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旅游 > 旅游资讯 > 正文

甘肃旅游:大机遇 大梦想

www.xibuxinwen.com(2010-06-28)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产业小省——甘肃遭遇的这种现实,是尴尬,更是一种潜在的忧患。甘肃旅游路在何方?大旅游,大机遇,大梦想!一次艰难的破冰之旅正悄然前行!  大资源小产业大忧患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2635万人,3393万人。前者是甘肃省2009年常住人口总数,后者是同年甘肃省旅游接待总人数——2009年,甘肃省旅游接待总人数首次超过本省常住人口。

  在甘肃旅游界看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数据:2009年,甘肃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完成年度任务3000万人次的113%,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5.2%。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9%,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7%。

  “2009年是甘肃旅游业收入最好的一年,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幅在全国位居前列。”在今年年初召开的2010年甘肃省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志发这样说。

  但这些喜人的成绩却无法让甘肃旅游界人士消除沉重的忧患。

  此次会议上,省旅游局局长黄周会说:“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业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到产业竞争力,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采访中,省旅游局有关人士称,近年来,纵向相比,我省旅游业发展较快,但横向相比,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全国的排名靠后。

  “甘肃遭遇的现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与旅游产业小省双重角色的尴尬。”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郑本法说,就全国而言,甘肃绝对称得上是旅游资源大省。

  “甘肃除了没有海洋性和岛礁性旅游资源外,几乎包含了国内所有的旅游资源种类,其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符号。”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把多勋教授称。

  首先是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丝路文化。丝绸之路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文物遍布,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佛教的传入,使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殿堂。莫高窟、瓜州榆林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等石窟如同一颗颗珍珠星罗棋布于丝绸之路上,使得甘肃成为名副其实的“石窟之乡”、“石窟长廊”。

  2009年3月23日,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中,丝绸之路、青藏铁路等12条线路进入首批中国国家旅游线路的备选名单。

  ——始祖文化。伏羲、女娲、西王母在甘肃的传说美丽动人,秦安大地湾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陇西李氏文化吸引着海内外2亿多李氏后裔。

  ——长城文化。甘肃长城文化壮丽多姿,天下雄关——嘉峪关名甲天下,秦、汉、明长城遗迹分布广泛,玉门关、阳关、锁阳城、骆驼城等古城堡遗址闻名天下,边塞长城诗词家喻户晓……

  ——民族宗教文化。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区之一,全省共有45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独有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成分,造就了特殊的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

  另外,以会宁、哈达铺、腊子口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以兰州为代表的黄河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除了人文旅游资源,甘肃的另一大旅游资源就是自然旅游资源。甘肃复杂、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黄土、沙漠、戈壁、绿洲、雅丹、丹霞、雪山、草原、冰川、河流、峡谷、溶洞、湖泊、森林等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甘肃旅游业遭遇的这种现实,是尴尬,更是一种潜在的挑战与忧患。这种忧患,还来自周边区域旅游市场竞争的威胁。

  2009年,陕西旅游总收入为767亿元,接近同年甘肃旅游总收入的4倍;同年,新疆在经历了“7·5”事件的不安定因素后,旅游总收入仍高达186亿元,接近甘肃同年收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旅游总收入虽不及甘肃,但宁夏近年来打造的沙坡头、沙湖等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国内知名旅游品牌。“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一种紧迫感。”采访中,省内很多旅游界人士认为,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周边省区新一轮旅游发展热潮无疑会跟甘肃旅游业分流游客、抢占市场。眼下,甘肃必须正视这一危机。

   缘何捧着金碗讨饭吃?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一个旅游资源大省,缘何成为旅游产业小省?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捧着金碗讨饭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甘肃的旅游业发展如此尴尬?“长期以来,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观念陈旧、产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对旅游业投入严重不足。”郑本法说,这是甘肃旅游的首要难题。“旅游业是投入大的产业,投入不足,旅游资源优势就难以转化成旅游产品优势,就难以进入旅游市场。”把多勋教授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我省旅游开发程度非常低,很多优质旅游资源长期停留在原始状态,没有培育出成熟产品,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投资不足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景区、景点的设施落后。“景区的硬件建设在规划与设计之初就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功能与作用。”导游小赵说,一些景区内没有厕所、垃圾箱,没有买饮料的地方,甚至没有停车场及配套的宾馆。“景区的软件建设及配套服务业也难如人意。”采访中,很多导游告诉记者,游客对甘肃景点评价最多的八个字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景区普遍缺乏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项目,旅游产品中的“娱”、“购”等项目十分薄弱,个性化产品开发太少,大量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民俗风情等并未转化成旅游产品。

  特殊的地理条件是甘肃旅游发展遭遇的第二大难题。把多勋称,我省旅游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旅长游短”,即旅行时间较长,而游乐的时间很短。

