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绵延起伏;滔滔黄河,奔流不息。在这片有着十三代王朝历史的三秦大地,为伟大画家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名家辈出的陕西画坛群星闪耀,长安、黄土画派大放异彩,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神木市的农家孩子王国征,便是当代一位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
王国征是202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由当代美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艺坛八大家》中的油画家之一,1944年8月出生於陕西省神木市,1969年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研究员丶国家一级美术师、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导师,陕西美中油画雕塑院院长、美中西部文化交流中心艺术总监。
春华秋实,本乎自然。王国征是一位执著追求几近于痴迷的艺术家。他犹若虔诚的信徒那样,一步步登上艺术殿堂的阶梯,并一步步
力图接近那光辉的顶点。王国征在神木度过了难忘的童年。他6岁上北关小学,10岁上城关完小,12岁上神木中学。1960年他由神木中学初中毕业,同年考入西安美院附中后离开神木,共在神木生活了15年。
神木故乡的风水使王国征从小热爱美术。当年老关庙的泥塑、二郎山的壁画、各家腰墙上的炕围画、奶奶娘亲的花刺绣、年节时窗花与木版年画等随处可见的民俗美术,以及小人书形象等等,让他耳濡目染心灵积淀,促成了原发型的画画反映与兴趣。在他上小学时就有一件泥捏的红马被选送地区儿童美展。上初中后他与比他年长的王振南、杨凤山等同学-同选在学校美术组,由美术老师董玉山率领下,在县城各条大街画过壁画,为县上公安教育画过反敌特与反一贯道等招贴连环画,使他绘画水平达到提高。董玉山是由西安师范毕业回来的老师,他让封闭土生的王国征首次听到了苏联与欧洲大画家的故事,看到了中外名画作品画册等,对王国征给予了启蒙,让他从懵懂中开阔了眼界,明白了画画也
是一种崇高事业,决心不断追求到底。在王国征15岁初中毕业时,正遇上西安美院附中在榆林招生,他就赶去报名考试。当时参考的考生有17人,考完试后由西安美院派来的招考老师王国伟单独要他一人留下,对他说,“你被录取了,回去就早做准备吧”。王国伟老师那时是西安美院油画系的杰出教师,后來任油画系系主任,是全国著名油画家。他当年赏识王国征的一句话,实际就是王国征踏上艺术之路的良好起点,其所以能夠顺利到来,完全是故乡哺育滋养的结果。
王国征当年在故乡的读书成长,如果没有学校支持和亲友帮助是难以想象的。他因家穷,读初中时就当过提泥包小工,上街卖过玉米棒等。而那时学校雪中送炭,每个月都能发给几元助学金,这才使他读完初中。在他打算报考美院附中时,面临无钱赴榆林的困难,当时有同学王建华的家长借给他8元钱,才让他考试如愿。而当他收到西安录取通知后,凭家境实况想去千里之外的西安只如作梦。那时多亏神中母校给了他28元路费,还由教务室何子英老师安排了一位已就读西北农学院的司继刚学长一路护送,才使他实现就学。当年故乡的贫穷与今天陕西省首强县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在新时代回忆过去,就会倍感那年月的滴水之恩真比金子还珍贵。
王国征1964年于西安美院附中毕业,接着考入美院,于1969年西安美院本科毕业。他经过美院十年系统的专业训练,十年磨一剑,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后来他又在陕西省艺朮馆长期从事全省十地市美术活动的指导研究与组织工作,得天独厚,使他的艺朮造诣达到了更大发展。他在陕西省艺术馆担任美术部主任20多年,1999年评聘为研究员丶国家一级美术师。2002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导师,主持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陕西的首届美术学高研班。历年來王国征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出版了《素描》、《炎黄花地》、《王国征油画集》、《王国征画选》、《王国征书画专辑》等个人专著多部,编撰拍摄电视专题片10余部,多次获陕西省编撰成果奖与优秀电视片奖。1994年他的艺朮理论专著《炎黄花地》出版时,著名文学家李若冰评价说“王国征不仅是一个勤奋的有成就的油画家,同时也是一个勤奋的有成就的研究家,创作与研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而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愚评论说:“弘
扬民族文化、继承文化传统,而又加以新的发展,这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课题。王国征用他的《炎黄花地》,通过对陕西民间艺术的认真研究,揭示了这个大课题的一个侧面,一个重要的侧面。他以开放的眼光和理论的锐气,对古老的民间艺术命题作了新探索、新审视,是这本著作的价値所在。”
他历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杂志、《中国美朮报》、《美朮报》﹑《收藏天地》﹑《国际日报》(美)、《侨报》(美)等各大传媒发表美术作品上千次,发表美术论文数百篇。2003年8月,他入选担任国家艺术科研课题《中国西部民间美朮经典》的负责人,此后他为落实课题从云南傣乡到贵州苗寨,从西藏雪域到内蒙草原,分别到西部12省区进行了数年的考察,促进了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宣传,为他后來从事亲情中华系列油画创作打下了优厚基础。而在2023年10月时,他还被聘请担任巴黎中国文化年‘走进中国’国家展览内容的负责人,亲手筹办并向欧洲展出了黄土地中国人人生礼仪的系列艺术精品,反响强烈,受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文化部领导人的接见。群星奖是中国政府社文最高奖,王国征1999年是中国群星奖奖牌的荣获者。而在2019年,他又是陕西省最具影响力人物奖的获得者。
