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360米的日喀则市亚东县帕里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场之一,当地农牧民草上掘金,积极发展牦牛、藏鸡等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
49岁的达瓦过去靠养牛和打零工为生,年入约万元。年初他用家里的6头牦牛作股本入股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头牦牛不分大小作价5000元,每头每年可获分红650元,2019年之后每头牛每三年分红增加200元,直至20年合同期满,还能如数领回入股的牦牛。
“今年5月份我来到公司打工,负责给大约60头牦牛喂饲料,公司免费提供吃住,每月还可以领到工资3000元,预计年收入将超过4万元。”达瓦说,除牦牛外,公司还接受草场入股,用来放牛、种植饲草等。达瓦的草场入股后,在原来每亩1.5元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还能获得每亩0.5元的公司补贴。
和达瓦一样,有150余名农牧民在帕里牦牛产业公司各个牧场打工增收。“公司通过农牧民牲畜作价投资形式带动边境全县648户农牧民增收,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67人,年收益超过5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巴桑旺堆说。
在春丕亚东鲑鱼繁育基地,不少村民忙碌着。“一条小小的稚鱼市场价达20元,商品鱼每斤市场价达200元左右,在这里打工的村民月收入不少于3000元。”基地负责人拉巴罗布介绍,2015年,亚东县利用财政边境转移支付资金成立了春丕亚东鲑鱼繁育基地和3个养殖基地,以农业合作社形式运营,带动近500户村民参与。
亚东鲑鱼被列为西藏二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人们食用的亚东鲑鱼是人工繁育和养殖的。“农户入股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所需资金不多,有的只需500元。繁育基地会把进入稳定生长期的鱼苗分发给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在合作社成立的最初两年内,饲料等物资由当地政府免费提供。”拉巴罗布说。
“我4个月前来到基地工作,现在每月收入4500元。”下亚东乡人普冲说,第一批繁育的鲑鱼即将上市,最近他们十分忙碌。
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吉隆口岸,数十辆悬挂着尼泊尔车牌的大货车在排队通关。从吉隆镇到吉隆口岸的热索桥,24公里的山路盘旋在深山峡谷之中,落差近千米。每日有百余辆货车满载着我国出口的服装、日用品、水果、家电等商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往尼泊尔。尼泊尔出口的香料、药材、首饰、手工艺品等也通过这里入境,运往我国各地。
吉隆口岸管委会副主任刘健表示,去年8月30日,吉隆口岸正式扩大对第三国人员开放,当地的边贸物流实现迅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吉隆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75332吨,同比增长32.8%;边民互市贸易总量906.17吨,同比增长2.41倍。
中尼边境贸易的不断深化给当地边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吉隆县具备边贸资格证的边民达千余人。吉隆镇玛嘎村的拉巴一家过去靠务农为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拉巴的儿子学会了驾驶汽车和开钩机,如今跑运输和在工地打工,年纯收入逾5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吉隆的日趋繁荣也吸引了众多尼泊尔人来此务工、经商。在吉隆镇生活了15年的尼泊尔商人泽登,开了家尼泊尔特产店,每月销售额达20万元左右。“像我一样在这里开店的尼泊尔人还有50多人,大家都对生活感到满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