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斤小哥
在西安,隐藏着很多小店。有的不为人知,有的名声在外。每个小店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艰难痛苦,或温暖感动。时间的长河大浪淘沙,百转千回,化作眼前那一份食物。美味来之不易,好味道值得更多人知晓。
西安城的拥堵,有一个地方要有姓名——东仪路。
只有真正堵在东仪路上,你才能体会那份躁动。
拥堵是标签,对东仪路居民来说,这里是另一番模样。
东仪厂梧桐下,晒太阳的老头,旁边搁着收音机;沙泘坨招待所,门口停着炸串车子;石油大学青春的脸,下了课散在街上;公交塞满人一辆又一辆,沿街商贩叫卖:
“来,扯面拉条子手擀面,撒都有!”
两排商铺,一茬又一茬。就那么些店,今儿是面馆,明儿变成川菜,没过几天挂个麻辣香锅的招牌。走的走,来的来。
若提起武玮,可能不认识,但要说起卖饺子的光头,那东仪路的人,一半都知道:“沃小伙儿,卖了几十年咧。”
武玮,东仪路餐饮大王。
若能称为大王,一定久经沙场,刀剑江湖。东仪路,就是他的战场。二十多年拼杀,他和东仪路血脉相连,就连他的饺子馆,名字都叫——东仪路饺子馆。
热气翻滚,饺子出炉,一个个浑圆大个儿,但凡和东仪路有交集的人,你都要在这里吃一顿。
食客聚拢,家人好友,远道的吃货,两份饺子,一盘凉菜,晚餐十分满足。
人丁兴旺,让人羡慕,可那年光影,只有武玮,以及石油学院的少年知道。
01 初入江湖
2002底,石油大学还叫做石油学院。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都要抖三抖。”
工科院校,男生是主力军。饭点,出了校门,土路刚下过雨,踩着还有声响,路边没几家馆子,唯有一家挺热闹。
盖浇饭,学生们喜爱的品类。
家常豆腐5块,土豆丝3块5,鱼香肉丝6块,对男生最大的诱惑——米饭免费加。今儿有个男孩吃了五碗米饭,服务员吊着脸,老板道:“娃们可怜,打饱!”
可怜人往往同情可怜人。那个年代,讲究正统,厨师不受尊敬,特别小门店厨师。赶个大早,蹬三轮买菜,回来就站炉前,一站一天。
“屋里吃啥味,外面就啥味。”武玮坚信自己的美味哲学。
学生一多,偶尔把菜炒错,学生嚷嚷着不愿意;钢碳炉子,也不结实,炒着炒着炉子塌了;早上买一车菜,恰逢大雨,一脚下去,链子又断了。武玮坐在路边,望着三轮,雨霹雳啪嗒,打得脸疼。
人,总在最孤独的时刻长大。没有课本,没有磁带,没有兄弟。破门面,经常塌的炉子,倔强的武玮。2003—2006年,盖浇饭伴随三届学生。吃五碗饭的少年,今日都成了家,有了妻子,有了孩子。
偶尔怀念东仪路的日子,记忆里的盖浇饭,给他们无限加饭的小老板。光阴的故事不过如此。
东仪路在发展,土路盖上柏油,餐厅越来越多。盖浇饭虽生意不错,但店太小。
改行卖葫芦头的武玮,依然强调品质,肥肠总多给,营业额1000出头,卖肉的就要结800。
八个月后,葫芦头没了,一个面馆悄悄开业。
生意做遍,不如卖面。
武玮,迎来东仪路最惨烈的战役——东仪路面馆大战。
02 四面埋伏
东仪路已是新貌,人越来越多,店也塞满街道。小店的战争,悄无声息又剑拔弩张。谁生意好,谁弄了新品,谁搞了啥点子,老板们互相装作不在意,却暗地偷偷打听。
武玮做手擀面,可那年,最流行刀削面。
开业俩月,左右各开一家刀削面,铁蛋,光头,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刀削面人满为患,食客排队排不起,才勉强钻进武玮的馆子。
隔壁两个老板,每次路过漫不经心,淡然自信。
面临危机,人才有战意,对炉子经常塌的小伙子,不算事儿。东仪路成面食一条街,刀削面就5家,加上其他,一条街十几个面馆。“餐饮没窍,真材实料。”臊子,武玮拿手。渭南干臊子,最好的肉、最好的油、最好的配比。几块钱,谁吃都觉得实惠,肉怎么都吃不完,碗底还剩些。五个月时间,武玮的面馆人来人往,排队排不上,才勉强钻隔壁去。
学生、老人、上班白领,正午时分全涌进店里。
关门的关门,转让的转让,武玮一己之力,干倒十几家面馆。一战成名。
03 再战江湖
2009年,面馆对面,有个馆子要转让。武玮动了心思,可卖什么呢?
