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援藏医生李靖(左一)向旦增措姆赠送了书包等学习用品,旦增措姆高兴地对着镜头用汉语说“茄子”。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张晨)6月2日下午6点,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楼8层,中年汉子罗布在楼道里焦急地走来走去,他的女儿——7岁的旦增措姆就在楼道尽头那间术后监护室里,等待苏醒。
当天下午两点半,旦增措姆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心外科主任张辉带领的团队成功地进行了动脉导管结扎术,这个来自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德庆乡门堆村的小姑娘终于拥有了一颗正常的心脏。
当天,罗培、白玛央金等另外两名患有室间隔缺损的藏族孩子也成功实施了手术,预计到明天,同行的另外两名患有先心病的孩子将全部完成手术,以后他们就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了。
医院开辟绿色通道
3天前,一架来自拉萨的航班平稳降落在首都机场,旦增措姆和爸爸罗布随同援藏医生一起来到了北京。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始了一次完全出乎意料的“远行”,一次重拾健康的“远行”。
旦增措姆身高只有1米出头,“她现在的发育情况跟北京四五岁的孩子差不多。”陪同这批孩子到北京就医的援藏医生李靖说,“发育不良是旦增措姆患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之一。”
检查显示,旦增措姆的心脏已经变形,正常情况左心室和右心室大小的比例是2∶1,而旦增措姆的已经接近3∶1。如果再晚几年发现,她就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如果发展到艾森曼格综合征阶段,身体会出现紫绀、心衰,甚至存在着生命危险。
儿研所对这次西藏先心病患儿的救治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院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指导小组,同时组建了由心外科主任、心外麻醉主任、体外循环主任、护理骨干组成的医疗小组。
患儿入院后,医院尽快安排超声心动图等术前的相关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全力做好西藏先心病患儿的救治工作。“这些孩子是在周六抵达北京的,医院特地开辟了绿色通道,利用周末时间为他们进行了术前检查、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这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护士长姬维利介绍。
免费手术将改变孩子的命运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儿童先心病发病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
今年42岁的李靖是北京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医生,去年11月,他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中组部援藏博士团,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挂职任副院长。李靖介绍,在西藏,先心病排在新生儿疾病的第一位,当地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先心病会引起心脏衰竭,并直接导致孩子死亡。这种病,很多孩子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常常被家长忽略,即使发现及时,又被经济困难等因素耽搁。由于多数先心病“小时能根治,大时不好治,成年不能治”,尽早发现、及时治疗这些先心病患儿就成了这些援藏医生们最大的心愿。
今年4月,李靖带着一台号称“全国目前最先进的掌上超声检测设备”对县里儿童进行筛查,16名疑似先心病儿童中有7名被确诊,其中5名先心病儿童需要做手术,年龄最大的7岁,最小的只有17个月大。
由于这些孩子都来自普通农牧民家庭,每人3万元左右的医疗费让家长们一筹莫展。来自儿研所的援藏医生侯文英向县里领导作了汇报。“经过协商,来自北京西城区的援藏干部、堆龙德庆县委书记陈献森拍板,5个孩子在京治疗期间的全部费用从援藏经费里出。”
门堆村是一个纯牧业村,旦增措姆的家里除了十几头牦牛几乎一无所有,每年收入不过1万多元。罗布告诉记者,手术费和机票等费用加起来需要四五万元,如果没有这次免费资助,他们根本做不起这个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