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报界宗师张季鸾:新闻救国 言论报国

www.xibuxinwen.com.cn(2021-07-06)来源:未知
复制链接关键词:
  李文化
  6月24日,“传承红色基因,口述统战故事”陕西统战宣传基层行采访团在参观了榆林季鸾公园张季鸾纪念馆之后,随即来到季鸾墓园。
 
  首先看到的是张季鸾先生中年时期的一尊坐像雕塑。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京介绍,浮雕上面是对季鸾先生的评价。毛泽东赞其“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誉其“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这座浮雕反映了季鸾先生对民族事业所做的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以及他在中国报业史上的地位。
他与于右任、李议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
 
  张季鸾所写之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
  季鸾先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政论家和爱国人士。特别是大公报社评给西安军界的一封公开信,1936年12月18日西安事变爆发的第六日,张季鸾先生写给西安军界要求释放蒋介石的一份公开信,当时这份公开信刊登在石家庄的公共报上加印了40万份空投在了西安城内,以此成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催化剂,从而也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季鸾先生主持大公报的笔政是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为民族团结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是统一战线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祖籍陕西榆林的张季鸾,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去世后,他随母归榆,先后求学于榆阳书院、礼泉烟霞草堂、三原宏道书院,曾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1905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陕西分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在一个邮政代办所里找到了一份《大公报》,上面登载有陕北红军的消息。之后不久,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毛泽东在接见《大公报》记者孔昭恺时说:“只有你们《大公报》把我们共产党当人。”毛泽东还说,“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作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形势的方法,确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
  季鸾先生曾经说过他一生有三件事是最值得庆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后1911年,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并负责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从而造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专电。
  1912年,不到24岁的张季鸾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受命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虽然那时的张季鸾还十分年轻,但才华横溢,文采不凡,参与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值得一提的是,张季鸾发给上海《民立报》的“中华民国临时成立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专电,这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

 
  《大公报》的“四不主义”
  第二件事就是1926年他成功接办了大公报并主持笔政长达15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始终坚持着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一方面造就中国报业史上的两大奇观,另一方面成就了他个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两大奇观分别是指脍炙人口的三骂,和写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三骂,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炙手可热的蒋介石。
  第三件事,就是1937年,50岁他晚年得子。
  季鸾先生漂泊一生,对故乡榆林尤为关心,他曾四次回榆林,对故乡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
  1941年9月6日,一代报人张季鸾在重庆与世长辞。1942年,迁葬在长安, 2014年8月12日,季鸾先生魂归故里,安葬在榆林驼峰之巅。
 “这里是统一战线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新闻工作者共同来回顾和传承优良新闻传统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榆阳,作为一个文化标识来回顾这段历史来认识季鸾先生为民族所作出贡献的重要基地。” 高京说。
 

编辑:西部新闻网李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