,201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2013年荣获宝鸡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8年换届(因年龄大了),陈树民已不当村干部了。今年在凤县老科协全体理事工作会议上,陈树民给大家说:“我还是共产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子,过去咋干,今后还咋干,不给习总书记和党丢脸,为了村民致富,为了村上经济的发展壮大,我还要永远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