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是一场学习了解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的昆曲。
说到昆曲,陕西人熟悉的是秦腔,为什么介绍昆曲呢?这和一位特邀嘉宾有关,只见他身穿戏服,手拿道具,伴随着古风音乐舞动着身躯。在他表演期间很难发现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直到停下来后,才注意到这位表演者是一位脑瘫患者,走路时有些不自然。他叫郭家源,是长安区皇甫村人,他热爱昆曲,自费到苏州学系,渴望有一天能登上更大的舞台。果然在众多粉丝的支持下。他登上了2023年社区春晚的舞台。
随着他的介绍,小朋友们明白了昆曲的起源。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的十四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
昆曲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还有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之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具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的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还有昆曲的服装等等。
昆曲的代表作《长生殿》介绍:“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在郭家源的讲解下,志愿者与小朋友们一起了解非遗需要传承,昆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戏文精美,韵律十足,念白唱腔讲究,平、上、去、入的《分四声法》没有反复练习,还真掌握不了。
同时也了解到身残心不残,自立志弥坚;生活处处难,毅然却无怨的郭家源!虽然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但残疾人和我们一样有对未来太多的向往。他们身残志坚,他们的成功要比我们常人艰难的多,可这些精神不输正常人的的残疾人,却在满是荆棘的人生之路上奋勇向前。郭家源就亲手谱写了属于他独一无二的励志故事,对小朋友和志愿者都是满满的鼓励。他还是一个孝老爱亲的好小伙,为病中的奶奶喂饭,尽管因为手不好控制,但是奶奶还是被他的孙子的执着所打动,就连全国学雷锋优秀志愿者、陕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的会长、陕西省红凤工程志愿者协会名誉会长,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的副院长班理都被郭家源的事迹所感动,为他安排了专场的昆曲讲座,让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学习他自强不息的事迹,获得厚德陕西、向上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