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24日电(记者蔡馨逸)5年来,年近八旬的陕西文化学者肖云儒三度重走丝绸之路,行程超过4万公里,足迹遍及中亚、中东、印巴和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在萨拉热窝的拉丁桥上,当地大学生索菲娅接过肖老的“和”字后感慨说:“我们曾是战争的受害者,和平发展对我们尤其重要。”
丝路上的另一位行者,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学院首席艺术家岳钰怀着了解各国宗教造型艺术的初衷,自费到西亚7国进行文化考察。
沿途他既看到宗教艺术的丰富多彩,也在千里之外与自己熟悉的“陕西味道”相遇。“我在埃及吃到凉粉,在伊朗见到果丹皮、枣泥点心。”岳钰说,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当今“一带一路”,人类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关,命运与共。
西汉武帝时,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自此商旅游人、文人学者络绎不绝。一条跨越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文明交往之路随之贯通。往事越千年,“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追求,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如今,歌声依然在丝绸之路上流淌,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远超往昔。
去年8月起,西安音乐学院的多位声乐表演艺术家从西安出发,用歌声重走丝路,在兰州、敦煌、乌鲁木齐、石河子、白俄罗斯明斯克、意大利巴里和罗马,唱响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在西安音乐学院“丝路曼歌”巡演的收官舞台上,罗马音乐学院院长朱利亚尼·罗伯特称赞巡演不仅是艺术盛宴,也真正体现了音乐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和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从跨国巡演到合拍电影、从青年学生往来到智库学者对话、从文化旅游年到经贸论坛……日益升温的人文交流正成为促进各国理解互信的桥梁,不断夯实共商共建共享的民意基础。
各国文化机构也纷纷积极加入人文交流的合奏中。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逐步建立,为推动国家间互联互通和跨区域合作开辟新渠道。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在丝路行路上
为了追寻中国古代西迁游牧部落月氏的文化遗存,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考古学家通力合作,经过近10年的联合考古,初步确认了古代康居和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2月22日,“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
“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不仅对于考古工作意义非凡,也对增进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起到积极作用。”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学家王建新说。
“当穿越亚欧17国到达目的地布达佩斯,有一种感慨和感动涌上我心头。世界上有些路非常遥远,非常漫长,但从来没有走不到的遥远,没有走不完的漫长。只要同心协力坚持向前走,遥远就不远,漫长就不长,目的地就一定能达到。”肖云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