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消息:初到西藏,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
3G牌照发放的第二天,“3G引领生活”的广告就现诸《西藏商报》。“189”大幅广告牌树立在拉萨街头,广告明星的笑容在冬日里更显灿烂。
西藏证券的拉萨营业部里,身着藏服的股民正紧盯股市行情,这里的开户股民已有约2.4万户。
大昭寺金顶的光芒,照着广场上朝拜的信众,也照着开在广场边的西式快餐店。
这就是今天的西藏。冬季,阳光下,温暖依然。
告别贫困,藏民过上好日子
“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可真是天翻地覆。”83岁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嘎镇南嘎村二组村民格龙正坐在家中晒着太阳,一只黑猫在他身边转来转去。
民主改革前,格龙一家都是哲蚌寺的“差巴”,即给农奴主支差的人。他15岁时开始干活,全家6口人挤在不足20平方米、低矮、潮湿的小房子里。给农奴主辛苦劳作一天,“能吃顿简单的糌粑就不错了。”“现在,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格龙告诉记者,现在和儿子一家7口人住在一个约300平方米的藏式民宅里。
更重要的是,格龙的儿孙辈无需再重复“差巴”命运——儿子担任村里二组组长,孙子孙女有做中学老师的,有做工人的,去年家庭纯收入约2.1万元。
格龙的生活巨变,只是藏民生活变迁的一面镜子,反射的是过去50年里西藏告别农奴时代、走向富裕的历史变迁。
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在民主改革以前基本没有收入,在197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75元,而城镇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565元;到2008年,这两项数据预计将达3170元、1.23万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约18倍和12倍。
收入多了,生活也变好了,藏民人均寿命已提升到67岁,总人口超过280万人,藏区消费也开始增加。2008年,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129亿元,占藏区GDP的1/3。
“以青藏铁路的开通和林芝机场的启用为标志,西藏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输出性消费为主转变为以输入性消费为主。”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吉桑顿珠说。
于是,雪域高原的商品供应和种类相当丰富,内地有的商品及品牌,这里几乎都能买得到。“再也不用借到内地出差的机会,往回带各种物品了。”西藏社科院科研管理处处长保罗说。
尤其要关注的是,2004年,西藏实现了“县县通光缆,县县通移动,乡乡通电话”。通信及网络等跨越发展,使得西藏日益与内地各省市的发展脉络同步。
始自2006年的安居工程,已让全区86万农牧民搬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预计到2009年,就可再让22万农户搬入新房。”区财政厅副厅长艾俊涛说。
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上一个新台阶,各项政策措施还都在进一步实行中。
2008年12月,西藏家电下乡工作正式启动,除常用家电外,结合藏族农牧民消费习惯的太阳灶、酥油搅拌机和藏式家具也都列入了补贴范围。
经济发展,不断借力飞跃
经济的飞跃,是280万藏族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原因,是大家“有钱花,敢花钱”的底气所在。
数据显示,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8年,预计达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65倍,连续16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西藏经济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何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给出了答案。
自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常规项目投资力度,1959年至2008年,累计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5%,改善了西藏发展的环境。
据西藏统计局介绍,民主改革以来,中央财政不仅没有从西藏拿走一分钱,反而对西藏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1959—2007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近1600亿元。
除中央的支持外,内地的援藏工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4年起,14年来,共有8个省市、61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派出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到西藏工作,向西藏提供70多亿元的援藏资金,援建项目1698个,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在林芝、山南等西藏各地,“广东大道”、“湖南路”等路名常可见,就是这种无私援助的见证。
“援藏干部不仅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展的思路,解放了大家的思想,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从中获益匪浅。”林芝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李宏如是表示。
“五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
截至2007年,西藏农业增加值达到55.33亿元,是1959年的43倍多。同时,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按可比价格计算,1959年至2007年,西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2008年全区发电量比1959年增长2059倍,用电人口达到220多万。
旧西藏没有一条铁路,目前,全区通车里程达到4.86万多公里,比1959年增长5.7倍,西藏已经形成公路运输为主,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后发优势,西藏站在新起点上
半个世纪过去了,西藏的发展有目共睹,下一步,西藏的发展又将如何呢?
一张建设大幕正在拉开——
墨脱公路开工建设,全国唯一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即将结束;
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邦达机场、昆沙机场、老虎嘴水电站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被国家正式批准立项,这是西藏历史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
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绿色拉萨”全面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如此表示。
近年来,西藏的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在西藏,旅游业被确定为全区的龙头主导产业。2007年,旅游总收入48.52亿元,是1980年的3704倍多。2008年,尽管受到拉萨“3·14”事件的严重影响,旅游人次仍然达到220多万。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10月,玉龙铜矿一期工程投产,标志着西藏长期沉睡的优势矿产资源已被“激活”。西藏特色产业朝着成为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目标前进。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已达25.3万人,非公经济在全区税收收入贡献力度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西藏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后发优势。”自治区副主席吴英杰自信满满。
“经过民主改革50年的风雨历程,西藏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张庆黎表示,下一步将努力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