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于振莲女士,自幼即酷爱绘画,其后对水墨艺术痴迷而执着。上世纪70年代,青年时代师承“长安画派”名家何海霞先生,为其入室弟子。于振莲女士水墨艺术不但深得其师何海霞先生艺术精髓,且能博众名家之所长,功仕女、山水、花鸟,尤精荷花。于振莲女士的水墨艺术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创新精神,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既不失传统文人画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格调,又融入了时代精神,突破传统所限,另辟蹊径,形成其个性化的艺术审美特质。
认识于振莲女士源于西安美术学院,于振莲女士给人留下兰心蕙质、端庄典雅的印象。几番接触后,随着了解的深入,愈发被其水墨艺术打动,萌发为其写篇艺术评论的愿望。
著名画家于振莲近影
一、于振莲女士水墨艺术——师出名门、丹青天成
自古有云:名师出高徒。对于于振莲女士而言,其水墨艺术,师出名门。其师正是“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著名绘画大师何海霞先生。
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勃兴以来,“自娱”观下,隐逸、超脱成为绘画的格调。明清已降,画界因袭摹古成风,与现实生活愈发脱离。脱离现实与写实造型能力的欠缺是中国传统绘画在主题创作中的两大短板。新中国,图绘历史、讴歌现实所需,主题创作声势浩大。传统水墨画,特别是文人画被视为“旧文艺”而一度岑寂。步入新中国,在传统水墨的改造中,在传统图式向现代图式的转型的艺术探索上,有一支西北的生力军,那就是其后被成为“长安画派”的艺术家群,反映现实,结合地域与时代特色,一扫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脱离现实、背离时代之流弊。建设题材山水画成为新中国主题性绘画的一种表现模式。建设题材山水图式传达了山水画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念。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造型对象,如:红旗、炼钢炉、道路、桥梁、汽车、火车等都被作为新山水画的表现对象,其价值在于,铁路、高压线等引入图式,反映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这一主题,亦即刻实现了图式的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如何海霞1956年的《宝成铁路》、1979年的《秦林新貌》等。《秦林新貌》中,一座高压线的铁塔耸立群峦叠嶂,一条铁路穿越其间,使得山水即刻活了起来。体验生活,是“长安画派”艺术家共同的创作原则,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何海霞先生海量写生,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紧密契合时代的主题性绘画。《定军山下新战场》就是何海霞先生1958年初,共赴陕南勉县写生后所作。描绘初春农闲时,陕南的定军山,工地热火朝天,誓将荒土变良田。这种全新的主题性山水不仅在图式上是传统山水所未有的,其所具有的社会功用,更是传统山水尤其是文人山水所不及的。“长安画派”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之下,实现传统图式向现代的转型,为传统水墨的改造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长安画派”艺术家们为传统水墨图式向现代转型提供了范本,是现代语境下传统绘画的创新,其结果不仅适应了当代人的视觉感受,更为传统水墨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成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何海霞先生功不可没。
于振莲女士动情地说,由衷感谢何老引领她走上艺术道路。不仅如此,用于振莲女士的话说,冥冥中自有安排:千里姻缘一线牵,上世纪七十年代,于振莲女士成为了何海霞先生的儿媳妇。近水楼台先得月,基于对艺术的喜爱和对何老的崇拜,对于画画一窍不通的的于女士每次在回公婆家时,都会用心观赏何老作画。何老因势利导,加之言传身教,使得于振莲女士入得艺术的殿堂,且在艺术的人生历程中伊始,就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为其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女士水墨艺术以侍女起步,兼攻山水,尤善荷花。作品线条精到,讲究笔情墨趣,画面灵动唯美,有章法,更有格调。
1、侍女、人物画
主要以山水画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名的何海霞先生,亦不乏高水平的人物画创作。传统的人物画是逃避现实的,讲究出世的隐逸情怀,与现实保持距离,甚至是逃避现实,几无活力可言。何海霞先生人物画作品与传统概念化的人物画迥然不同,笔简意丰,洋溢着纯真质朴的生命力。何海霞先生国画现代人物画有现实气息,一扫传统人物画的脱离现实之气,引领着人物画走进现实生活。何海霞先生人物画的变革与创新,同时也能够体味到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蓬勃生机。
