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西藏资讯 > 正文

邂逅神圣——张修竹水墨西藏作品的有关断想

www.xibuxinwen.com.cn(2013-12-02)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人的物质欲望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于是有哲学家提出:我们把世界上人的欲望无法抵达、不应该亵渎的价值,称为神圣。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为人类开启了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给予了我们对孤独一词的深刻理解,为世俗生活洞开了圣洁与庄严之门。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邂逅神圣,尤其是艺术家。由是,我对那些能够与神祇相遇的人都高看一眼,又尤其是艺术家。

  艺术家比一般人敏感,而辩证法告诉我们:敏感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修竹邂逅了神圣,张修竹是艺术家。因此,张修竹必须为这种邂逅,付出比常人更大、更为沉重的代价。

  当然,我在这里说的“代价”,是人在面对神圣时的谦卑和敬畏;是对个人内心生活的无比关注;是艺术家在面对困顿,在身陷艰涩,在为自己激情生命的迸发苦求一条通道时的左冲右突;是艺术家必须让自己的艺术品与营造的气场相通;是艺术家必须让自身处于永远寻找而又永远难以企及的迷茫境地。走进神圣。这涉及中国古典美学中“穷而后工”的命题,犹如精卫填海,仿佛夸父追日。

  二

  徐志摩在与徐悲鸿论艺术家时,将绘画技巧比作人的外表与装饰,而把在作品中流露的精神气象,比作人的品格与德性。

  西班牙画家戈雅说,理性一旦睡着了,梦幻中的想象就会产生妖魔鬼怪。但想象一旦与理性结合,就会成为艺术的源泉。

  张修竹的水墨西藏,远看气势撼人,近看惊心动魄。

  他用冷静孤寂的外表与装饰,掩映着熊熊燃烧的生命性情;用大胆的原生色彩,完成自己心灵运动的图案呈现。尽管他做人总是那样的内敛与谦和,但作品中却总有一种霸蛮,一种倔犟,一种桀骜不驯的精神气象。

  他继承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以草书入画,强化书写感和金石感。他的枯笔焦墨,是笔墨情趣由灵魂激荡后的交响,大黑大白,大起大落,大刀阔斧的劈削之下,却能波澜不惊;章法布局严谨且富于变化,尽得空灵之气与浑厚雄健之美。

  艺术,并不是说看懂了就是好的,艺术更多的是能给灵魂以抚慰,以震撼,能为人们营造出独立于尘世之外的精神家园。

  张修竹是一个思考型的艺术家,他在创作中将物象化为心象,再化为自己内心的主题,让想象从云端回归大地,从而充分展现出内心的真实。这种创作方法往往诉之于抽象或变形,正是这种抽象与变形,使得作品往往不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在这里恰恰应当指出的是,曲高和寡,正是精英艺术或经典艺术的本质特征。

  张修竹用自己独特的酒神精神,让水墨西藏成为人们解读神圣,走进庄严的文化桥梁,成为他自己安置灵魂的空间,个中滋味,耐人咀嚼。

  三

  中国古人以为天地之气,凝而为山,融而为川,山水与人的气息原本相通,存在着同形同构的交互感应,使得人们可以不下堂筵而坐穷泉壑。

  张修竹的水墨西藏,突出了寂静。

  为了寂静,他用富有情绪的点线支撑着画家的造型法则。运动过程中的中锋、侧锋、转折、顿挫、提按、缓急、拙巧、润涩等阴阳之法理,始终贯穿其间。画中的一笔一墨都在向人们述说心灵深处对神圣的感悟。所谓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所谓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

  为了寂静,他用细笔造实相(如寺庙、经幡),以粗墨构虚相(如天空、群山),在以几何形体的山脉与雪峰、寺庙的顶与窗等虚实图像的叠加与递进方式中,顺势建立起内在结构,使作品在平面化的空间中显现多组意向空间,每个空间均被简化、提炼,由此体现由虚写、实写所产生的艺术逻辑张力。

