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提与小毛驴》剧照
在全国儿童剧市场火爆的今天,新疆的儿童剧创作和演出却很匮乏。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吴旭接下了帮扶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创作儿童剧《阿凡提与小毛驴》的任务。面对这个经典民间艺术形象,如何带领一群歌舞演员排出一部让新疆少年儿童喜爱,继而让全国观众更加了解新疆这片土地的作品?《阿凡提与小毛驴》剧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深挖新疆优秀传统文化
留着小胡子,骑着小毛驴,幽默、智慧的阿凡提的故事似乎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但是此次创作前期,我曾问过几个小朋友(年龄在5岁至15岁)能否给我讲讲阿凡提的故事,有的孩子竟根本不知道阿凡提是谁。”吴旭说,这让他意识到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亟须得到新的传承和弘扬。
阿凡提在历史记载中确有其人(距今大约有700年的历史),他的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更被制作成动画片广为传播,是新疆人民智慧、勇敢、快乐的“精神化身”。
基层院团常常反映创作素材缺乏,针对这个问题,昌吉回族自治州文体局局长张新恒、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负责人和吴旭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探讨。张新恒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我们挖掘阿凡提的形象,不能呆板地呈现传统,还要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以儿童剧的形式传递阿凡提精神,吴旭没有对以往中年阿凡提的故事进行改编,而是选取了少年阿凡提和可爱的小毛驴两个主人公架构故事线索,讲述少年阿凡提与小毛驴相识、相伴的缘起,既展现了阿凡提珍爱民族团结、机智仁慈、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又满足了孩子们的审美需求。
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院长杨建伟介绍,《阿凡提与小毛驴》首次尝试融入木偶剧元素,将可爱的小毛驴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使表演更显活泼有趣。
跑了4500公里深入生活
少年阿凡提是什么样子?他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只有深入到新疆人民的生活中,才能找出答案。
剧目创作之初,该剧主创团队就挤在一辆简陋的面包车上,在南疆跑了4500多公里,去到了和田、喀什、阿克苏、库尔勒等地,一路采风。一个哈萨克族的小孩在草原上挥着鞭子抽草玩,他爷爷生气地训斥他,并告诉他爱护草原、敬畏自然的传统一直延续在哈萨克族牧人的血液中;罗布泊村身处大漠,在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新疆普通人家几乎家家能歌善舞,于是手鼓、冬不拉等乐器也被运用到该剧中……这次采风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示。
“南疆的生活方式很传统,人与人也很亲近。在和田的大巴扎,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人的质朴、幽默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吴旭说,生活中这一幅幅和谐幸福的画面在主创的心里慢慢转变成创作《阿凡提与小毛驴》的情感底蕴,使得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故事也更真实感人。“就像剧中表现的阿凡提和毛驴之间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关系,只有深入当地生活,才能找准这种感觉。”吴旭说。
“不去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连绵起伏的沙漠、一望无际的戈壁、美丽的高山大湖,这些景色让我们从原来的生活中抽离,全身心融入到这部戏的创作,这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该剧舞美设计申奥说。
歌舞演员也能演好儿童剧
原创儿童剧在新疆很难看到,在昌吉更是没有专业的儿童剧演员队伍。演员生活经验缺乏、表演能力不足,这让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副院长马柯湘十分忐忑。
演员们没见过毛驴,马柯湘就带着7位主要演员去偏僻的山里,找到几头毛驴,让演员们仔细观察,甚至还让他们骑着驴找感觉。更难也更重要的是,剧院演员从没学过表演。“我之前光会跳舞,在舞台上从没有过一句台词。”在剧院工作10多年的舞蹈演员卢梦钰说。对此,吴旭要求演员们首先要过台词关。阿凡提的饰演者美丽·热资雅说:“我整整上了两个月的台词课,还一遍遍看电影、电视,琢磨人物的表情、动作、情感表达等,那段时间很艰难却很充实,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没学过的东西。”排练中,吴旭还一遍遍地为演员示范,并不断鼓励他们。
“真没想到,我们的演员竟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副院长赵海说,“路子要走得更宽、更远,我们已经开始给舞蹈演员上音乐课,让声乐演员学习形体……”他们认识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基本功是演员的生命,抓住这两点,才能不断开掘和激发基层院团的发展潜力。
不久前,《阿凡提与小毛驴》开票即销售一空。赵海感叹:“《阿凡提与小毛驴》的成功,让我们尝到了锻炼队伍、出人出戏的甜头,也增强了走市场的能力和信心,这些收获,都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