(图1)何老拓张大千的作品
于振莲女士耳濡目染,接受何海霞先生的艺术熏陶,加之自身的勤奋好学,且善于思考,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然而,提及当初,是从一张白纸画起,从画线、圆圈开始,接着画衣纹大线,是最有难度的,刚开始,何老评价,线条像发丝,无力度,圆圈像鸭蛋。线条有一定力度后,何老说可以画画了,你爱美,就画美人吧。从侍女入手,何老说,中国画,点、线很重要,画侍女就是很好入手题材。4尺,衣纹大线,没有一笔达到的,非功力不到,而是墨续不到,接笔接的好,非勤学苦练是拿不下来的。画侍女关键地方就是衣纹大线接笔,很重要。要练功夫,何老说,在运墨过程中,笔、墨、水很重要。不仅如是说,何老三上四川青城山,手拓三张张大千先生的仕女图(图1),让于振莲女士下功夫去练张大千作品人物衣纹大线。张大千先生其笔法骨络坚阔,笔力雄健凝练。何老先生是大风堂嫡系弟子,张大千先生的得意门生。所以,何老的体悟最深。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老循循善诱的讲授,加上自己的用功和勤奋,于振莲女士很快就能掌握所学要领,完全掌握点、线,面的布局、长短、明暗、粗细、大线衔接等绘画技法,艺术感悟和表现力得到质的飞越。
于振莲女士的人物画创作或山水人物画创作中,不难显见,有着中国汉唐绘画的线描、民间艺术的造型表达的功底。难能可贵的是,其人物表现贴近现实,流露出鲜活的情感。人物画用的虽是传统笔法,下笔却很有人情味、世间情。
2、山水、界画
何老曾经专门告诫于振莲女士,要画好山水,要先学会画花草、树木、人物、房屋、山的走向、水的流向等,然后要学会布局和构图等。何老说:“画花犹如美女娇,画松犹如古人舞……画什么都要观其风貌,悟其神韵,解其寓意,深得其精髓。”业内人士皆知“画树难画根”,为了让于振莲女士学会画树根,何老专门带着她来到楼观台的一处景观,让她现场临习树根的各种画法。其后,于振莲女士多次去楼观台采风临习,渐渐悟出真谛,创作出《终南秋色》,且在该作中,把何老当年带着自己去楼观台的情景永远定格画中,作为永久的纪念。
秉承师风,正确地领悟何老的智慧,又能够在山川自然中有自己的感悟,便会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真情,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于女士的山水画不乏苍劲气派又具清峻秀丽的特质。
于振莲女士深谙传统文人画的精神义脉,在此之上,在自身的艺术创作中转为结合自身体悟的独抒灵性。《松下高士》(图2)、《楼观云晴》(图3)、《终南幽居图》(图4)等作品所显露出的这种远致与腾踔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超越精神。
(图2)《松下高士》
《松下高士》(图2)虽然是传统题材,自然有一种古典的意境。但较之传统文人画,松柏的表现雄健有力,赋予昂然生机,与传统文人的消极遁世拉开了距离。
(图3)《楼观云晴》
作品《楼观云晴》(图3)兼工带写,山石、树木多写意表达,而楼观则以严谨的界画之法细细勾勒,画面赋予对比而又浑然一体。
(图4)《终南幽居图》
《终南幽居图》(图4),画面云蒸霞蔚,云雾缭绕,穿插在画面中,若隐若现,虚实相生,有一种独特的意境氛围。
3、墨荷艺术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有着与生俱来的纯洁高雅之秉性,有顽强生长的一面,往往被视为一种清高和气节的象征,是理想的审美对象。所以荷花入画,入诗,入心。以荷喻人,寄情托志于荷。历代文人雅士,与荷相伴,顾荷自怜,丹青诗画,乐此不疲。所以所以在中国的绘画中,荷花题材为历代所推崇。
于振莲女士画荷花,也是受教于何老。何老从构图、花瓣的走向、花茎的横斜、叶子的远近、留白的大小、布局的合理,画面的立体程度等,一点一滴的用心指点和教诲,使于振莲女士获益匪浅。何老告诉于女士,历代画家都有专爱,祖师大千先生特别爱荷,不止因为荷花的高洁品质,还因为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画荷最易也最难,容易入手,难画神韵。为了画好荷花,祖师大千先生曾租居颐和园,每天用心观看荷形态和神韵,最后总结出画荷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何老还风趣地说,大千老师爱荷,我姓何,你又叫振莲,这都是很好的缘分。于振莲女士谨记师言,从此笔耕不辍。何老还曾经说过,一定要先把荷花画好,小纸画大画,小笔墨见大题材,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就要有一种境界。于振莲女士在其后的创作中,每每画荷花的时候,至情至性,身心都在画里面,感觉自己整个人都随着画笔摇曳生姿,有时候画完好久都出不来。这就是“神会”,“神会”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这便注定心理修养和悟性的至关重要。恽南田《题石穀临九龙山人》云:“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点拂横斜处,天机在其中。”欧阳修《盘车图》曰:“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能够“忘形得意”是很少的,意是大概,但又是精神实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正是如此,于振莲女士水墨荷花渐入佳境。其写意墨荷浓淡相宜,疏密相间,颖妙成趣;削繁就简,看似廖廖数笔,却又荷影婆娑,风姿绰约。纵轴、横幅、斗方等一应俱全,构图以表达需要而有别。《荷香》、《荷香图》等纯洁无瑕,清新典雅。而这些墨荷作品的共同之处是,洋溢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韶秀之美,一种高风绝尘的格调。
