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记者叶子)米林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地区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米林县的南伊沟,有“藏地药王谷”之称,传说藏药始祖宇妥·云丹贡布曾在此地炼丹并行医授徒,是奥秘藏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如今,有着一个和宇妥·云丹贡布一样拥有兼济天下之胸怀与造福苍生之目标的人,他就是从东宁到米林,无私奉献、开发求新,帮助当地百姓开展黑木耳产业增收致富的黑龙江大学教授——张彦龙。
从2010年开始与林芝地区科技局合作开展黑木耳产业项目援藏工作,张彦龙的援藏工作已经历经了5个年头。这位黑龙江大学博士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五年如一日,从黑龙江省东宁县到西藏林芝,从中国东北奔赴西南,用一个人的力量带起了一个高层次的黑木耳产业科技特派团,在中国的援藏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宁:他让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进展
2010年,张彦龙已是不惑之年,彼时的他是黑龙江大学的教授、博士后,被黑龙江省委下派到东宁县任科技副县长。按理说,一个下派干部的日子应该过得很安逸、很平稳。但是,张彦龙却认为:“科研成果不仅体现在论文上,还体现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能力上。”秉持着这样的认识与理念,他将黑龙江大学的实验室延伸到了黑龙江东宁县的田间地头,不仅使大学的科技力量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而且使东宁成为了“中国黑木耳第一县”。
实际上,早在2006年,黑龙江省开展第三次校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时,黑龙江大学就与东宁县结为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单位。当时,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出身的张彦龙,对农学研究和黑木耳栽培应当算是半个外行。不过,“药食不分家”。张彦龙从事多年的微生物制药研究为他研发黑木耳栽培技术提供了必要的微生物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就这样,在他被学校选定赴东宁县挂职科技副县长之后,就将黑龙江大学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力量带到了东宁县。
从那时起,东宁菌农家中便有了一位常客,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周末,他忙碌的身影时时浮现在镇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或者菌农家中。在东宁挂职期间,从最南的亮子川村到最偏远的五排村,所有村子都留下了他服务的足迹。在走进村镇深入调研基础上,他掌握了东宁黑木耳产业的底子、现状,并清晰地勾画东宁黑木耳的未来。
地处祖国东北的东宁,拥有十分适宜黑木耳生长的自然条件,但当时东宁的黑木耳产业却整体上处于“赔多赚少”的状态,问题就在于黑木耳栽培的关键——菌株培养技术。“养菌的温度、湿度、氧气都要严格把控,如果没有三年的栽培经验,要想全面掌握黑木耳的培养技术是非常难的,搞不好木耳就要绝产。加之栽培黑木耳的人工和原料成本高,这学费太贵,耳农交不起。”张彦龙说。
为解决东宁黑木耳栽培的技术瓶颈,张彦龙不仅请来多位专家,组成服务东宁县黑木耳产业的教授科技特派团,建成东宁县食用菌研究所,还积极引进了液体菌种和黑木耳工厂化温控规模生产技术。在2008和2009两年间,木耳单片栽培、春秋连作、越冬耳等一系列黑木耳培植新技术在张彦龙推动下,经过试验示范、中试栽培阶段,最后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接着,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滑子蘑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拓项目也纷纷上马。
东宁黑木耳产业的进展和耳农收入的增长源自于张彦龙极力推广的小耳技术。与之东宁之前的大耳品种相比,小耳品种品质好,采摘频次高。但是,小耳栽培技术繁琐,难以掌握,在推广初期并不被耳农接受。农民对小耳的倔强抵触愁坏了张彦龙。为了推广小耳栽培技术,张彦龙和技术组专家组织东宁种耳大户和技术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反复宣传小耳品种的优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耳品种得到了小部分耳农的认可。当部分试种农户因当年小耳市场价格比大耳高出35%而尝到甜头后,其在东宁的迅速普及栽培便成自然。到2010年,东宁县小耳栽培技术覆盖率达到80%。
