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化
6月24日,“传承红色基因,口述统战故事”陕西统战宣传基层行采访团在参观了榆林季鸾公园张季鸾纪念馆之后,随即来到季鸾墓园。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京介绍,浮雕上面是对季鸾先生的评价。毛泽东赞其“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誉其“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这座浮雕反映了季鸾先生对民族事业所做的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以及他在中国报业史上的地位。
他与于右任、李议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
张季鸾所写之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
季鸾先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政论家和爱国人士。特别是大公报社评给西安军界的一封公开信,1936年12月18日西安事变爆发的第六日,张季鸾先生写给西安军界要求释放蒋介石的一份公开信,当时这份公开信刊登在石家庄的公共报上加印了40万份空投在了西安城内,以此成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催化剂,从而也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季鸾先生主持大公报的笔政是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为民族团结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是统一战线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祖籍陕西榆林的张季鸾,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去世后,他随母归榆,先后求学于榆阳书院、礼泉烟霞草堂、三原宏道书院,曾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1905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陕西分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
季鸾先生曾经说过他一生有三件事是最值得庆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后1911年,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并负责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从而造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专电。
1912年,不到24岁的张季鸾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受命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虽然那时的张季鸾还十分年轻,但才华横溢,文采不凡,参与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值得一提的是,张季鸾发给上海《民立报》的“中华民国临时成立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专电,这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
《大公报》的“四不主义”
第二件事就是1926年他成功接办了大公报并主持笔政长达15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始终坚持着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一方面造就中国报业史上的两大奇观,另一方面成就了他个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两大奇观分别是指脍炙人口的三骂,和写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三骂,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炙手可热的蒋介石。
季鸾先生漂泊一生,对故乡榆林尤为关心,他曾四次回榆林,对故乡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
1941年9月6日,一代报人张季鸾在重庆与世长辞。1942年,迁葬在长安, 2014年8月12日,季鸾先生魂归故里,安葬在榆林驼峰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