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娜
清涧县地处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陕晋峡谷西岸,古名宽州,是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粉条之乡”。而清涧大地独特的气候、光照和土壤是得天独厚的红枣生长环境,那一颗颗清甜脆美的红枣,是散布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清涧因此成为世界红枣原产地之一。
清涧红枣久负盛名,它有着个大、核小、皮薄、肉厚的特点,吃起来甘甜爽口、别具风味。还有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淀粉等含量高于全国各产地。有补血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俗话说:“一天吃三枣,青春永不老。”
相传很久以前,清涧被洪水淹没,人们遭受到灭顶之灾。一个贫穷的农民背一袋红枣、一个地主抱着一袋银子,他们分别爬上了两棵大树以此躲避洪水袭击,侥幸存活下来的地主远远看见穷人只拿一袋子红枣,于是掏出自己的银子拿来炫耀,嘲笑穷人只有红枣。眼看洪水一天天不见减退,穷人饿了就拿红枣来充饥,地主则抱着一袋银子没有任何办法,直至饿得浑身无力掉下去被山洪冲走。据说,现在的清涧人就是那个幸存穷人的后代。
记得我小时候红枣不仅是孩子们喜欢吃的,还是家里用来招待客人的必备果实,在农村不管谁家里来亲戚或是朋友都会端上一小盆红枣来。去学校或是去田地干活亦或是去同学、朋友家玩,都不忘记抓一把又脆又甜的红枣。还有谁家儿子结婚时也会把红枣撒在炕上寓意早生贵子。
最有趣的是,每到打枣的季节,满山遍野的红枣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像一串串红灯笼,它是秋天里不可缺少的点缀,更属于秋天里的那一抹红。满树的红枣甚是喜人,令人垂涎欲滴,人们迫不及待的将枣树使劲摇晃或是用准备好的打枣棍敲几下,那可人、鲜红的枣儿就扑棱棱的掉下来,红彤彤的铺满一地。儿时最喜欢的就是上树打枣,不喜欢在地上捡枣,因为爬在树上有一种居高临下、威风八面的感觉,还有就是可以挑最好的枣,先下口为强。为此,还磨破了裤子,甚至几次都差点摔下来。
红枣的吃法也是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湿枣、干枣、酒枣等。湿枣即鲜枣,在八九月份中秋节前后,是红枣成熟的季节,那成排成片的枣树挂满红彤彤的果实,谁看见都馋得想摘几颗,人们通常把形状较好的鲜枣摘下来,按枣和酒的一定比例,撒上白酒,装入大大小小的密封容器内,密封半月左右,即可食用,称之为酒枣或是醉枣,那味道、口感也可真是酒香扑鼻。醉枣一般是过节、家里有喜事才拿出来招待客人吃的。还可把晒干的红枣去核切片做成枣干、枣夹核桃等。
在端午节包粽子时红枣是必不可少的食料。陕北过年时,人们会把红枣和豇豆煮熟做馅,做成黄米馍馍,用红枣制作成枣糕等传统吃法,还制成枣排排、枣串串、枣果馅。红枣通过加工制作成紫晶枣、枣沫糊、枣泥等多种食品销往全国各地。特别是方木枣、长木枣被誉为中国大枣群的“皇后”,畅销中国各大城市。1995年,清涧县被国家农协会首届百家特产之乡评委会授予“中国红枣之乡”。
清涧红枣栽培时代久远,面积广泛。而且生长不择地势、喜阳耐旱,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顽强地生根发芽。黄河滩上、硷畔上、坡洼上、背沟阳洼上、村头路口皆可见。或是三五棵或是几十、几百棵连成一片的枣树,给这块土地增添盎然生机。二十年前,那时大概是十三四岁,植树节,老师让每个同学亲手种植一颗红枣树,在父亲的帮助下,挖出坡低大枣树下发出来的小树苗,就在自家街畔上挖了坑,跑到沟底挑水,那时还没有自来水。亲手将小树苗小心翼翼地栽进去,埋土浇水,当时虽然觉得很累,但是感觉好像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劳动最光荣。事实证明,种什么果,得什么豆。多年后,小枣树早已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还可在树下乘凉闲谈。每次回家,看见它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怀。
就拿清涧县老舍古乡王宿里村千年枣林来说,它们滋养了祖祖辈辈的清涧人,清涧人提起红枣就有一种感恩之情。在清涧基本上每村每户都种有枣树,全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90万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枣树大面积的栽培不仅增加了森林覆盖率而且大大减少了水土的流失,遏制了土壤的退化。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红枣销量增加,不愁销售。为了提高枣农种植红枣的信心,帮枣农增收,清涧县环保局经调研,对枣树的品种进行部分改良,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其长得更好,果实更甜,逐步进行推广。使清涧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生活条件因此得到很大地改善。
枣树浑身都是宝,除了美味的果实可供人食用外,它的树干用处也相当广泛。枣木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由于质地坚硬密实,木纹细密,虫不易蛀,而且花纹美观,色调浅红或暗红。因此古代刻书用的就是枣木雕版。枣树生长很慢,碗口粗的树干,需要长上几十年,在陕北农村碾米碾子上用的木头就是枣木制成的。枣木制作的仿古家具、根雕工艺品、木窗、木门等都是人们青睐喜欢的家具。
清涧人杰地灵,红枣不仅是清涧人的经济支柱,也是精神支撑。早在1968年,港澳同胞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写信,指名要吃“祖国陕甘宁边区清涧红枣”,一时传为美谈。
清涧大地像滋养红枣一样,也培养出一批批大学生和有识之士。这里曾出现过四位省委书记。也许当年毛主席在清涧袁家沟的土窑洞里创作名篇《沁园春·雪》时手边就有一盘清涧红枣。这片古老的土地哺育了清涧人,也生长出甜美的清涧红枣,红枣的汁液哺育了清涧人,清涧人也以质朴、憨厚、吃苦耐劳的精神回馈社会。厚重的黄土地,注定要结出丰硕的红枣,注定是陕北高原上的地理品牌。
本组稿件来源于《视界观》杂志第93期“旅游视界”,《视界观》杂志第93期于2021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