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实现教育效果显著化。作为“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思政教师自觉地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和基地”,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自2001年8月成立时起,在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党委的领导下,以“引导青年、赢得青年”为目标,先后举办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新生党团员、党支部书记、思政教师等各类培训班60余期。从第1期60名,到现今每期1300余名,十年来,四万余名学员在这熔炉里接受了教育熏陶,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注重积累,力促课程设置科学化。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致力于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水准:一是教学内容上,围绕“爱国主义、党史党章、成长成才”三大模块,针对不同对象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二是教学师资上,围绕教学内容,汇聚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受到学生欢迎的师资力量;三是教学方式上,力求多样化,包括理论讲座、小组讨论、砺行计划、励志讲坛、主题实践、理论考试、结业红歌会等。
坚持创新,实行选拔渠道多元化。为充分保护同学们的入党热情,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在学员选拔上,积极探索,突破传统从院系到班级团组织单一的推优路径,逐步开放多个节口,注重从学生楼栋、社团、民族生、支教团、海外交换生等多个工作党团支部中推选优秀苗子,确保选好苗、选准苗。同时,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设立了学员成长卡,动态记录和考察学员的综合表现,并通过反馈机制,为推荐单位、党建老师和入党联系人全面了解学员提供了有益参考。
加强改革,推动教学模式交*化。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加强自身改革:一是编排方式上,通过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交*编班分组,推动跨专业、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教育载体上,在夯实“第一课堂”理论教学阵地的同时,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建设,依托易班平台,实现课上与课下的有效对接,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领域,真正把培训班办成了学员“学习的园地、展示的舞台、交流的载体、成长的熔炉”。
增强认知,打造文化标识显现化。为提升学员的身份认同感和团队归属感,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在每期培训班开班过程中,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演绎班级文化,力求打造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标识,比如:命名班级名称(思源班、致远班、爱国班、荣校班)、确立班级主题词(感恩、责任、激情、梦想)、设计班级徽章、配备班旗,统一班服等等。(责任编辑: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