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中,实绩考核以其60%的比重成为重头戏。
然而,实绩是什么?应该由哪些指标组成?作为被考核者,渝北区区长黄玉林介绍,以前的实绩考核很大程度上由“GDP”说了算。而现在,市委、市政府每年的重大决策部署,成为考核的主要“坐标”。市委干部考核组根据这些中心工作和党建目标来确定考核指标,算硬账确定实绩成绩。
指着去年的考核成绩表,黄玉林介绍说,2010年全市区县第一组(主要为主城区)考核指标,共分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16分),扩大开放、外引内联(11分),城乡居民收入(10分)等10个大指标。
10个大指标下,又分了数十项分指标。
例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一项,分为GDP增长率(4分),人均GDP增长率(6分),区县辖区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资金增长率(6分)等。
“一项项都很清楚,我们完成了指标就得分,没有完成就不得分,这个账是一笔硬账,没有半点虚头。”黄玉林说。
同时,在黄玉林看来,实绩账还是一笔细账:细化后数十项的指标,一些指标例如“实际利用内资总额”的分值只有1分,“进出口总额”的分值甚至是0.5分。
“这使我们分分必争,各方面工作都要落到实处。”黄玉林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些实绩考核指标可以看出,真正被老百姓所诟病的“唯GDP论”被彻底打破。在2010年考核中,GDP增长率仅占4分,根本不能左右考核大局。
考核指标还体现出“避虚就实”的特点。直接考核反映工作成效的“硬指标”,类似“是否执行XX决定”、“贯彻XX文件”的发文开会、机构编制情况等“软措施”被剔除。
“这些指标的设置,将关系着实绩考核的正确导向性。”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处工作人员说,算细账,把指标做细、做实,而不是大而笼统,在考核中就更有针对性。
为了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市委考核组还坚持分类考核原则,对40个区县(自治县),按不同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分成四组考核,指标及权重各有侧重。
例如“一小时经济圈”区县,其经济发展指标相对分值较重,对于“两翼”地区区县,其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指标分值则相对较重。
这正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区县干部为什么也能被评为优秀的原因之一。
对147个市级部门,也根据职能职责,分为党群政法、经济民生、综合服务三大板块考核,每个部门单独设置目标考核内容。
市委组织部考核处工作人员介绍说,改革后的实绩考核方法,一方面确保考核成绩的权威性,使所有被考核者信服;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区县围绕中心工作整体发力,在工作中不能厚此薄彼,拈轻怕重,因为丢了0.5分就有可能落后几个名次。(责任编辑: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