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追求升学率、教育功利化的现象非但没什么改变,在不少地方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反映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阵地。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现实压力,令家长们在孕育生命时就为孩子做教育计划、人生规划,使家庭教育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在教育人口非常庞大、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比较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很难满足家长的迫切需求,家长们无不为此纠结和焦虑。上个好点的幼儿园都这么难,更别提“小升初”、考高中、上大学啦。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家长们一边带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一边托人情、拉关系、找路子。“变态”的家庭教育成了常态,失去理性的“变态娘”已不足为奇。
客观地说,因子女教育而疯狂的“变态娘”们很无助、很无奈;但同时也应看到,她们在家庭教育中也很无知、很无理。虽然我们有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虽然有“择邻而处”的孟母和为子刺字的岳母垂范,但就当今的家庭教育而言,仍然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心理。一个“哈佛女孩”冒出来,千百个家长立志把孩子送进哈佛;一个郎朗成名后,千万个家长想让孩子学钢琴;一个培训班提高了孩子的考试分数,无数家长快速跟风……高知、高管、高学历、高素质的家长未必懂得家庭教育规律,更不要说那些拔苗助长的家长们如何压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那些无知无理、简单粗暴的父母们怎样把孩子的心灵扭曲。
不论是美国的“虎妈”还是中国的“变态娘”,其实都是非理性家庭教育的代名词。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表面上看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其实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从长远看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多有不利。只有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才能营造宽松快乐的成长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石。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增加和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缓解家长们无助、无奈的“心病”也许不像蜀道之难,并非遥不可期;然而,谁担负起教育家长的重任?谁开办家家可上、人人可学的家长大学校?谁教育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懂得家庭教育规律?谁帮助“变态娘”们走出“无知、无理”的家庭教育误区?
90多年前,鲁迅先生提出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时代之问,如今,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同样亟须破解这些困扰教育变革的社会课题。 (责任编辑: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