  5月20日,记者在甘肃金色假期旅行社看到,该社推出的一条华东8日“单飞单卧”游的单人报价为2480元,目的地为:南京、黄山、千岛湖、上海、杭州。“相比而言,外地人到甘肃旅游则要花费很大的成本。”甘肃金色假期旅行社总经理窦向东称,如果一个南京游客到甘肃敦煌旅游,8天时间仅能转一转敦煌以及周边的酒泉、嘉峪关的景点,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到了路途中,是典型的“旅长游短”,而花费的成本需要4000多元。“当游客的旅游成本大于其获得的收益时,就会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窦向东称,南京人若花4000多元,完全可以选择到东南亚国家旅游。“甘肃地域广大、区域狭长,旅游景区点多线长,受交通不便制约严重。”采访中,窦向东说,我省目前除敦煌、嘉峪关、庆阳外,其他地方还没有民航支线机场,中川机场也因航线少,航班密度低而难以满足旅客的需求。公路主干线和过道道路质量相对好,但与很多景区道路没有连接,景区与景区之间没有形成公路网,导致许多景点无法形成组合优势,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甘肃旅游遭遇的第三个难题是宣传促销不力。“一个瓜虽然甘甜,但无人知晓,也只能烂在地里。”一位旅行社负责人说。

  近年来,宁夏的旅游宣传可谓是风生水起,而作为邻省的甘肃旅游却相对落寞。

  据了解,我省财政对旅游发展资金与宣传经费两项预算资金逐年增加,2007年为1200万元,2008年为1600万元,2009年增加至2000万元,2010年增加至3000万元。

  但这些宣传投入不仅不能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宣传资金相比,甚至与周边邻近省份的青海、宁夏和新疆相比,也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全省旅游宣传资金的额度,甚至还不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个市的数量。“这些费用并非全部用到了旅游宣传上,相当一部分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采访中,省旅游局旅游推介处有关负责人这样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对于旅游业宣传而言,人才之“贵”更加显见。“海南人在石头上刻上‘天涯海角’几个字就能把旅游炒得热火朝天,而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甘肃旅游却发展低迷,是旅游宣传、炒作造就了这种天壤之别。”郑本法称,旅游业说白了就是“点子产业”,旅游的开发及宣传包装,跟人才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的旅游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郑本法指出,由于旅游体制及发展环境受限,我省很多优秀的旅游人才都跑到了外地。采访中,一些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甘肃老旅游人现在多在外地,而且仍在服务于旅游产业,这对甘肃旅游业来说,是一种损失。

  由于缺乏高级的旅游促销、管理人才,我省的旅游宣传策划一直比较被动。如今,“塞上江南宁夏”及“大美青海”的宣传口号在全国已经叫响,而我省尚无一个规范、响亮的宣传口号。

    景区景点的开发之乱与体制之痛是甘肃旅游的第四块硬伤,在我省,至今尚无一个年游客量过百万的景区。

  据了解,2009年之前,由于我省未制定出台覆盖全省、统揽全局的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省区内各市州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与景点的建设处于分散、零乱和各自为政的自由开发状态,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比较严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形式单一、相互模仿,难以体现各自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既浪费了极其稀缺的开发资金,又牺牲了资源远期开发、循环开发的可能性。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采访中,郑本法对此感到“痛心疾首”。他举例说,几年前,我省某县在开发一处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时,因缺乏科学规划与分析,在原本潺潺而动的峡谷溪流中建设了多道蓄水坝,不仅破坏了景区原本的自然美,而且将活水变为死水、臭水,降低了景区的品位与档次。而个别市县在旅游开发之初,委托一些没有资质的规划单位进行旅游规划,留下了诸多弊端。

  此外,由于甘肃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管理权等权限模糊,权、责、利不清,体制不顺,各管一方,各自为政,致使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经营和管理难以实现。

  记者了解到,我省部分景点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有的景点的管理机构多达8个,而有的景点有3个不同的单位在出售门票。多头管理的体制导致景点开发需要协调的部门太多,必然造成开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

  旅行社“发展而不壮大”是甘肃旅游的第五大难题。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与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并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现有旅行社300多家,但没有一家全国百强旅行社,小、乱、散、差现象普遍存在。

  “旅行社与景区之间应该有着‘鱼水’之亲,但长期以来,我省的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的配合并不默契。”采访中,省内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对记者说,在外地,景区、景点为了让旅行社带来更多的客源,给旅行社开出了很多优惠的条件,门票折扣很大,到了年底甚至对客源多的旅行社进行奖励等,而在我省,“很少有景区这么做”。

  “旅行社在本地景区挣不了钱,肯定不愿意把游客带过去。”该负责人说。

  “这种现象在我省比较普遍。”甘肃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毕小宁称,由于这种原因,90%的甘肃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是做甘肃的出省、出境游,“把有旅游愿望的本地人推荐到了外地”。

