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雨过青天云破处 从柴窑文化到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www.xibuxinwen.com.cn(2021-08-29)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当这一件瓷器出现在面前时,我的双目圆睁,呼吸停住。这可是多少瓷道大家梦萦魂牵的柴瓷啊!……我们一切遭遇,都是围绕着它而发生的。追寻了这么久,我无数次地想象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如今它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我面前,水中半明半暗,细节未明,可已生生将我的魂魄吸走了一半。不是因为我爱瓷成痴,而是它天然就带着一种睥睨众生的魅力,让你无可逃离,无可回避。
 
  ——摘自马伯庸:《古董局中局》
 
  柴窑是什么
 
  据明代谢肇淛所著《五杂俎》记载,后周时,有司官员请示御窑瓷器颜色,周世宗柴荣大笔一挥,写下了中国瓷器史上最诗意的两句话:“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一度有人认为柴窑就是越窑。
 
  越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窑厂,其烧制的秘色瓷,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只不过一直未见真身,故而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大家只能凭借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曾写过一首《秘色越瓷》来进行推测: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
 
共嵇中散斗遗杯。
 
  但是,越窑秘色瓷的“千峰翠色”在法门寺地宫秘色瓷被发现之后,已经得到了确认,跟“雨过青天”似乎搭不上边。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周杰伦有一首歌《青花瓷》,其中一句唱道: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青花瓷发源于唐,成熟于元,到明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其颜色,因颜料中含氧化钴,烧成后呈蓝色,这种蓝色,历代均有所不同,但是似均与歌中所唱的“天青色”不太相干。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柴窑究竟是哪个窑?天青色到底是什么色?柴瓷有什么特征?一直都是千古之谜,大家希望从历史典籍中能寻访出蛛丝马迹。
 
  明代洪武年间,收藏大家曹昭在其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中写道:“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这段话除了指出了柴窑的几个特征外,最重要的,明确提出,柴窑出自北地。北地,郡名,秦汉时所置,地名几经迁徙,大致包括了今天的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含今日的铜川耀州。
 
  到明天启、崇祯年间,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文震亨出身于官宦世家,其曾祖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徵明,擅长书画、园林,是一个非常精致的人物。我们常说:身无长物。长物就是除必需品之外的物品。《长物志》是文震亨写的教人如何生活的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家具、布置、饮食、衣着、动植物等,是明代生活百科全书。
  出北地、五代末、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有细纹、多足粗黄土、滋润细媚、近世少见,这十项,成为今天辨识柴窑的重要依据。
 
  青如天,据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创办人王学武先生的解释,天青色应是以浅绿色为主基调中含有浅蓝的颜色。色重者为天蓝,色浅者为淡天青。
【天青釉双龙双凤壶】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
 
图片来源: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公众号
 
  据专家研究,五代柴窑因在白胎上施青釉而使釉色浅淡,青中泛白,给人以淡雅宁静之感,被称作“天青色”。
 
  清代重臣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写过一首《柴窑酒碗歌》,其中对颜色的描写非常吻合青如天的特征:
 
持出床头旧酒卮,
 
箧中碧色柴窑碗。
 
大朴不屑争离奇,
 
翡翠斑剥空尔为。
 
制如半截青莲子,
 
土花色暗苍玉姿。
 
  明如镜,指釉面明亮如镜子一般。乾隆在《咏柴窑碗》道“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是说柴窑碗釉面明亮如水,像光披在水面。而柴窑这种半透明的釉面,是五代耀州窑独有的。
【天青釉碗】  现藏于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图片来源: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公众号
 
  薄如纸,为了满足宫廷的需求,柴窑烧制瓷器时不计成本,经过多重工序,制成了极薄的坯胎,烧制时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使产品极其轻薄,厚度在0.5-1毫米之间。
【天青釉碗残片】  现藏于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图片来源: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公众号
 
  有细纹,是柴瓷上用尖锐的工具刻画纤细的纹饰。它不同于汝窑、官窑的“蟹爪纹”开片,表面尽管有多种纹饰纹样,但非常光滑,如镜子一般,体现了高超的技术水准。
 
  声如磬,指的是敲击柴瓷时,会发出如磬一般悦耳的声音。据王学武先生介绍,烧成温度在1280摄氏度及以上温度的瓷器,敲击时会发出响亮的声音。而五代耀州窑烧制温度在1300摄氏度左右。且敲击五代耀州窑薄胎碗时,可发出5-8秒悦耳的声音,胎越薄,釉面越明亮、开片越少的的瓷器,敲击声越接近磬。
 
