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小品《黑缎子坎肩》剧照。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 张金全 彭毅)1954年,内蒙古全区文艺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
1954年10月20日,对内蒙古文学艺术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97名来自全区各盟市旗县农村牧区和文学艺术团体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会议开了7天,宣告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
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
内蒙古文联主席巴特尔说:“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此有了自己的团体,自治区文学艺术事业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那些从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们,有着非同一般的生活体验和斗争经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歌颂党、歌颂民族解放事业、歌颂美好生活的文艺作品纷纷涌现。纳·赛因朝克图的诗集《我们的雄壮呼声》、安谧的长诗《勇敢的骑兵》、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贾作光编舞、明太作曲的《鄂尔多斯舞》、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歌曲《辽阔的草原》……
这些作品,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波,在中国的大地上激荡。内蒙古文艺在全国的地位从此得以确立。文革前夕,尽管“左”的思想在干扰文学艺术创作,但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坚守着文学阵地,积极进取,在文艺园地里辛勤耕耘,不断有新作问世,内蒙古的文学艺术保持着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这一时期,内蒙古文学创作以中短篇小说和诗歌成绩最为骄人。茅盾先生曾评价玛拉沁夫的《花的草原》:“这篇作品优点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和地方色彩,还有罗曼蒂克神韵。”在诗歌方面,巴·布林贝赫的诗集《凤凰》、贾曼的诗集《春风出塞》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广为传颂。
为庆祝自治区成立15周年,自治区举办了全区文学艺术评奖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鄂尔多斯风暴》等5部作品获电影文学剧本奖,《草原赞歌》等12部作品获话剧奖,达纳巴拉等7部作品获歌剧奖,《巴林怒火》等7部作品获戏剧奖,《买碗》等8部作品获二人台演唱奖,《草原晨曲》等51部作品获歌曲奖。琶杰等29人搜集整理的民间艺术获文学翻译奖。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的美术、摄影、舞蹈的创作、民间文艺的整理,戏剧创作等也十分活跃。在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上,内蒙古歌舞剧团的独舞《盅碗舞》捧回金奖。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创作的歌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唱遍祖国大地。
这期间,内蒙古党委在内蒙古大学举办了两期文学研究班,选拔了一批有一定创作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这些学员后来绝大多数成了著名作家或我区文艺界的领导人。
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内蒙古的文艺事业风头正劲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艺工作被迫停滞下来。
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中繁荣发展草原文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的作家、艺术家,迎来了文艺创作的第二个发展的春天。
1980年7月,内蒙古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此时,参加大会的代表有556人。大会的重要成就,是肯定了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文艺取得的辉煌成果,洗清了“四人帮”强加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头上的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从第三次文代会到第四次文代会,历史又走过了8个春秋。8年时间里,自治区的文艺事业人才辈出,百花齐放,自治区的文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繁荣阶段。各类文艺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塑造各种新人形象、表现时代精神、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在文学方面,有数百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文学翻译等各类文学作品获得国内区内各类奖项。玛拉沁夫的小说《活佛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连续获3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白雪林的小说《蓝幽幽的峡谷》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此时,也是自治区文学创作史上成绩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文艺创作方面,内蒙古斩获颇丰。阿拉腾奥勒创作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亚洲音乐教材,蒙古族著名画家妥木斯的油画《垛草的妇女》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牌奖,电视剧《亲家卖粮》《春雨》获第四届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和小品三等奖。
1988年,内蒙古成立民俗学会,至此,内蒙古文联已经成立了12个协会,全区已经有11个盟市成立了文联组织。而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也被确定为“在改革开放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下,此后的10年时间,自治区文学创作日益繁荣,艺术活动空前活跃,创作队伍发展壮大,文学艺术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类文艺作品在讴歌主旋律、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民族地区特点及创作技巧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不少艺术精品纷纷被国家权威刊物选载,甚至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翻译成多国文字……各协会会员发展到6270名,文艺工作者中,有20人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3人获庄重文文学奖,3人4次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自治区各级文联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组织开展了上百次文学艺术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些规模大、品位高的艺术活动产生了较大反响。如全区改革题材文学作品评奖,全区第二届报告文学写作团的采风创作活动,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全区首届舞蹈理论研讨会等。这些大型活动极大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文艺创作,提高了文联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2003年至今,从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
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内蒙古文化建设驶入快车道。2011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重大决策,为内蒙古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005年,全区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九个一批”的要求。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九个一批”的提出,为内蒙古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之后,全区各族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生产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草原文化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
2011年4月全区文学创作座谈会后,内蒙古文联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开展一系列文艺创作扶持工程和宣传推介活动,全面提升内蒙古文艺整体创作实力。《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出版了21部作品;《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共有185部作品入选,已出版18册图书;共计有两批27个基层旗县区纳入“一旗一品”创建规划,促进了基层文联和当地文艺事业、文艺产业的发展……
2014年,对内蒙古文联和我区文学艺术事业来说,是收获的一年。成功举办了“舞悦内蒙古”舞蹈精品展演等展演、展览,“庆祝内蒙古文联成立60周年·我们的中国梦—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创作评奖活动”等做得有声有色。这一年,内蒙古文联不仅“送文化”,还到基层“种文化”,举办了“全区舞蹈编导骨干深入基层进行采风、创作、辅导及文化惠民活动”“蒙古剧创作、辅导活动”等;实施了民族文化艺术长廊建设工程和“内蒙古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其中后者已接近尾声。这一年,内蒙古文联及所属部门共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8次,在国内外提升了草原文艺的影响力。
这一年,内蒙古文联和各协会在全国、全区评奖比赛活动中,共有367部作品获奖,其中全国奖93个,自治区奖12个,提名奖60个。其中,肖亦农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阿云嗄的长篇小说《满巴扎仓》获朵日纳文学大奖;李树榕的文艺评论《文化批判:深度不等于高度—从电视剧〈甄嬛传〉看我国近期后宫戏的思想境界》、王宏伟的文艺评论《“文化自觉”与民族题材美术》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内蒙古师大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获第九届金钟奖合唱比赛银奖;宁岱、宁瀛的电影《警察日记》获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入围作品国内奖;孟立、照那斯图、特木尔夫等集体创作的《中国有个敖鲁古雅》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三等奖……
近些年来,内蒙古文联采取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鲁迅文学院第四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内蒙古影视剧中青年创作培训班,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大学合办文学创作研究班等多种形式,为培养优秀文艺人才,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拓宽了平台和渠道。
2014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讲话时指出,守望相助,守好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随后,自治区提出了打造包括文化繁荣风景线在内的“六道风景线”,“内蒙古文学艺术迎来了有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期。”巴特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