  应该说,国有旅游企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应该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而在我省,由于国有旅游企业仍未改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据了解,我省尚有7家国有旅游企业没有改制,共有职工455人,资产总额为5716万元,总负债达283万元。“大窗口,大问题,旅行社的这些老大难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势必继续影响全省旅游业发展。”采访中,众多旅游界人士这样认为。

     破冰之旅正悄然前行

  近年来,甘肃旅游发展困境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一场有关旅游的破冰之旅正悄然而行。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2009年2月27日,省政府向全省下发了《甘肃省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提出了以2007年主要旅游指标为基础,至2010年,全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三年翻番的发展目标。

  今年是《甘肃省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的最后一年,该计划能实现吗?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2009年,我省旅游接待人数完成三年翻番总目标的84.8%。

  今年初,省旅游局发布的《甘肃省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称,预计到2010年底,我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将达41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235亿元以上,预计超额完成“三年翻番计划”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

  “甘肃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增长,不仅说明甘肃旅游已步入正轨、健康发展的轨道,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金钰铭说。

  导游小赵的感受更为直接——此前很多年,每当遇到外国游客在甘肃景区没地方上厕所时,她总是尴尬地让游客自己找地方“方便”。如今,在省内各主要景区及沿途的加油站、饭店、崭新的旅游厕所已成为一道小小风景。

  这种变化,与近年来我省旅游界掀起的一场“厕所革命”有关。

  2008年初,刚到甘肃工作的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在调研中发现了我省旅游景区的厕所问题。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在甘肃省各地掀起。

  如今,新建成的506座旅游厕所散布在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沿线,上厕所不再是令游客着急,令甘肃人蒙羞的事了。

  “小厕所,大进步。”导游小赵说,“厕所革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甘肃旅游发展的力量与希望。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甘肃旅游的悄然之变。

  2010年5月,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率领甘肃省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代表团登上宝岛台湾,向台湾同胞宣传甘肃旅游。

  半年前,同样的甘肃旅游推介会在香港举行,刘永富亲自出席。

  “这是甘肃‘走出去,请进来’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省旅游局旅游推广处有关负责人称。

  据了解,2009年,我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甘肃旅游展开全新的宣传促销。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共组织76次参展宣传促销活动。宣传活动不仅向北京、天津、广州等国内发达城市挺进,而且逐步向国外渗透。

  今年初,甘肃省旅游局首次面向全社会有奖公开征集甘肃旅游宣传口号。

  今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甘肃旅游宣传走进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现甘肃多彩的旅游资源……

  “有行动,就有变化。”金钰铭说,近年来,省上有关旅游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策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点燃了甘肃旅游的希望。

    大旅游 大机遇 大梦想

  “假期去哪里旅行?”现今,旅游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今年5月28日,被称为旅游界“奥林匹克”的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北京闭幕。此次大会的主题为“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迈向新领域”。那么,经历了30多年发展的甘肃旅游如何迈向新领域?路在何方?

  2009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甘肃省旅游局共同编著的《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版发行。《规划》指出,甘肃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突出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发展大旅游、建设旅游大省的资源优势和开发跨区域旅游市场、发展大区域、多品种旅游产品的区位优势。”

  这是甘肃首次提出“大旅游”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为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无疑,这将对甘肃旅游起到极其深远的影响。

  刚刚闭幕的世界旅游旅行大会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认为,此次大会之所以在中国举行,是因为中国政府最近把旅游业提高到战略支柱性产业的位置。

  正如塔勒布·瑞法先生所言,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产业被正式定义为国家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有利的国际形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给甘肃省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金钰铭说。

  采访中,有专家指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等宏观战略的实施,甘肃省GDP和人均GDP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十五”期间更是以等于或高于全国平均的速度快速增长,全省经济的后发优势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010年5月2日,为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扶甘肃47条”)。我省也因此成为继广西之后,国家政策全面支持发展的第二个省份。《意见》明确指出,将扶持壮大甘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重点支持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甘南香巴拉、黄河风情、麦积山、崆峒山、黄河石林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庆阳、会宁、腊子口、哈达铺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这也是一次绝好的机遇。”金钰铭称,刚刚出台“国扶甘肃47条”中,明确将甘肃定位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地”,这对甘肃的旅游发展极其重要。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位甘肃人的心。

  今年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对全省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我省实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来抓。

  而在去年,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着办公室墙上的《甘肃省旅游图》以及桌子上的《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多彩甘肃》旅游小册子说,“这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振兴甘肃旅游,这确实是我们甘肃旅游界人士的梦想,也是每一位甘肃人的梦想。”甘肃金色假期旅行社总经理窦向东这样说。

  大旅游,大机遇,大梦想!甘肃旅游的破冰之旅正在悄然而行,前方之路虽然坎坷,但一定铺满阳光!(责任编辑:陈瑜)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