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发布,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名列其中,成为云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首家创建成功的单位。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探索出一条集强制戒毒、身心康复和融入社会于一体的戒毒模式。
探索出“391”戒毒管理模式
走进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浅色的楼房矗立在绿树林中,虽然是冬天,但这里依然绿树掩映。优美的环境中,一切工作都在安静而有序地开展。
2005年10月,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目前,这里是云南省戒毒系统单体收治规模最大的戒毒场所。
如何让强戒人员走入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在对强戒人员的管教与心理矫治中,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一直在寻找一个契合点。
根据实践探索,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探索出“391”戒毒管理模式,对戒毒人员的生活、学习和康复等实行精细化管理,采取科学化收治、医疗化脱毒、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监控、系统化评估,实施生理脱毒、康复训练和回归适应三期戒治。据了解,“391”即三期九项一延伸。三期:生理脱毒期、康复治疗期、回归巩固期;九项:生理脱毒期开展医疗关怀、生活关怀、身心关怀,康复治疗期强化身心健康、强化认知矫正、强化技能培训,回归巩固期巩固排毒能力、巩固适应社会能力、巩固修复家庭关系能力;一延伸:延伸信息共享平台、持续帮扶平台、回访调查平台。
另外,在特殊病防治管控上依法采取专管措施,成立专管大队,在解除强戒人员中开展后续照管,配备了无人机、成立了警犬中队,常态化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向深度人文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细致入微开展心理矫治
“无论怎样都要好好过下去。”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强戒人员张某说,是五大队警察唐振然的这句话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2017年4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张某吸食了麻黄素,到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后,警察告诉他还感染了HIV病毒。“那一瞬间脑子就乱了,觉得做什么都没意义,开始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沟通。”张某说。随后张某被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五大队收治,这里也是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专管大队。
张某说,第一次找他谈话并给他带来希望的就是唐振然。
“警察在管教工作中要多留心强戒人员的心理问题和需求,并帮助解决。”唐振然说,对戒毒人员管理教育要靠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心理矫治对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非常重要。
强戒人员与警察之间没有防御墙,才能提高戒治质量。在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察们每天都有一项必做工作就是和强戒人员谈心。“及时了解强戒人员的心理变化,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及时帮助他们。”唐振然说。
用心关注强戒人员,规范执法、文明执法。2017年,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被授予全省戒毒系统规范化管理“标兵单位”,被命名为“雷锋号”志愿者服务站,先后荣获云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省级“青年文明号”、全国监狱戒毒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50余项荣誉。
“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获得一个称号,更是队伍建设的抓手。”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委赵庆云说,戒毒所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建成云南领先、全国一流的引领型、创新型、开放型现代化戒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