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时,相同的地理位置,相同的发展需求,相同的城市宏伟目标,甚至相同的城市建设瓶颈,都让西安,重庆,成都在手拉手结成新的经济发展同盟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潜藏的竞争和三城演义中的胜败归宿。
除非这三座城市已经完全亲密无间成为一家人,可以大爱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优势资源去成就别城繁荣之美,否则,即便笼罩在通力共建西三角的主旋律下,对于人才,投资,政策,资源的争夺也将是永不消亡的。
那么,西安在这样一场合作与竞争共存的三城大戏中,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应该如何寻找赢的出路呢?
西安:“遍地高校”和“创业支持”把人才留住
在西安,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的地区,莫过于高新区。这个定位于西安高科技和创业基地的城区,早在1991年就获批成立,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个年头后,高新区已然成为西安生活节奏最快、消费水平最高、外国人士最集中、增长动力最强劲的一个资本和人才的聚宝盆。
对于人才的凝聚,西安遍地的高等院校就是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那些在西安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毕业生,或者因为心理惯性、或者因为对这个城市积攒的感情,很多人选择留在此地,这里面不乏一大批的“西漂一族”。
除了高校资源外,设立 “留学人员创业扶持基金”,旨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业大学生自入驻中心孵化基地之日起一年内,享受30平方米的房租减免;第二年按30平方米标准减半征收;第三年执行正常房租标准”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是在诉说着西安的一个巨大决心——把人才留住。只有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积累,才能有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动力,这是每一个有远见的城市都明白的道理。
在重庆,成都和西安构成的这个西部三角之间,成都和重庆分属三角的底角,西安,显得更为疏远一些。但是,从对于人才和资本的需求上讲,这三座城市没有哪一个势弱,而在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上,这三座城市又各有各的杀手锏。重庆的政策力度、西安的文化底蕴、成都的社会环境,若非要在三城之间分个伯仲,当下,我们无法有标准,也无法有答案。
然而,最终,世间的各种物质都是流动着的,人会往更好的地方去,能量也会往更有磁力的地方聚集,完美的结局是这三座城市联手扮演中国经济最新引擎的角色,而在这个三角中间,就像地图上画的线条长短不一一样,西安需要从其西安需要从其他两城学习的东西,似乎比能够给出的经验更多。
西漂一族:看过外面的花花世界,还是西安最让人眷恋
在西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毅然远离家乡来到了西安,希冀在西安奋斗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被形象地成为“西漂一族”。近日,腾讯·大秦网一篇“西漂一族:说说我为什么要在西安打拼?”的帖子,引起了众多在西安打拼的外乡人的共鸣和回应,大家纷纷讲述自己怀念和留在西安的理由,表达对西安这座城市的热爱。
怀念西安熟悉的感觉,离开后再回来
“我是宁夏人,2005年来西安上大学。毕业后去了杭州工作。当时很厌倦西安脏乱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有点粗野的关中方言。但是,在杭州工作了6个月后,我开始非常想念西安,于是,我在今年3月回来了。一出西安火车站,眼泪都快出来了。”
网友“Sophie”留言:“现在望着窗外的天,我在想我为什么又回来西安打拼呢?第一,西安离我家近,周末都可以回家吃老妈做的饭菜。第二,西安朋友多,寂寞的时候大家一起聚聚会开心很多。第三,这座城市房价相对而言,还有盼头。第四,西安人相对而言还是挺厚道的。”看过了外面的繁华世界,她才发现,西安的质朴最值得眷恋。
城中村景象构成西安独特韵味
网友“落地开手机”如是讲到:“西安有不少的城中村,养活了一大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比如沙井村、八里村等作为曾经长期生活在其中的一员,对其产生了深深的精神依恋。因为在那里可以满足他们小钱包的大梦想,小肚腩的大口福,每天的地摊淘金时间令人期待。”相比于大城市的现代化以及灯红酒绿、十里洋场,西安给他留下的感觉更是一种贴近百姓生活的亲切感,酝酿出的是这座二线城市的独特韵味。
“特色小吃、文化景点和淳朴情怀”让人流连忘返
“说起西安,大家讲的最多的就是西安独特的美味小吃和旅游景点,面皮、米皮、擀面皮、臊子面、肉加馍、牛羊肉泡馍……说的人口水都流出来了。”对于为什么选择留在西安做西漂一族,网友“敏敏”这么说道。网友“念流年”则说道,“西安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老陕人实在。”
看好西安将来,选择留守古城
2006年只身一人来到西安上学的“小邓”,当时就暗暗告诫自己,这个城市不属于自己,毕业了就回家乡。然而,在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之后,他毅然选择了留在西安,因为他看好西安的将来。“西安大学林立,人才辈出,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在西安上学的几年,目睹了西安巨大的变化,感觉西安将来的发展会比较好,所以,我选择留在西安。”
网友“归零”也是西安城市快速发展的见证者:“我曾在西安的城中村生活过,上厕所要上村里的大公厕,风里来雨里去,艰苦的生活让我选择离开。十年之后,因为培训的原因再次来到西安,这座城市的变化之大、之快,让人惊叹。因此我有了在西安买房、生活的念头,两年后我终于达成了自己的想法,努力吧!有理想,有目标早晚有一天能实现!”
