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2016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我们发现贫困群众在‘自力更生、稳定脱贫’上还存在一些困惑。”1月15日,四川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组讨论会上,面对前来听取意见建议的省委书记和省长,无党派人士代表唐燕委员直言,部分贫困群众“不敢干”“不会干”“不想干”。她结合调研和思考,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三点建议。
“不敢干”根源在于贫困群众自己没有本钱,自然也就怕承担风险,不敢放胆发展产业。唐燕建议,应用风险保底思维,壮大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胆子”。以村为单位,充分利用牲畜死亡保险、果树死亡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整合部分产业周转金、到户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建立“保险+风险基金”的保底机制,让贫困群众心里“有底”,从而放心大胆脱贫奔小康。
“不会干”原因在于贫困群众当下最缺的一是门路二是技术,光靠政府送鸡送鸭送果苗,不管产品销路不管技术指导,持续增收就是个大问题。唐燕建议,应用龙头带动思维,走好稳定脱贫的“路子”。对那些能带动农民脱贫的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群众身边的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应给予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等政策支持,形成农业龙头企业“顶天立地”,种养大户“铺天盖地”的带动引领态势,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提供稳定保障。
“不想干”症结在于个别基层干部习惯大包大揽,导致一些贫困群众成了“外人”,甚至陷入“等靠要”的怪圈。唐燕建议,应用市场经济思维,开对自主脱贫的“方子”。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用市场思维来扶贫,靠市场经济来脱贫,让贫困群众“自主参与、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经营”,政府引导、帮助、协调不能“缺位”,但更不能“越位”,真正做到贫困群众不愿干的事绝不强迫,该贫困群众自己干的事绝不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