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讲堂特邀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主讲,知名文艺评论者仵埂教授担任主持人,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博士、副校长兼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越莲教授、常务副院长梁蕊副教授出席,中文系教师及两百余名学生参与。
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博士
首先,理事长姜波博士致辞,高度赞赏肖云儒先生在古稀之后又访三十二国行八万里丝路的青年心境,激励培华学子以肖老师为榜样,摒弃躺平心态,笃学深思,躬身实践,擦亮精神的底色。随后,此次主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
知名文艺评论者仵埂教授
肖云儒先生首先从认识论角度指出,中华文化重视整体性和统筹性思维,倾向于执一地、纯一地把握世界,即一种和谐生态下的多元归一。以生态思维为例,西方侧重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而中华文化讲求自然、社会、心灵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任何一方的失衡均会导致生态问题。中华文化的“归一”特性也同样体现在认知思维、文化思维、国家管理思维等方面,如书同文、独尊儒术、统一教育。在“一”的整体思维下,方能迸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器识与宏愿。
肖云儒先生讲中华文化深层结构
肖老师继而指出,中华文化还贯穿一个“二”字,即在二元互补中实现发展进步。“二”的核心是“兼(信)”思维,即两只手、两种思考、两种实践,在双重防范下应对社会生活的动态变化。肖云儒先生从经度流向的尼罗河谈到纬度跨越的中国两河(长江黄河),解析表层地理结构对中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从莱布尼茨的二进位与周易的渊源谈到明代王徴的《远西奇器图说》,更正了对中华文化重文史而轻科学的误解;从“秦”字的拆解与China的音似,阐释中国历史上两驱并存的文明——马背上的动态生存和牛背后的静态生存,深入显出地论证了中华文化品格中的二元结构。可以说,合二为一的思想,贯穿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因此,看待中华文化也应采用“两圈”视角。肖老师将中华文化喻为鸡蛋型文化结构,核心是“蛋黄”,即中华文化核心的生存圈,而“蛋清”是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圈。中华文化的本土生存圈和海外传播圈共生共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肖云儒先生解读“秦”字
但二元互补之后,若不进入“三”,中华文化亦无法实现演进。肖云儒先生从创造论的角度,阐释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除“一”与“二”的循环往复外,还有“三(叁)”的境界推进。纵观中国历史,炎黄战蚩尤、夏商至西周、秦汉至盛唐、儒释道三教合一等均体现出一种继承发展、推陈出新、浑然一体的“三”之境界。“三”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即在稳态中构建一种易态坐标,犹如身处稳定三角结构的中间区域,无论如何变动,都可以纵览三个端点。这便形成了三只眼观世、三只眼思世、三只眼治世的“三”之思维。既要用肉眼观察现象总结经验,亦要用心眼将复杂现象进行简化归纳,阐释世界,言说世界,而归纳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总之,“一”与“二”的循环往复加之“三”中易与稳的辩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
培华师生向肖云儒先生提问
培华师生与肖云儒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