小耳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的推广让东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推动了整个东宁科技观念的改变。张彦龙大力开展农业有用技术培训,为东宁县培养了200多名基层技术人员与“田秀才”,在东宁县的村镇之间刮起了“最炫科技风”,简单、易学、效益高、低成本的发明创新不断在农民手中诞生。“很多黑木耳栽培技术对于高校理论研究来说都非常简单,有些小的发明制造在高校连论文都写不出来,但就是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张彦龙如是说。
在东宁百姓和企业家眼里,张彦龙就是一个科技项目宝库。四年来,张彦龙以黑龙江大学技术力量为依托,大力推进东宁县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科技贡献率达到53.5%。有了科技做支撑的黑木耳,强力推进了东宁县农业经济的跨越式进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东宁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双赢”。2010年,全县黑木耳进展规模已达8.8亿袋,总产量3.6万吨,达到全国黑木耳产量五分之一,产值近2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8600元。
在张彦龙努力下,东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完善的产业体系,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攀升。东宁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先进县、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首批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在2010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东宁被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代表进行典型经验介绍,成为全国依靠科技强县富民的一面旗帜。
雪域高原:他让黑木耳找到新的天堂
回想着宽阔的田地里洁白敦实的菌袋整齐列阵,饱满密实的黑木耳之花在菌袋上绽放,张彦龙心潮澎湃。因此,得知科技部组织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两服务行动”希翼援藏工作时,他心中产生了让藏区人民享受到科技成果的想法,并义无反顾地行动起来。于是,在黑龙江省科技厅的安排和黑龙江大学的支持下,张彦龙牵头组成了由黑龙江大学微生物学专家和东宁县食用菌技术服务人员、乡土专家参加的“两服务行动”黑木耳产业援藏项目工作组,背着简单的行装,带着为藏族人民服务的热情,向西藏出发。
“为了确保菌种生长良好,我和一些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手把手地给藏族干部进行技术讲解,在夹杂着汉语和藏语的交流中,探究着适合高海拔地区的黑木耳栽培方法。”张彦龙至今还记得自己初到西藏林芝时面临的困境。11月的青藏高原已是白雪皑皑,无边无涯的严寒笼罩着冰雪世界,但张彦龙和他的服务团队却要在此时驻寨林芝地区搞“冬华春实”的耕作,为来年春夏投入生产的黑木耳培养菌种,其艰难可想而知。
自然条件的艰难尚且可以克服,但来自于林芝科技人员的疑问却横亘在张彦龙面前。原来,张彦龙在与西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接洽后,驱车五百多里地到林芝地区科技局进行座谈,林芝科技人员提出了三方面的疑问:第一,东宁作为一个小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不是可以有这种援助西藏的能力?第二,在东宁成功栽培与推广的品种是否能够在高海拔的西藏种植与推广?第三,东宁县的黑木耳栽培技术是不是真的可以转移到西藏并产生效益?林芝地区很多基层科技人员对这些问题所表示出的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激发了张彦龙和他的团队的斗志。为了打消这些人的疑虑,张彦龙和项目工作组的两名同志决定深入到林芝地区科技实验基地、米林县米林镇帮仲村、科技特派员巴桑家中对当地黑木耳栽培及产业进展情况进行考察。经过对当地黑木耳产业的调查,以及与区、县、镇、村各级干部座谈,同藏民的深入交流,工作组的同志一致认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种植黑木耳资源丰富,环境优越,效益极佳。张彦龙更是认为,“使用新技术生产藏耳的栽培季节与传统的农忙时间不冲突,使广大农牧民在农闲时,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并且不占用耕地,滩涂、沙石地均可栽培,可有效地扩大当地土地的使用面积。”