  于是,时间的长和空间的远在这里出现了。于是,古远与荒茫、厚重与沉稳、雄强与静穆、空灵与旷达等这些组成寂静的基本元素,都从纸上呼之欲出,向我们迎面扑来。

 四

  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因为心灵与笔墨是共生的,精神和技法是互动的。张修竹把传统的技法和形式感化于心灵中,再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再不是古人的套路,而是他自己心灵的符号,这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必然表现。这种独辟蹊径、一味霸悍是一种境界,是很多人想做而做不到,想达到而达不到,想接近而接近不了的境界。这源于他本人生命的韧性和张力。

  如果我们明白,我们要让自己成为什么而不是拥有什么;如果我们明白,每一次磨难都是人生的财富积累;如果我们明白,同理心比同情心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如果我们明白,艺术不是玩出来的,它的极致是生命的燃烧。如果,我们明白……

  未经失恋的人不真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真懂人生。

  张修竹真懂爱情,真懂人生,然而上苍偏偏喜欢揶揄:懂,未必让你得到,或者未必让你圆满。于是,孤独就成了必须的而且是最真实的幸福。当世声喧哗,市井喧嚣,与张修竹对面而坐,静默、无语。

  你能听得见他体内细密的涟漪荡漾。

 五

  以水墨为衣,以自己对神圣的体悟为魂,此类画作真的不多。

  1.张修竹《水墨西藏·天际》:与高峰相比,谁在天际?显然,信仰高于一切。

  2.张修竹《水墨西藏·天溪下的盛装》:没有哈达,那雪山就是;没有锅庄,那天路就是。这里,藏族汉子和姑娘一个也看不到,却全然在画面中显现:那是一个个虔诚朝圣的背影呵!

  3.张修竹《水墨西藏·峙》:谁能与苍天对峙?谁能与神山对峙?听那远去的钟声,看那寺院的庄严。

  4.张修竹《水墨西藏·菩提红》:远山在夕照中。高原上西去的太阳,在佛光的照耀下,显出一片菩提红。

  5.张修竹《水墨西藏·沉寂的阿木那尼》:不沉寂,这时,沉寂是一个动词,阿木那尼在讲苦、集、灭、道,涌动的是心中的潜流。

  6.张修竹《水墨西藏·那山那寺》:缺了那人。正因为缺,所以有了圆相之美,有了光明之美。三谛圆融,大美。

  7.张修竹《水墨西藏·磅礴》,何为磅礴?心量广大,犹如空虚。如海纳百川,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此磅礴为真磅礴。

  8.张修竹《水墨西藏·2000年,白居寺那一日》,在这里,你曾经拥有的审美经验会被圣洁击溃,你曾经觉得正当的价值观念会被纠偏。真明白了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真体悟了超其象外,得其怀中,梵我合一的本真与宁静,是那一日留给我们的永远。

  张修竹自己说:

  多年来,我曾苦苦地寻找一种凝固的永恒而无有所获。但当我初次踏上雪域高原时,似乎这种神圣即在眼前展现:那辉映着高原阳光巍峨的金顶;那层层叠叠涂抹着凝重黑色边框的窗;那面面坚实而粗砺的红墙白墙;那沉寂雄浑的大山;那浸润在残阳血色中的佛塔群和玛尼堆;那蓝得能望穿苍穹之顶的天空,岁月已在此凝固。

  欣赏的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就是渡,就是波罗蜜。

  六

  艺术家永远是为精神家园作观念图式更新的人,这种方式决定了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独有的人文位置。

  当下的中国美术界,摹仿抄袭成风,行画造假横行。有些创造的,也多一派“不第才子”或“前朝遗老”形象。更多的所谓艺术家,除了钱,还是钱,他们完全不屑或根本无力在思想深度上进行挖掘,不是依附在前人的审美高度上作表面停留,就是从技法上大做文章,实施陈仓暗渡,其结果恰恰暴露了素养的欠缺和文化的浅薄。

  张修竹从室内风俗系列中对户内女体形态的世俗窥探,到田园风情系列中的对乡村牧歌、风土人情的无限依恋,从彩墨西藏系列的奇异光辉到水墨西藏系列的静穆纯粹,几乎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作者本人一步步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审美演进历程。

  技巧隐匿,但目标凸现。技巧是化在水中的盐,是驭术本身,但最终表现的,不是盐水,不是马,是艺术家本人的悲哀、悔恨,是回忆、愤懑等情绪,是感悟、冥想,是对精神的抚慰,是生命状态本身。