习惯,也可以让你爱上一座城市
没有什么“为什么”,简单的“习惯”就可以让你选择留在一座城市。网友“随心”说道:“在西安呆了两年,慢慢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和饮食。这边的房价相对来说,在郊区还是可以接受的。”
网友“一点爱恋”发帖说道,毕业后就成了西漂一族,10个年头了,在城中村住过好久,风风雨雨,搬家好多次,现在总算是买了一个不大的房子,心也定了。
西安对于“西漂一族”来说包含了太多的爱恨情仇,不管他们因为什么来到西安,留在西安,他们对于西安的感情都是一样的,这座城市的未来,都是令他们充满期待的。
重庆:长江上的芝加哥?
提起重庆你会想起什么?火锅、火炉、大美女。在众多没有去过重庆的人心里,这是重庆留给人的符号化印象;而对于去过重庆的人来说,起起伏伏的道路、雾气笼罩的天空、高亢嘹亮的重庆方言、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特色城市布局、三峡工程,包括震动全国的打黑行动,都让重庆的整个形象真正获得填充而变得立体和饱满。也许是沾了 “直辖市”这个特殊行政级别的光,重庆从来都没有淡出过人们关注的视线,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坊间谈资,在这个“眼球经济”活跃的时代,重庆聚集的人气从来不低。
从1930年代长江边一个人口20余万的无名港口,到2010年8月被美国《外交政策》选为全球第65大名城,并被赞为“长江上的芝加哥”,这座城市,需要做的努力已经不再是如何被世界认识和肯定,而是如何影响世界。
目前,重庆人口数量已增至3200万左右,面积为82402.95平方公里,假如仅以地盘和人口指标来衡量,重庆早已经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而实际上,重庆市也早西安一年多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不同的是,这个梦是薄熙来带给重庆的自发梦,而没有得到国务院如此高度的权威 “认证”。2008年3月,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黄奇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重庆的梦想列了一个时间表“到2017年,我认为有可能在西部地区成为一个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这种用“有可能”做状语的保守估计,似乎显得重庆在追逐这个梦想途中的“底气不足”。
在提出 “国际化大都市”口号之后,重庆没有一路高歌猛进,而是收回目光,做起了显得“小气”不少的本土功课,首先是建设“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要解决的问题很不国际化,只是让重庆人吃好,睡好,身体好,再就是生活得方便些、安全些,这是“人人重庆”的落脚点。随后,是重庆振奋当地百姓和全国人心的打黑风暴。“打黑风暴”扫走了重庆的一颗毒瘤,公租房项目则开始让外界竖起 “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发展印象,经济学家郎咸平将此称为“重庆模式”,甚至认为,只有重庆模式才能够“拯救中国房地产”。
现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详细介绍了代表 “重庆模式”的公租房:在重庆,公租房的房租一月在三百块左右,主要供给对象是低收入的城市有工作人群,没有户口限制,用电视公开摇号的方式来抽取入住的资格。公租房的建设目标是实现重庆市100万人“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而从解决百姓实际住房问题入手探索和建设“重庆模式”的大背景是,黄奇帆公开表示重庆房价水平只高于呼和浩特等市以及截至2010年上半年其主城区商品住宅成交建面均价5300元/㎡这样的现实。重庆的房价被认为与“直辖市”身份不符。
在重庆躬身自问发展之道时,也吸引了外部资金和资源的流入,2009年9月26日,投资10亿美元的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产业基地奠基;日本NTT、印度CELLENT、NIIT、惠普、甲骨文、IBM等企业,也从2005年起陆续将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设置在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而截止到2009年底,重庆已经有八家外资银行机构,远高于西安的两家,虽然略低于成都拥有十家外资银行的成绩,但是,重庆的整体金融实力还是位居三城之首,其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8%,居全国各城市第四位,不良资产率仅1%左右,位居全国前三,这可以算作重庆在三城争霸中拔得的第一个“头筹”。
除此之外,重庆怀揣多个发展成就和竞争优势使其不动声色地在三座城市中显露出“老大”的气派: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三峡百万移民的历史重任;2007年,成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2008年12月16日,中国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成立;2010年2月8日,内陆第一个,国内最大的综合保税区——重庆西永保税区获批成立;2010年6月18日,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重庆两江新区成为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也被城建部确定为我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其余四大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如果说以上的种种都是重庆的可超越指标,并不能以此就断定“三城之首,非渝莫属”的话,已经拥有两个机场,两个火车站的重庆,还有另一个西安与成都都没有的交通资源——重庆港。他依托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长江,在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已经可以直达这里,而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港则是目前国内内陆航运最大港口。水陆空三维立体的物流系统,让重庆与世界的衔接显得更为紧密,毕竟,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化大都市依港而建的发展定律,尚没有被打破,由此出发,是否代表重庆虽然没有高调呼喊,但其实现国际化的条件却比西安更为成熟?
