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每年可繁育土著鱼800万尾
今年已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放流150万尾
我区拥有丰富的土著鱼类资源,《西藏鱼类及其资源》中记载,西藏共有71种(或亚种) 土著鱼类,主要可分为裂腹鱼类,高原鳅类和鮡类三大类群。其中,黑斑原鮡、尖裸鲤、双须叶须鱼、拉萨裸裂尻鱼、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异齿裂腹鱼等是当地重要的经济鱼类。
“这些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并且对环境敏感。近年来,受相关因素影响,西藏土著鱼类资源逐渐衰退。”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的曾本和告诉记者,“以雅鲁藏布江为例,1992至1994年共调查到鱼类43种,2001至2005年调查到鱼类35种,2006至2007年则只调查到25种,虽然历年调查区位和深度有所差异,仍可见鱼类资源衰退速度之快。”
反哺放流
加强对土著鱼类的保护意识
《西藏自治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2018年度工作方案》文件指示,进一步加强“三区”人才工作,落实“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整体要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科技创新驱动力度,提高农牧业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服务成效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日前,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在曲水县茶巴朗村举办了以“加强西藏渔业养护,促进农牧民增收——异齿裂腹鱼及拉萨裂腹鱼资源现状及养殖技术”为主题的培训活动。
培训现场,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刘海平博士、周建设博士、潘瑛子主任分别作了“保护西藏鱼类,从你我做起”、“异齿裂腹鱼及拉萨裂腹鱼人工繁育知识”和“鱼类寄生虫”主题专题讲座,围绕我区渔业资源现状,水产养殖现状及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进行了介绍,围绕西藏本土鱼类人工繁育方法及疾病防治方法进行了培训。培训活动结束后,组织村民在拉萨河下游俊巴村举行反哺放流专项活动,放流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各3万余尾。
“这是我区首次开展西藏土著鱼类养殖技术培训。”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活动对加强农牧民对西藏土著鱼类的保护意识,保护西藏土著鱼类,维护高原生态屏障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对培养农牧民水产养殖兴趣,增强水产养殖技能,提高农牧民增收技能,推动农牧民自主创业,带动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繁育
大大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西藏老百姓很早就养成了很深的鱼类保护观念,群众自发性的放流活动有很多。他们不仅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公益放流活动,还经常到市场上自费购买活鱼并放流。但是,从市场购买鱼放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市场上鱼较杂乱,有很多外来鱼种,放到自然水域导致生态遭到破坏。
与此同时,放眼整个市场,我区土著鱼类水产养殖场仅有几家,并且产量很小,但市场需求在逐年增加,价格也在逐年提高,从2014年到现在,土著鱼的价格已经由10元/斤涨到30元/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区从2004年起就开展了土著鱼人工繁育、推广、增殖放流工作。推广则采取了科研单位提供苗种和技术,渔场养殖的方式。“土著鱼人工繁育推广后,可以指导老百姓科学放流,哪些鱼可以放,哪些鱼不能放;培养农牧民水产养殖兴趣,提高农牧民增收技能,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博士刘海平说,“还可以降低老百姓购买野外捕捞的土著鱼的需求,从而科学保护生态,造福子孙后代。”
记者从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了解到,目前我区增殖放流的苗种主要来源于区畜牧总站水产良种保育场、林芝市异齿裂腹鱼良种场、藏木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区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和亚东县亚东鲑繁育基地,每年可繁育土著鱼800万尾左右。今年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已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若干处水流平缓段放流150万尾。“这些放流点利于鱼苗尽快适应自然环境,鱼苗随水流进入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保证增殖放流效果覆盖整个雅鲁藏布江水域。”刘海平说。
我区土著鱼
生产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其实,我区土著鱼人工繁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据曾本和介绍,期间遇到了基础研究不足、苗种来源不稳定、技术规范不健全等难题。
西藏土著鱼类繁育研究内容包括:增殖育种场设计、野生亲鱼种源收集、鱼类人工增殖技术研发和鱼苗培育四个方面。而这些内容均需要以强大的基础研究做支撑,包括繁育对象的生物学特征、自然栖息地特征、亲鱼人工驯养与培育技术、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苗种培育与疾病防治技术、放流鱼野化训练方法、鱼苗运输技术等内容。但目前西藏的鱼类繁育还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许多基础研究都还未开展,进而导致了苗种生产能力弱、养殖无标准、生产效果不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西藏鱼类繁育工作的发展进程。
尽管目前我区已至少有6家单位可以生产西藏土著鱼类,但受生产技术不稳定、生产设施较落后、过度依赖采捕野生亲鱼进行生产、养殖过程中易患疾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些单位的苗种生产能力很难再扩增,产量也极不稳定。加上近年来西藏地区增殖放流对土著鱼类鱼苗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的生产能力难以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