(图5)《人品谁如花浩荡,文心可比藕玲珑》
《人品谁如花浩荡,文心可比藕玲珑》(图5),画面开阔、舒展。数片荷叶用斗笔浓墨,挥洒自如,滋润心田;荷干则用中鋒古力表现。整个画面观之,静匿、安详而又生机盎然。背景表现上惜墨如金,与荷花、荷叶繁简对比,形成了強烈的视觉对比,使得画面主体有一种突出的美感。
(图6)《荷香》,对角线构图独具匠心,酣畅淋漓的泼墨荷叶与工细精到的荷花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衬托出荷花之高洁、委婉。
(图7)《荷香图》,映日荷花别样红。两朵荷花相映成趣,视角、大小在同一中又富于变化,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荷香》到《荷香图》,同中更有异,前者突出荷叶,实为衬托荷花,含蓄委婉;后者直接以荷叶的表现为主体,开宗明义。由此可见,的荷花创作,绝非数量上的机械重复,而是有着深度的思考和不同的表现技巧的。艺术的求新、求异,正在此。
对于于振莲女士的墨荷艺术创作而言,荷是她的小宇宙,表达天人合一是她的大境界。品她的墨荷作品,墨荷率性、洒脱,笔飞墨舞,健笔写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源自于画家对自然造化至静至深的精神体认。老子所说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艺术创作须有一颗静心,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原本就是画家高尚的人格境界。品她的墨荷作品,尤为其中所释放出的盎然生意所感染,人与自然的情怀所打动,悦目而静心,这也是于振莲女士的墨荷艺术传达给观者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于振莲女士水墨艺术特质——纯净墨彩神合自然
孔子有曰“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中国画的艺术造诣是“养”出来的。一靠生活体验去“养”;二靠个人修为去“养”。没有生活阅历,作品是没有深度的;没有个人修为,作品的没有格调的。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于振莲女士愈发熱愛生活,與人為善,追求“真、善、美”,這些都能在她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自从踏上艺术之路,于振莲女士勤磨苦砺,精益求精;游历大江南北,采天地之精华,她灵动的心智,渐使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淡雅清新,晶莹透彻的生命感觉。
三、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胸怀大爱,热心公益
于振莲女士人如其画,沉稳端达,宁静淡远,善良敦厚,热心慈善。
大风堂有一句传训:“努力重明德,随时爱景光。”警诫弟子要学绘画,首先要努力学会做人,要回馈社会,要有艺术家的重任担当。艺术上于振莲女士吸纳了何老的绘画精髓,为人上也学得了何老胸怀宽广,内心博大的做人原则。她胸怀大爱,热心公益,经常参加慈善以及社会活动,满怀爱心向社会各界捐赠作品,回馈社会。2017年8月17日,于振莲女士将十三米长卷的鸿篇巨制《百荷图》无偿捐给了国家佛教著名寺院法门寺,被法门寺永久收藏。
于振莲女士就是一位如此淡泊名利,真心回馈社会的艺术家。
结语
真正的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于振莲女士胸怀大爱,热心公益,是一位有社会担当的真正的艺术家,有此心胸,有此大爱,于振莲女士的水墨艺术,岂能不高格局?其作品讲究笔情墨趣、造型新奇,其“情”非传统文人的孤芳自赏,而是融入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情怀;其“趣”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是源自于大爱。于振莲女士的水墨艺术将传统精神熔于自己的创造个性之中,作品传达着一种建立于传统之上有现代人文情怀,既能冲击观者灵魂,亦能振奋精神。
映日荷花别样红,祝愿于振莲女士永葆艺术青春,在艺术道路上勇攀高峰!
(作者简介:李时兵,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师,艺术学博士;批评家、策展人。)
画家于振莲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