项目工作组对藏族同胞发自内心的真诚,对事业的必胜信念,对工作不辞劳累的态度,以及对林芝地区进展黑木耳产业广阔前景的分析打动了西藏地区科技系统的同志。时隔不到一个月,经科技厅高新处和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函邀请,林芝地区科技局牛云生局长率考察组到东宁县考察黑木耳产业。东宁县先进的黑木耳产业技术、较高的黑木耳产业效益、完善的黑木耳产业服务体系等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林芝地区考察组一行的每一位成员。牛云生局长高兴地说,与东宁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黑龙江大学进行黑木耳产业服务合作对接,是真正找对了方向。同年11月,项目工作组再次入藏,驱车二千多公里深入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东宁县生产力促进中心、黑龙江大学、西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与林芝地区科技局达成了在西藏林芝地区建设林下资源综合开拓服务平台的工作意向,达成了面向西藏林区,利用丰富的农林资源扩大黑木耳产业的辐射面,大力进展林下黑木耳种植产业,为当地藏族同胞、林区职工和边境界区百姓共同富裕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目标,并明确落实了一期工作所需要的原料、物资、菌种及栽培治理所需要的设施、人员、场地,确定了菌包生产与田间治理的技术服务合作模式。之后,张彦龙带领他的黑木耳产业援藏项目工作组,利用四个月时间,先后三次深入西藏林芝、日喀则地区进行工作考察、项目接洽、项目组织与实施,坚定了他将黑龙江黑木耳栽培技术以及服务模式整体引入西藏林芝地区的决心,而如何尽快提升林芝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含量、单元产量,将椴木黑木耳种植技术直接提升到袋料黑木耳栽培阶段,使其成为林芝乃至西藏科技富民的支柱产业,并有利于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成为张彦龙心中的梦想。
梦想的实现有赖于实际行动。2010年冬季,黑龙江黑木耳栽培技术培训与生产示范在西藏林芝开始了。“等我转世回来,你的木耳也长不出来!”从未接触过黑木耳栽培的藏民听到用袋料栽培黑木耳,脸上挂着一万个不相信。而从没有栽培黑木耳经验的西藏林芝地区也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建设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攻克高原地区黑木耳产业化种植关键技术……11月份的林芝最低气温零下13摄氏度,没有暖气的产业基地阴冷潮湿,这几个来自东北的男人困难而倔强地坚持着、努力着。冬季的高原氧气更加稀薄,“查看完菌株一站起来,心跳都要停止了。”张彦龙的研究生刘振东说。但是,为了确保菌种生长良好,张彦龙和工作组成员仍然24小时轮流值守,手把手地给藏族干部进行技术讲解,在夹杂着汉语和藏语的交流中,探究着适宜高海拔地区的黑木耳栽培方法。
记得在菌种生产的第三天,前期生产的菌袋有40%浮现杂菌污染现象,这急得大家一晚没睡,连夜查找原因。原来是工作组使用惯常的平原地区的蒸汽灭菌法在高原地区难以达到完全灭菌效果所致。于是,张彦龙和工作组的黑龙江大学老教授贾树彪、东宁县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王守发将简易灭菌锅设置了不同灭菌时段,与用高压灭菌锅灭菌效果进行对照,筛选出灭菌效果的最好方法。
生产黑木耳的很多设备在当地根本没有销售,为了不耽误生产,张彦龙和刘丕顺就联系黑龙江菌用物资销售商,反复商议降低成本,以出厂价发货,仅这一项就节约2万元成本。大型设备粉碎机、筛料机等不能整体运输,必须分割后进行运输,队员刘丕顺凭借自己多年经验,在短短2天内完成了设备的焊接与组装。
经过不断努力,张彦龙及工作组成员克服高原缺氧、产业基地阴冷潮湿、气温低等艰难,攻克了高原地区黑木耳产业化种植关键技术,成功地从几十株本地野生黑木耳种选育出两株适合当地栽培的菌种,同时对高原袋料地栽黑木耳的培养基配方、灭菌时间、出耳下地时间、划口数量及口形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内地栽培方式在高原地区不服水土的问题。
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2个月的时间,10万袋大棚培养室工程完工了。林芝地区老科技局局长牛云生说:“这帮人干活不要命太让我感动了!”34天,10万袋栽培菌种完成生产。50天,精心培养的菌种陆续长满菌袋。至2011年6月,袋料地栽黑木耳栽培试验在青藏高原成功落地。高原培植的藏耳不仅耳色黑肉厚,口感佳,而且绿色、天然、无污染。更重要的是,经对照分析,张彦龙还发现藏耳中含有内地培植的黑木耳在数量上无法比拟的黑色素和铁、锌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营养极其丰富。
此后便是技术的转化、推广与收获。2012年西藏自治区米林县承担了25万袋菌包的示范性转化,在全县8个乡镇进行试点栽培,实现净利润达200万元。看着邻里栽培黑木耳走上致富路,过去藏民眼中的怀疑变成了艳羡和欣喜:“明年我家不种青稞了。我也要改种黑木耳!”米林县县长扎西达杰说:“张教授不仅带来技术,还带来了藏民观念的改变。黑木耳栽培技术的普及相当于科技观念的播种,藏民认识到要依靠科技力量才干走上致富之路。扎西德勒!”而在张彦龙看来,“栽培藏耳不仅使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藏族同胞的科学意识和接受新奇事物的能力也都有所提高,对藏区的维稳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用科技之泉浇灌的黑木耳,在雪域高原找到了新的天堂。
