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斯人已去 师范长存——刘文西与吴堡石城和川口东渡的不了情

www.xibuxinwen.com.cn(2019-07-10)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1964年7月,著名画家刘文西在吴堡石城写生

2014年10月,刘文西(中)率“黄土画派”吴堡石城采风
 
2014年10月27日,国画大师刘文西(前排中)在石城写生
 
2014年10月,国画大师刘文西(左一)赴石城调研,中共吴堡县委书记王华(左二)、西安市人大代表、荞麦园美术博物馆馆长薛莹巧(右一)、西安耀德顺集团董事长张耀祺(右二)陪同

薛保勤(中)、刘文西(左三)、高苗(右三)、陈光建(右二)、薛莹巧(右一)、慕生树(左二)在西安荞麦园美术馆审阅《吴堡石城》《光辉的足迹》时合影

西部新闻网总编辑张龙(前右)和刘文西在西安荞麦园美术博物馆

2014年10月,国画大师刘文西率“黄土画派”画家赴陕北采风写生时在吴堡县川口“毛主席东渡纪念碑”前留影
  
2019年5月16日,刘文西大师(中)与笔者合影

2019年5月18日,刘文西大师为《吴堡石城碑石》一书题写书名后和笔者(右)合影留念
  
  公元二O一九年七月七日十三时五十分,一代宗师刘文西大师驾鹤仙去,令天地同悲,闻者落泪,回想因“华夏第一石城吴堡石城”和“吴堡川口东渡”这两块敲门砖的缘由,自2014年以来,我们父女俩和刘文西大师的三十多次交往,每一幕都历历在目,不由提起拙笔写下以下回忆,以表达对一代宗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堡石城,是全中国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中国第一石城”,享有“华夏第一石头城”之美誉。
  
  国画大师刘文西早在五十多年前,就以他睿智的眼光认识到了吴堡石城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刘文西语),他几十年来一直醉心于吴堡石城的研究,二十多次来到吴堡石城,为吴堡石城的研究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4年10月25日-10月28日,在刘文西大师的率领下,黄土画派第二十四次采风写生团来到吴堡采风。这是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陕西省第一个大型艺术团深入基层进行采风创作,也是“黄土画派”第二十四次到陕北采风写生之行。
  
  我自小就常听人说国画大师刘文西的赫赫名声,尤其自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以来,随时都能见到刘老师创作的毛主席画像,对刘老的敬仰之情自然不言而喻,可惜从未谋面。因有编著宣传画册《吴堡石城》和《光辉的足迹》,这两块敲门砖,2014年5月以来,我们父女俩就有幸三十多次与刘老见面,每次都获益匪浅。
  
  2014年5月22日,在西安市人大代表、荞麦园美术博物馆馆长薛莹巧的引荐下,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刘老,他在仔细翻阅完书稿清样后动情地说:“早在1964年我就曾慕名乘大卡车长途跋涉五、六天到吴堡去画石城。那时的石城还有几十户居民,他们住在城里的石窑里。当时黄河发大水,波涛汹涌,石城高耸在黄河岸边,这一情景对我产生了至今难以忘怀的震撼。我当时画了好几十幅速写,太壮美了!这个石城幸运的被保护下来,将会是中国第一,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当我们告诉他“中国第一是无疑问的”。他反问我“真的吗?”我回答:“真的”,并说出了理由:2013年4月,我们去北京采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九十二岁高龄的马旭初。马老说:“截至2013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共有7批,共计4295处,跟石城有关的共四个,其中有两个是遗址,一个是崖墓群,真正的石城就这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囊括了华夏的古建精华。吴堡石城当然也称得起‘华夏第一石城了’”。刘老听后,高兴地笑了,随即说:“还应该是世界第一”。
  
  刘老对吴堡石城有着深厚的感情,至少在1962年,他就曾来过这里。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刘老几乎年年都要来石城采风、写生、画画。有时一年就要来几次,他忘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忘不了陕北的父老乡亲,更忘不了吴堡石城。他说:“我在陕西五、六十年,曾90多次到陕北,30余次在陕北过年。我的艺术灵感常常来自这里”。说到陕北的坡坡坬坬、村村镇镇他如数家珍。他和他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就是根植于这块土地独树一帜地生长、发扬光大的。
  