作品是画家之本。王国征长期坚持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的油画创作,作品与民族共进、为生活传神,功力深厚、意境独特,先后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1987年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1992年中国油画艺术展、1993年全国群星美术大展、1996年长城颂国际美术大展、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1999年全国群星奖获奖作品展、2001年建党8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国家级以上美术大展入选展出,近年又应邀为延安纪念馆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瓦窑堡会议》与《伟大的会见》等作品的创作。
著名文艺评论家、矛盾文学奖评委李星高度评价说,“王国征的油画填补了历史画空白,运用严谨缜密的艺术构思、卓越非凡的造型功力、精湛到位的艺术表现、朴素感人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光辉的革命历史场景。”
他创作的美朮作品,历年在国内外美术大展中30余次获奖,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与联展9次,为弘扬民族艺术、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1999年至2005年间他应邀接连在美国办了三次个人油画展,获得了联合国协会和洛杉矶市的艺朮成就奖,而油画作品《长城内外》也于1996年时获得了“长城颂国际美术大展”的铜牌奖。
王国征具有高尚的情操。他在西安美院时发奋学习,有位陕南同学不久前还在网上发文讲述了他难忘的当年印象:“王国征同学寒假不回陕北老家,在教室手冻烂了毛巾一裹,站在教室临摹费申的头像,嘴里还唸唸有词:要注意结构、结构”!他在1965年的美院学生时期,头次收到《西安晚报》发表他作品的稿费,他就十分高兴地捐献给了下过乡的洛南县杨圪崂生产队贫困农村,此后他坚持慈善捐赠从未停止过。而他在工作后一直甘当腊烛与园丁。为推进陕西美术事业他连续跑遍了省内十地市与绝大多数县区,辅导培训了三秦大批美朮干部与民间美朮家,经手助推了户县、安塞、洛川等六个陕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与六个“中国民间美朮之乡”的命名,亲自指导绥德石狮、三边剪纸、华州面花、陕西刺绣农民画农民书法等展览进北京,促进了三秦瑰宝誉满全国,闻名海外。他的工作受到基层的赞扬和上级的肯定,先后获得中国文化部,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组织辅导者奖”有9次。
对他多年的艺术成就与经历,陕西电视台1999年《陕西人》专题、2009年《非凡人物》专题、2014年《名家风范王国征的艺术人生》专题、2015年《著名画家王国征情系桑梓》专题,陕西广电台2015《红色历史的歌者》专题,西安电视台2009年《王国征的油画人生》专题等已有大量摄制播放。《百年陕西文艺经典》、《中华百年人物》、《中国专家大词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典籍、以及国内外多家传媒与网络,都有收录与大量介绍。
然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国征无论走出家乡多远,都难忘对家乡的眷恋,一向尽心尽意为家乡做贡献。1993年他为神木县拍摄了首部县政府宣传片《腾飞的煤城神木》,亲任总撰稿并约请省电视台人员高质量摄制完成了该片。1994年3月他为神木县教育局首次采编出版了《发展中的神木教育》画册,促进神木教育的更大提升。为支持神木人世代企盼的“杨家城”保护建设项目上马,王国征2011年12月向陕西省人大、陕西省政协两会起草了《关于建立延安文学艺术纪念馆与神木杨家将故里纪念地的提案报告》,得到省两会受理并下达落实。2015年他创作了神木革命前辈、红军长征到陕北的引路人《贾拓夫油画肖像》,于当年9月28日回乡捐献于神木,由神木市历史慱物馆收藏。
而在捐画同时他又捐书,将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本人《王国征油画集》大画册800本捐赠市里,用以支持家乡的文化建设。他在自己的历年油画创作中,大量表现家乡风景人物,抒写乡音乡愁。这方面作品是他陕北风情系列油画的主体。而他在辅导当地美术活动方面,从上世纪70代至今始终没有停止过。神木市迄今中年以上几乎每位美朮家都是他的艺友,都曾是他关心切磋殷切期望过的对象。2007年时他协助编辑出版了首部《神木美术作品集》,亲手为该作品集撰写了序言,深情赞扬神木美术对文化强县的贡献,热忱向外界推荐了神木卓越的画家群体和大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
2013年6月13日,由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朮家协会、陕西省艺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著名画家王国征从艺五十年大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隆重举办,获得圆满成功,省內外及国外的嘉宾云集,媒体与学界高度评价,社会反响强烈,是对王国征大半生艺术耕耘的一次肯定。近十多年,他一直从事亲情中华、盛世民族的系列油画创作,依旧耕耘不止。然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随着岁月流失,他的故乡情结更深,桑梓乡愁更浓,继续为故乡尽力奉献,是他的无尽心愿。(张栢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