成都:关注民生,从出生到死亡
如果说重庆的实力有很多来自于其特殊的行政地位,那么成都的竞争力,则更多地来自于它背靠的整个西南大省——四川所具有的先天与后天的优势条件,以及这个天府之国自身的大胆尝试与锐意进取。
2010年初,成都迎来了一件喜事,“世界美食之都”的名牌挂在了这个城市的身上,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该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这个网络中,共有20个会员,其中,来自中国的城市只有两个。在向来讲究民以食为天,并且拥有八大菜系,以美食著称天下的中国,成都能获得此项殊荣,代表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对于食物的钻研程度,也是成都坚持创意创新的结果。
成都的创新,不仅仅在于它对于美食文化的开发,作为一个西部城市,巴蜀人民的思想中,难免会带着传统的保守烙印,整个西部地区,也总是被人们认为是既成规则的运行地,而非制度改革的试验田,成都,却在整个西部地区扮演了一个不同的角色。
21世纪伊始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如今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正进入深化和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正如胡锦涛主席在有关“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会议上讲到的那样,统筹城乡发展依旧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整个中国在向全面现代化过渡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让城市化的脚步不会踩碎农村的传统利益,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整个国家改革的重要问题。
成都,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块试验田,并且已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验道路上走了7年,这7年的时间,让成都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全国参考的模板路径,也夯实了一个城市跨越发展的基座,在这个基座上,成都提出了新的城市目标“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成都市长葛红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个目标进行了很好地诠释。他说,“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内容丰富、具体、直观。群众一听,首先就想到生态是田园的,发展是现代的,在世界经济中成都是要作出贡献的大城市。
葛红林还对与一个城市的价值进行了描述,而这些价值不同于“世界现代田园都市”这个目标,带有口号性的宏大感觉,这些城市的价值,是成都长期以来真正追求的城市内涵。他说,一个城市价值的体现,有三点很重要:这个城市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是不是不断提高;这个城市对国家的经济贡献是不是不断提高;这个城市的经验和做法是不是被整个社会借鉴和引用。这些价值标准,不同于高喊的口号,是可以被具体调查和测量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考验着一个城市的务实态度与是否真正具备达成的能力。
为了首先具备第一项城市价值,也是一个城市的根本价值即让市民获得幸福感,成都市将市民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都收进了政府关注的范围之内。
从出生开始,成都市有出生缺陷干预的三级管理。同时,成都早在2004年就实施了少儿大病医疗保险,一年只要40元,就可以让小孩子免去医疗保障的担忧,当时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和成都有这样的举措。
读完书,就要就业。成都的登记失业率在全国始终是低的。政府设立了家庭就业档案,对低保、40、50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6种情况,一个电话,48小时肯定帮他找到工作,这是成都市政府从2006年起就向全社会公开承诺的。
而对于全国都面临的住房难题,成都市也有一套自己的解决办法。在2007年,成都市就启动公共租赁房建设,基本满足了外来农民工的集体住宿需求,还建设了30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公寓,实施优惠租金。在成都市的高新区,两位大学毕业生合租一室一卫一阳台的40平方米公寓,每月每人只需付200元左右。种种举措,不仅让成都走在中国各城市的前列,并且远远超过了重庆和西安,更重要的是,这也成为了成都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
在农村,农民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农村公立卫生院全部改造完了,每个卫生院都配了救护车,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社区卫生中心药品不加价,老年人家里床铺上免费安装一键通,直接通到社区卫生中心。
“生、老、病”均有了保障之后,成都市民的身后事也带着浓厚的社会福利烙印,成都对整个公墓、陵园都有规划,每个县只能搞一个公墓,原来搞多的,要加快调整,对生活困难的家庭在墓葬方面政府有补助性政策。“生老病死都有保障,民生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政府的价值所在,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成都市长葛红林的话。
无论是城乡一体化还是民生工程,成都交出来的答卷都是惊艳的,也因此,成都常年入围中国最宜居城市的榜单,“天府之国,人杰地灵”,不是成都浪得虚名,甚至有人把它称作“一座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足以见得成都所具有的城市魅力。(责任编辑:陈瑜 校对: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