  他曾以当年扳船送毛主席东渡黄河的川口村薛海玉为原型创作过国画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后来,为了当地小学的艺术教育,他还到川口小学给孩子们讲美学并给几个八、九岁的“山丹丹”画像,这其中就有扳船送毛主席东渡黄河的老船工薛海清的孙女——西安市人大代表、荞麦园美术博物馆馆长薛莹巧。
  
  见面结束之际,高苗县长邀请刘老和在座的著名诗人、作家、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薛保勤到吴堡采风。在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后,刘老不仅表示要给《吴堡石城》题写书名,而且意外地说:“我家里应该保留有1964年我在吴堡石城采风时的速写图,到时我一并带上。”已经过去整整五十个年头了,当时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对年已八十二岁高龄老人的话半信半疑。因为一来五十年前的事他能记得如此清楚吗?二来刘老的书稿有200多箱子,他能找的到吗?
  
  我们与刘老的第二次见面是在2014年9月22日,他惋惜地说:“速写图还未找上,我继续找”。当我表示他上次题写的书名格式与《吴堡石城》的封面结构不一致,能否重新题写一次时,他不仅高兴地答应了,而且说:“这次我给《铜吴堡》也题一个书名,你后天到我家来”。
  
  9月24日早上,先是刘老的秘书给我打来电话,让我下午取题字,后来刘老又亲自给我打电话。当我表示由于一个很特殊的原因,我已回到吴堡时,刘老焦急地说:“怎么办?那你打发一个可靠的人来取吧!《吴堡石城》我题写了两幅,你从中挑一幅。1964年和1975年的素描画我找到了七幅,一并给你”。合上手机,我不由地感动至极。
  
  过了几天,刘老又亲自给我打来电话说:“我找到了一张1964年我在石城的照片,让薛莹巧给你转发过来,你可以在书中一用”。刘老对石城的深情厚意由此可见。
  
  10月25日,刘老率领由40多人组成的“金秋陕北,黄土画派第二十四次陕北采风写生团”来到了吴堡。我们有幸又一次见到了刘老并整整陪伴了三天。还是一身灰色的装扮,还是一顶灰色的八角帽,下车伊始,他就谈及石城,不顾年迈体弱,旅途劳顿,当天下午,在县委王华书记的陪同下来到石城对岸,挥笔作画。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天色早已暗淡,在手电筒的光照下,刘老作画4幅。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献身艺术的精神,令所有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10月27日早上九点,刘老终于又一次站在了他五十年前写生、作画、摄影的地方——吴堡石城西沟对岸,笔者拿出他五十年前的照片,他兴奋不已动情地说:“来,照一张,留个永久的纪念。”并随即作画一幅。
  
  来到石城北段城墙,刘老再一次挥笔速写,……时间已是下午三点,一直粒米未进的刘老才率队依依不舍的离开石城。
  
  当晚深夜11点半,吴堡县委常委会议室里仍灯火通明,“吴堡石城保护利用暨文化旅游发展座谈会”正在举行,刘老在众人发言后又一次打开了有关石城的话匣子:“保护好石城我们有共同的责任,保护好石城比开发石城重要十倍、百倍、千倍,对石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必须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制定好规划,有计划的开发,反之,如果不按计划开发,破坏后就再也无法恢复,必须汲取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的保护和开发经验,先保护,后利用,再开发”。刘老实实在在、高瞻远瞩的讲话赢得了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座谈会后,虽已夜深人静,在宾馆,刘老仍在与王华书记、高苗县长促膝长谈着有关石城的话题。
  
  10月28日,就要离开吴堡了,刘老坐在车上,仍不忘叮咛着:“你们一定要保护好石城、开发好石城,为子孙后代造福”。
  
  11月3日下午,当我们把又一次修改后的画册清样递到刘老手里后,刘老在一页一页仔细翻阅的同时,认真的说:“比上次的好多了,但还有好多地方值得商榷,我明天要去北京参加一个会议,回来后,咱们再座谈一下画册的修改问题。
  
