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能养好奶牛。”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朗村新型职业农牧民多杰坚定地说。
过去的茶巴朗村,虽然也在养殖奶牛,但都属于分散养殖,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单头奶牛产奶量低,价值低,往往是增产不增收,针对这一情况,多杰利用自己在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组织村民到达孜区、城关区等奶牛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在奶牛养殖上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他所在的茶巴朗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四千元左右到近两年的一万多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有了技术,在家门口钱挣得一点都不比别人少,还能照顾好家中老人与孩子,日子越过越幸福。”多杰爽朗地笑着说。
在我区,农牧民普遍由于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低,导致就业层次低、稳定性差,季节性、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尤其是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农牧民群众来讲,背井离乡到外地务工创业,往往面临更多困难和阻碍,这就要求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更多条件,让农牧民在本地发展中就近就便、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自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农牧厅以正确处理“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分管厅长为副组长、科教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遴选了墨竹工卡等46个县(区)开展试点,全力打造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这既是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基本特征,也是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方向。自治区农牧厅围绕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按照“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培育要求,积极推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模式,各培育机构充分结合农牧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培训课程,严格按照2比1的比例设计实践操作和理论课程。
同时,立足我区农牧业产业发展实际和农牧民需求,自治区农牧厅严格开展师资库建设工作,在全区范围内筛选出一批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并且懂藏汉双语的专家学者,组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师资队伍。目前,已经入库的师资有282名,其中种植业132名、养殖业106名、现代农业20名。
对新型职业农牧民,不仅要培育得出,还要能留得住。为此,我区以提高农牧业经营效益为目标,通过政策推动和延伸服务,优化职业农牧民发展环境、提升新型职业农牧民发展能力、增强职业农牧民发展动力,让他们在农牧区留得住、有发展。
近年来,我区各试点县(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牧民生产发展需求探索建立扶持政策。主要采取了优先培训、优先进行物化补贴、优先安排补贴项目等方式进行扶持。个别县在进行资金扶持时,给予新型职业农牧民优先贷款并给予一定的信用额度的政策,生产技术过硬、综合考评优良的新型职业农牧民,由市地人社局聘任为公益性岗位,在本地区对农牧民群众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同时,培育机构还在后期服务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组建一支由当地专家和技术员跟踪服务队伍,长期为职业农牧民提供种养殖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等。
据自治区农牧厅科教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经开展培育试点县(区)46个,培育并认定新型职业农牧民1万余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培育试点县(区)覆盖面,到2020年实现74个县(区)全覆盖。为了让新型职业农牧民留得住,将积极探索产业扶持、科技扶持、农业政策、保险、金融扶持政策等方面与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挂钩,在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认定考核及动态管理、政策支撑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步建设和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基地,完善基地管理办法,并争取给予一定的配套政策。新型职业农牧民将在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促进农牧业快速发展和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