米林:他让黑色雪莲绽放
一年的科技援藏结束后,张彦龙教授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可每每想到当地农牧民每年惟独种植青稞和大麦所得两千多元的微薄收入时,张彦龙的心又不平静了,他决定继续开展西藏的袋料地栽黑木耳的推广工作。这使得他既要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又要经常赴西藏指导黑木耳生产和栽培。
十多次深入藏区,甚至自己垫付十几万元支持黑木耳援藏,帮助林芝地区规划长远的黑木耳产业进展方向,为林芝地区哺育黑木耳产业本地人才,建立现代化的菌包厂,确保了黑龙江省的黑木耳产业援藏工作人不走、情永驻、快进展,成为藏南地区的产业富民的造血工程。
林芝地区的米林县面积为9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森林面积480万亩。全县有林地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11,林木总蓄积量9150万立方米,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主要林木品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杨桦、高山栎、青冈和巨柏等。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米林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野生药材种类繁多,主要有虫草、红景天、当归、雪莲、秦艽、雪山一枝蒿等,米林藏语即为“药洲”之意。此外,松茸、厥菜等菌类、蕨类植物也颇多,是世界呈现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之一,堪称生物基因库。应当说,米林具有开展菌类栽培的自然环境,但此前并没有大规模菌类栽培成功先例,食用菌产业向来处于原始落后阶段。不过,张彦龙却看好了这个地方。
在张彦龙的接洽与推动下,黑龙江大学和米林县签订了县校合作事宜,共谋长远进展大计。因为张彦龙清楚地知道,小小黑木耳推动整个县域经济进展依靠的不仅仅是技术,也包括综合治理、市场化运作、规范标准制定等各个方面。他说:“黑木耳的技术服务必须环绕产业来做,设计出能够嫁接到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产业格局,解决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问题。”在他的倡导下,米林县还对当地黑木耳获得了“藏耳”的商标注册,并以其优异的品质,打入北京等一线城市高端市场。而且,随着林芝旅游业的兴起与进展,“藏耳”及其栽培又成为当地旅游的新名片。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林芝地委、林芝地区科技局对张彦龙博士带队开展黑木耳产业援藏工作非常中意,先后三次给黑龙江大学发函表示感谢,表示将“举全力完成前期试验,不辜负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人员支援西藏科技工作的良好心意,把重点做成亮点,把亮点变成林芝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典范,制造黑木耳生产基地,打造全国黑木耳品牌,为林芝地区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贡献。”
年已不惑的张彦龙行程满满、雄心勃勃,他计划更深入地研究西藏林芝黑木耳,从黑木耳中提取单体多糖,推广西藏地区的黑木耳栽培技术,提升品质。如今,张彦龙不仅与西藏林芝地区合作,从西藏林芝木耳中提取有效成分,并对其活性及功能进行研究,而且还与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合作,向其提供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及药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甚至将这种合作推向国际。张彦龙已经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以前期在西藏林芝地区选育出的优良黑木耳作为实验材料提取凝集素,进行药效成分、营养与功能的分析与研究,期望从西藏黑木耳中提取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麦角甾醇类、脑磷脂类、鞘磷脂类等单体化合物及多糖、糖蛋白等大分子化学成分,同时对其进行活性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正是张彦龙及其科技服务团队各位成员的雄心与持久努力,使得在如今的祖国西南——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农家宽阔的庭院里摆满了人工种植的黑木耳,一朵朵长势喜人的黑木耳,像极了西藏高原盛开的黑色雪莲花,实现着藏族人民阔步奔小康的梦想,也歌颂着张彦龙教授及他所带领的科技服务团队的牺牲与奉献,更将追逐着张彦龙的脚步绽放于更广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