  多足粗黄土,是柴窑特有的支烧工艺特征。所谓支烧工艺,是用支具将熔烧的器物支托到最佳窑位,并使器物之间不致粘连的装烧方法。五代时,柴窑用刮釉露胎支烧工艺,在底足圈上沾满釉稍晾干后,再将底部釉面进行旋切,露出白胎。烧制时,白胎圈足与黑胎匣钵中释放出的氧化铁气氛相融,呈现褐土色,被古人形象比喻为“粗黄土色”。这种工艺区别越窑的“多点垫烧”,汝窑的“芝麻钉烧”,官、哥窑的"紫口铁足",湖田窑"垫支覆烧",为柴窑独有。
 
  滋润细媚,是说柴瓷白胎如玉,滋养油润有光泽,精雕细制,妩媚动人。冲入开水时,像碧水流过,又如碧云浮过一般,非常有诗意,令人爱不释手。
 
  耀州窑是什么窑
 
  耀州窑始于唐代。为满足帝都长安和观众地区需要而建,以现在的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现在,只有陈炉的窑火还在燃烧,并发展为旅游胜地。
陈炉古镇  图片来源:网络
 
  耀州窑因离长安较近,便于吸收各窑工艺精华,比如定窑的白瓷烧制、岳州窑的青瓷烧制等,尤其是学习了越窑的秘色瓷烧制法之后,耀州窑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青瓷窑口,技术积累到五代,逐渐进入了成熟化、精细化发展时期,遂诞生了天青釉瓷。
 
  柴瓷到底有多珍贵
 
  柴荣在位时间屈指可数,仅为六年,柴宗训即位不久,赵匡胤即发动陈桥兵变,北宋建立。柴窑随即被毁,逐渐成为传奇。
 
  谢肇淛在《五杂俎》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可见其珍贵异常。
 
  康熙皇帝的文物老师高士奇在所著的《归田集》中写道:“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
 
  收藏皇帝乾隆都专门对柴窑赋诗赏玩:“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
 
  当代,与天青釉沾边的五大名窑瓷器,拍卖价动辄千万。
 
  在哪可以看到柴窑实物
 
  在西安大雁塔曲江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西侧唐城墙遗址内,有一座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经文物部门批准的唯一一家柴窑专题研究型博物馆,由王学武先生和夫人寇玉徽女士穷半生精力所创。该馆集陈列、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于一体,并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标本、窑址发掘、科学检测、学术研究等全面展示柴窑最新发现和成果,馆内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馆藏文物360多件套。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内部
 
  王学武生于西安,自小就喜爱历史文化。上世纪90年代,他机缘巧合之下,在西安建筑工地上捡到一些碎瓷片,发现其中一些瓷片的特征与史书上记载的柴窑非常相似,为了证实他的判断,他携带标本找中国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鉴定。耿宝昌看到后高兴说:这是与柴窑记载“最黏合”的了。耿老的肯定坚定了王学武的信心,他从此踏上了漫漫寻宝的征程。
 
  为了揭开尘封已久的千年之谜,王学武在家人的支持下,卖了酒店,离开商海,全身心投入到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的搜集整理和柴窑实物的抢救、保护、研究和传承中。十几年来,他走遍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沿着隋唐、京杭大运河,走遍八大古都、唐宋著名青瓷窑场和考古现场,遍搜各类史料、实物,“以史证物,以物证史”,建立了一套尊重历史事实又相互印证的科学证明体系,填补了中国古陶瓷柴窑研究领域的空白。
 
  2009年,在各方支持下,王学武夫妇创办了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二人节衣缩食,一生只干一件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柴窑文化事业当中。柴窑文化博物馆每年都接待大量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每到此时,王学武都亲自担任讲解,向大家普及中国瓷器知识,解答各类疑问。寇玉徽女士作为馆长,也是亲力亲为,热心接待来访者。
  不接待的时候,二人每天也要在馆中工作到次日凌晨,困了,就在长桌和沙发上凑合着休息。近年来,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先后被评为西安劳模、最美家庭等,人称“劳模夫妻”、神仙眷侣。
  皇天不负苦心人,随着两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的召开,王学武团队的研究成果渐渐为学术界所了解和认同,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文物报》上全文发表了论坛结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和实物看,在众多柴窑说法中,唯有五代末北宋初耀州窑天青釉瓷器中的精品与文献中有关柴窑瓷器特征的描述相符合”。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也在其作品《瓷之色》中表示:“近年来出土面世五代耀州窑精品,无论残片还是整器,让柴窑的面目更加清晰,让其历史趋向于真实。”
 
  更可喜的是,王学武和他的团队,努力挖掘柴窑工艺,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在2018年成功研制出五代柴窑天青釉精品,填补了我国无天青釉瓷器的空白。
 
  相信随着更多文物、史料的面世及更多人的参与,柴窑文化将成为陕西又一张对外宣传的闪亮名片。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