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记者叶子)美术课,是很多孩子培养绘画爱好的温床。西藏的民族民间特色美育资源丰富,为很多画家、摄影家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创作灵感。
如何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优秀的资源,培养多样化的艺术理解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相关文件,推动西藏民间民族特色资源走进课堂,开发特色艺术课程。
鼓励学校开发地方特色艺术课程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地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我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及思想感情和独特的人文情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美术资源。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
在学校美育中,如何做到有计划、系统地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意蕴、服务美术课程呢?
与传统节日结合
美术是人类交流的最早形式之一,节日文化是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西藏传统节日体现了极富特色的历史与文化,把传统节日与地方文化的美术课程整合起来,让内容贴近校园环境,走进学生生活,学生的亲切感定会倍增。同时,充分体现了现代美术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
与网络资源结合
在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赏析的过程中,有时不一定有机会到现场感受。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走近”资源,了解资源,感悟资源带来的独特享受。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观察藏戏人物中的脸谱、服装、道具等,让学生加深对戏剧中美学意蕴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与艺术实践结合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往往是依托艺术实践活动呈现出来的,活动是传承的载体,活动也激活资源,实现资源活动化、课程化,不断提升着学校美育的品位。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艺术实践,拓宽美术课堂,让博物馆、民间作坊等成为美育大课堂,让学生在参观、赏析、实践的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造型美、装饰美、技艺美、传统美,感受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形象美。
学生可以在收集整理地方优秀美术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文化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考察与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是拓宽中小学地方美术课程视野、构建学校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审美内涵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形象美,是民族文化典雅之美,是民间文化传统之美,是乡土文化朴素之美,重视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