  11月9日,我应约与刘老师见了面,在递给我这次他赴吴堡的13幅速写采风图后,他反复强调:“速写画的不一定好,但你要把这些图保护好,不仅如此,你还要把能搜集到的所有有关石城的资料都保存好,画册的出版不要急,一定要出精品,要对石城的历史负责,要对后人负责,清样修改了二十八次还不够,至少要三十次,,三十而立嘛!”当我问他“刘老师,您给我的那张五十年前您在石城的相片是谁给你拍摄的?”时,他毫不犹豫地指着坐在身边的夫人陈光健教授说:“是她给我照的,当时她生孩子刚满月,我们就去了吴堡石城,石城太美了,太吸引人了。”二位老人对吴堡石城的关注、钟爱之情由此可见一斑,在座的所有人对二老的敬佩之情不由肃然而生。更令人惊奇的是,刘老甚至提议:“提到吴堡石城,我就十分激动,为了吴堡石城的早日保护、开发、利用,我给大家唱一首吴堡的《赶牲灵》,兴趣所致,刘老竟然一连唱了四首陕北民歌,临别,他紧紧握着我的手反复叮咛:“你们明天下午到我家里来,咱们再啦一啦《吴堡石城》和《铜吴堡》,”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连忙点头称是。
  
  11月10日,我们一行如约来到刘老师家,正在观看《新闻联播》的刘老师见到我们非常高兴,作为《吴堡石城》和《铜吴堡》的艺术顾问,他又一次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看了这两本书,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刘老师的兴致却依然很浓,夫人陈光健多次催他吃饭,他总是一笑置之,当我冒昧的说:“刘老师,能否给我写“东渡”两个字时,他爽快地答应了,并让我第二天晚上去取。
  
  2014年11月11日晚上,我们又一次打扰了刘老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上正播放着记者采访刘老师的访谈录,与我们一起来的几位记者也是应约而来采访刘老师的……
  
  几年来我们与刘老见了三十次面,每次聆听了刘老的教诲,时间一长终于结成了“忘年交”,临别之际,刘老的那一番“为了吴堡石城和川口东渡,你们可以随时来找我,我十分欢迎,但为了其他事,我不会见你们的,我的时间太少了,太不够用了,希望你们能理解我”。我们的心头顿时不由热乎乎的,一个南方人,一个大名鼎鼎的书坛、画坛泰斗,能如此关注石城、关注川口东渡,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吴堡人,还能说什么呢?
  
  后来这几年间,为了编写《吴堡石城》《铜吴堡》《吴堡石城故事》《光辉的足迹——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实》《毛主席东渡黄河》《吴堡石城碑石》等书籍,我们父女俩先后三十多次拜访刘老师,或请刘老师修改有关书籍,或请刘老师题写书名,刘老师两口子每次都热情接待,尽力而为,令我们父女俩感动不已。
  
  我们最后一次拜访刘老师是在2019年5月18日,因出版《吴堡石城碑石》一书之事,我们十天内第四次拜访刘老师,在我们父女俩的软磨硬泡下,刘老师夫妇俩在认真修改书稿后终于爽快地答应了共同担任《吴堡石城碑石》一书的艺术顾问,这令我们父女俩欣喜若狂。
  
  临别之际,小女鼓足勇气提出了想与这位支持石城建设的一代名师握手留念。刘老师欣然应允,握着她的手说:“年轻人,好好干!扎根陕北,守好石城!”
  
  呜呼,谁能料想,2019年7月7日13时50分,刘老师驾鹤仙去,天地同悲!这一次见面竟然成为了我们父女俩和刘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刘老师走了,永远地走了,但吴堡石城不会忘记,吴堡川口东渡不会忘记,吴堡人民不会忘记,刘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千年石城有幸,吴堡川口东渡有幸,吴堡人民有幸,作为“华夏第一石城”,多少年来“独立高山人未识”,而今随着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石城一定会撩起她那神秘的面纱,敞开她那美丽的胸怀,海纳来自四方的宾朋,迈出她那矫健的步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作为毛主席转战陕北最后一站的吴堡川口东渡旧址,在全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下也日益红盛起来。回首刘老师与吴堡长达55年的缘分,回想刘老师与我们父女的三十多次交往,回望刘老师扎根陕北、服务人民的创作初心,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把刘老先生曾时刻挂怀的吴堡石城和东渡纪念地保护好、开发好、宣传好!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