隔壁饺子馆老板,知道武玮实诚,出主意:“你就去卖饺子,你舍得。”“那你咋办?"“娃上学,我马上搬走,你盘下来,我给你帮忙。”
几个月后,东仪路上,挂上了「东仪路饺子馆」的门头。
谁能知道,几年后,它成为这里的金子招牌。
个个饱满,浑圆紧致。武玮用料实在,肉量总比其他饺子馆多,多年经验,调味也拿捏细致。
顺水推舟,这饺子够味。沙泘坨,东仪厂,203所,居民偶尔到店,吃上一碗,便觉不错。你传我,我传你,全西安似乎都知道了。
人们对饺子的偏爱,让武玮咬咬牙,把盈利的面馆关掉,全身心投入。
没啥过人之处,舍得,武玮一以贯之。好的饺子,四个字——薄皮大馅。后厨战歌每天打响,节奏明快。
一根面仗,左右开工,一次四个饺子皮,才能经住食客等待。
擀片刻,手轻轻一挑,皮子飘在一旁,落得整齐。
八种馅料,调配完成,不同风味,都有偏爱的人。
肉好,还敢给。
馅料堆成小山,肉菜交融。牛肉韭黄、大肉莲菜、韭菜鸡蛋,没太多花里胡哨的创新,质朴纯粹,东仪路的奥秘。
紧张,忙碌。只见勺子一挖,放进皮子,厨师们快刀斩乱麻。
轻轻一挤,饺子成型,一个个排的整齐,等待食客检阅。
每一颗饺子,都经无数人双手。
加上研究多年的辣子醋,烹饪画上句号。
调馅、擀皮,包制、熬煮,正宗的东仪路饺子,一群焦急等待的人。
一碗碗热气冒着,摆在面前。甭管干的还是酸汤,来的人还会再来。
上桌,味道扑面,预示馅料精彩。客人路途寒冷,只需一颗,便卸去大半。男女老少,根治灵魂的饺子情怀,让这碗难以拒绝。
突破,从2013年开始。2013年,他的弟弟景涛加入,带来新的血液。
武玮只管做好饭,景涛却思想活络,俩兄弟都是好手。味道,要让更多人知晓,需不一样的事。互联网,新媒体,美团和大众点评。东仪路饺子馆,开始和美团紧密合作。美团餐饮系统,替代人工记账,数据、信息、账单一目了然,让买单和收银异常迅捷。
时至今日,所有账目经过美团餐饮系统,省去2个人服务成本,景涛的改进,武玮大开眼界。
半年6.8万+,十几万人光顾的小店,东仪路的完美答卷。兄弟俩各司其职,都有擅长。今日,东仪路上,没人敢再开一家饺子馆。王者之气。
那年,下着大雨,蹬着三轮的小伙,也已中年,稚气不在,少年老成。
美味的故事,总来之不易。
他和兄弟,两个光头,走店里都闪着光,让人印象深刻。泡一壶茶,他们商量新店和美团外卖的事。
而外面,人声鼎沸。
学生们都已长大,只是偶尔出现,带着妻子,寻觅那年味道。老人总要光顾,热乎乎的饺子,没有儿女陪伴,老两口踏实的晚餐。
孩子被家人带来,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的味觉,未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总有那么一家店,是某段时期的代名词。提起来,人就柔软,想起那天、那人,稚嫩的好友,年轻的妈妈,穿着校服的自己,回不去的曾经。
而饺子馆,终成东仪路最闪光的印记。
坚持、恪守、认真。成功,看似偶然,却是必然。
这,就是东仪路饺子馆的故事。
武玮,盖浇饭老板,葫芦头失败,面馆大战,饺子成名。
17年岁月流金,终成一方霸主。
虽无战甲,却身经百战。
店名:东仪路饺子馆
地址:东仪路39号(总店)
锦业路韩国美食街(高新店)
春临三路中海凯旋新天地(曲江店)
写在最后:
一家小店这个栏目,已经写了22期。最早的李家特色小炒,到同盛斋泡馍、立民面道馆、盛娃烤肉、石成肉夹馍,还有那时还不火的老白家面馆,马洪小炒的奇趣故事。
22家馆子,22种感动。
这个栏目一直是公益的,小哥我觉得,好的味道,应该被知道,耕耘的匠人,应该被发现。
每次和老板面对面,就像看一部电影,每个年代,不同人生。当然,撰写很有难度,一篇文章打磨好几天。
值得庆幸的是,美团今年开展了「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并且,在茫茫多的媒体里,发现了这个栏目。我很幸运,也更让我有了挖掘小店的动力。
我将作为美团的西安小店守护人,和美团「小店守护联盟」一起,继续为大家讲西安小店的故事。
或艰难、或有趣、或奇妙。
每个小店,都有不为人知的感动,都值得食客的敬畏。
美味来之不易,好味道,值得更多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