 七

  藏族民歌唱道:东方雪山顶上,彩云纷纷扬扬,那是大神小神,正在天上行走。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有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

  的确,西藏到处是神庙、神坛、神塔、神山、神石、神湖、神树,每条路口都有神佛安居的玛尼堆,每家房顶都飘扬着祈神的五色经幡,纵使那些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高山隘口,也被人用石头垒起神的宝座。

  于是,雪域高原,完全是神的乐土、圣的故园。

  当然不是一种神独统天下,三大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占领着绝大多数藏民的思想疆域。它们是:佛教诸神、苯教诸神和民间诸神。

  于是,这里的一切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都与神祇息息相关。藏人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要与各种神祇打交道。他(她)的头上住着头神,右肩住着男神,左肩住着女神。当神依附在人身上时,生命之灯便闪闪发光,当神离开这个躯体,生命之灯就会熄灭,人就会去到另一个世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神;这里的雨雪风霜,都是神;这里的湖光山色,还是神。

  于是,绝大多数藏人因缘际会,在这里与爱因斯坦邂逅。

  他们一同听任神祇宣布真理,在选择了信任之后,幽暗的人生即被神明点亮。

  八

  艺术家奉献给社会的精品,一定如上苍创造的万里山河,有它的高度和深度,有它的色调和气场,有它的明暗和风姿。

  正因为西藏的泛神与内地汉文化圈的祛神,很长时间内,那片神山圣水成为传奇,成为差异,成为边缘的文化他者。

  要揭示这种隐秘,要传递这种美丽,要显现这种肃穆,我们需要有各类文化符号的介入。就中国画而言,就是要用新的水墨艺术形式去彰显不同于汉文人写意笔墨所呈现的另一个领域的美学境界。

  张修竹上路了。

  九

  笔触拙朴有力,色调冷峻森然。

  大块面突出佛寺的红墙白墙,突出巍峨壮丽的雪峰,用东方美学观念对这个东方佛国进行大胆解构。黑、白、灰运用得当,肌理效果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块颜色,一个笔触,一块擦痕,都能给人以情绪上的波动,比较完整地传递出神秘与庄严、圣洁与崇高的感受。

  十

  不能不谈张修竹水墨西藏的取势。

  中国山水画讲究取势。所谓势,就是一种笔墨的相生之道,是作者情感升华、创作冲动到忘我状态的外显,是掇景于烟霞之表,得兴于溪山之巅。

  张修竹懂得,势不能建在四平八稳之上,而破平之法,必在险绝。

  他的水墨西藏,基本符号只有两种:雪山和寺庙。有的构图用山烘寺,有的构图又用寺托山。画上端的势欲向左倾,画下端必先右斜;底端的势铺蓄得越厚,上面的势则气场越足。大处有了着落,小处亦不马虎,每一笔貌似随意,实则用心,每一笔都力图有交待,都在增益其势。

  于是张修竹的水墨西藏几乎都笔势峥嵘,神完气足;几乎都散锋大笔,裹风而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这个鲁智深般的壮汉,在创作时那幅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解衣盘礴的样子。

  取势,明道,优术,决定一个艺术家的态度,也决定一个艺术家的高度。

  十一

  张修竹的艺术创作,始终内蕴着先锋实验般的诉求与冲动。与他有的艺术方式的粗犷张扬不同,《水墨西藏》以极富摩擦力的笔触和高度几何化的空间形式,摒弃所有浮华和衬托,让基本结构以独立的姿态存在,营造出一个内敛、凝重的精神气场:前卫却又守成,彰显然而内视,依法却不循法,立异但不另类。

  我知道,几十年来张修竹一直在苦苦寻找,寻找某种精神空间的视觉性呈现。他总是试图通过某种虚构的空间,某种不完全真实的场景,某种非典型化的语言形式,去接近更为完美的人格体现。

  能邂逅神圣的人往往比较纯粹,而纯粹的艺术家又往往是独行侠。

  “谁独行?”

  “太阳,太阳独行。”

  自《吠陀经》的两句对答中,张修竹可以在那片高原,独立出一片苍茫。

[上一页] [1] [2]

 [1] [2] [下一页]

编辑:西部新闻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