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造就和谐四川
西部新闻网讯 只有将人类纳入生态系统来观照,人们才发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生态竟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共生关系。四川的和谐之美,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四川繁衍生息数百万年。横跨都江堰、崇州、邛崃、大邑、芦山、天全、宝兴、汶川、小金、理县、康定等12个县市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带,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全球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于此。
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黄龙国家级名胜区、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大熊猫栖息地……在联合国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四川拥有四个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一。
虽然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的生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生态修复被列入灾后重建的重点工作来抓。
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四川省在2012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相关结果,与上次(2007年)清查结果相比,我省森林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得到同步提升。5年间森林覆盖率增加了0.91个百分点,达35.22%;扣除2008年“5·12”地震和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森林面积增加44.2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增加8822.55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增加8427.67万立方米。
生态恢复和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时还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为中国的世界遗产—九寨沟,自1984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603.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45亿元。而在景区开放之初,九寨沟人并没有想到旅游将成为全县的经济命脉,那时,他们还一直努力追逐着砍伐木头带来的微薄收益。九寨沟县也一直持续着“木头财政”,木材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
直至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旅游才开始撑起九寨沟县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生态资源丰富的大省,四川也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省工作的重头。
积极构建低碳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方式的同时,四川还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施绿色消费、全民节水、全民节能、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环保教育七大全民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公众绿色出行,推行绿色采购,抵制铺张浪费,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理性消费的理念和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围绕建成美丽四川的宏伟愿景,四川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力争建成“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域,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第二步,到2030年基本实现“美丽四川”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