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的11月10日,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于右任先生与世长辞,长眠于于高山之上,永望大陆。
于右任(1878—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笔名“神州旧主”、“骚心”等,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群众无声似有声,杜诗重读不胜情。太平老人磨铁砚,垂老还期致太平。”这是于右任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国家强盛,民族团结,文化复兴。
于右任创办了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学校。他曾说“以兵救国,实志士仁人不得已而为之;以学救人,效虽迟而功则远”。
1939年5月复旦大学相辉楼奠基礼
于右任先生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志士,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他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
1946年6月8日 中国公学校友会欢迎于右任留影
于右任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更是百年无人出其右,与王羲之、颜真卿齐名,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他首创的《标准草书》对我国草书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正 直
1911 年 12 月 25 日,孙中山为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题词“戮力同心”。
毛泽东在 1936 年与斯诺谈话时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是于右任主编的,这些激动人心的报道,有民族气节,鼓舞人心,很想见见这位主编”。而周恩来在 1939 年与人谈话时也评价于右任“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
1959 年 4 月,于右任 80 岁生日这一天,蒋介石夫妇前来祝寿,蒋经国向他鞠躬致礼,于先生亲书“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蒋经国将这幅字挂在办公室里,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在中国现代史上,能够得到国共两党历代领导人如此高的评价,除了于右任先生,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
仁 义
1929 年,陕甘两省发生旱灾,饿殍载道,灾民遍野。8 月,于右任返回陕西办理赈灾工作,他自己出资,建起了“斗口农事实验场”。
他亲笔书写了办场宗旨和遗嘱,并刻成碑,镶嵌在农场办公室的墙壁上。碑文中说“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所有田地,除祖遗外,皆用公平价钱购进,我去世后,本场无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十四亩,不自耕者勿与。右任,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这通石碑至今仍立在斗口村农事试验场院内。
1933年西北农林学校堪址
斗口农场现在是国家农业部棉花原种基地,陕西省棉花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原试验站,陕西省咸阳市种子站良种繁育基地。
慷 慨
于右任历时二十多年,花费十多万元的巨资,收集了北魏、隋、唐时代的墓志碑 300 余方,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品。抗战前夕,为了保护这批珍贵文物,于右任将石碑由北平运回陕西,全部捐赠给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馆拓片展示
亲 民
于右任身为高官,却丝毫没有官气,他每次回乡,从不乘车入城,而是与乡亲并肩步行,进入老年行走不便,他就坐在马车辕口,抱拳向行人致意。回到家乡从不设岗哨,不要警卫,抗战胜利后,于先生回到家乡,把三原所有的小吃摆到民治学校的校园里,让乡亲们来喜欢吃啥就吃啥。
1944年4月于右任在成都药材货栈和三原同乡合影留念,并提写了“及时努力”四个大字勉励同乡
俭 朴
他生前有一个铁箱,平时秘不示人,他曾对亲友表示,铁箱要等自己去世后才能打开,人们以为,铁箱里一定放着他的遗嘱和财宝。
10 日中午,在他弥留之际,为了寻找他的遗嘱,人们聚在一起共同打开了箱子,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不是金银珠宝,股票证券,而是他夫人高仲林亲手做的、辗转送到台湾的一双布鞋、他的笔贴、日记和他借债的账单。看到这些,在场的人们惊呆了,全都哽咽不止,就连在场的记者们也都热泪盈眶,以“右老遗产仅有账单,清廉自苦元老典范”等语,赞誉他为官清廉。
望 大 陆
于右任曾在1962年1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1962 年1月24日,于右任在台湾怀乡思亲,夜不能寐,拄杖走到院子里久久徘徊。他仰望天空,星光暗淡,预感到自己活在世上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家乡恐怕是永远也回不去了。彻夜未眠的于右任天明后回到书房,写下了这首催人泪下的自挽遗嘱诗: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逝世后,他的灵柩被安葬在台北市淡水镇海拔 700 多米的巴拉卡墓园,这里背靠群山,面临海峡,这也了却了于老“葬我于高山之上,时时望大陆”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