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承載着一座城市文化的繁榮和品質的提升。
一座城市,文脈的傳承和延續體現着城市的氣質與風采。
朔州老城的保護性改造将曆史的積澱、文化的浸潤、精神的凝聚融會貫通,血脈相融。一座傳承千年文脈、再現古城風貌、融合現代元素的生活之城、動力之城、魅力之城即将呈現在塞北大地。
“老城保護改造,要保留曆史的滄桑感,要突出人文傳承、生态和諧、開放發展的特色,修複後的古城要有生機、活力、靈氣、繁榮。”5月2日,市委王安龐書記在朔城區調研時,看到正在保護改造的朔州老城時說。
2009年,老城改造工程被國家住建部評爲“全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工程”,是山西省唯一獲此大獎的工程,被譽爲舊城改造與新型宜居城市和諧共建的典範。至目前,氣勢恢宏的崇福廣場、尉遲敬德廟、馬邑博物館、大戲台、牌樓已經投入使用,部分商住工程已經完工,文昌閣、文廟正在修複,崇福寺文物庫房、接待中心正在建設。
那麽,朔州老城的保護性改造是如何彰顯了它幽深浩蕩的文化生命力,又是如何儀态萬方、蘊藉豐厚地塑造着城市古宛而現代的蒼翠傳奇?
關鍵時刻
關鍵決策的出台
朔州老城位于市區南部,占地一平方公裏。始建于秦漢,擴建于北齊,重修于元明,是山西省現存較早、殘垣保存較完整的古城之一。四周城牆長3734米、寬25米,城内四條街雖“井”字交錯相通,原有住戶8000餘戶2.5萬多居民。老城内有國家重點文件保護單位、遼金三大佛寺之一崇福寺,有古城牆、古城門、文廟、文昌閣、縣衙等一大批文保單位,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
朔州老城在建市前,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9年建市後,中心區北移,老城漸去往日風光。平房低矮破舊,街衢狹窄,污水橫流,沿街商鋪雜亂,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活配套也匮乏,嚴重制約着城市的發展和繁榮。面對現狀,順應民心,老城保護改造工程提上了市、區兩級黨委政府議事日程。一個重大決策形成了;重現千年老城風貌,傳承曆史文化,創造群衆宜居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價值,實現新區老城同步發展。那麽,這就意味着,一座千年老城将會重現,一條曆史文脈将會綿延,城市形象将徹底改觀,發展空間将進一步拓寬。
2008年11月,老城保護改造工程全面啓動。規劃用地面積86公頃,政府公建面積6.3萬平方米,改造開發總建築面積59萬平方米。
規劃先行
最佳方案的尋覓
改造伊始,由國内知名單位規劃設計,确立了“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配套建設”的文針,堅持保護老城肌理、傳承曆史文脈、體現時代特色的理念,遵循“留古、複古、承古、用古”的原則。保留原來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阡陌巷”布局及路網結構;對拆遷改造的民居和商鋪,最大限度體現了遼金明清建築符合民居,修舊如舊,恢複曆史原貌;建築限高12米,不能超過古城牆高度,建成後的總民居戶數約爲1800戶,商業戶數1000戶,水暖電基礎設施全部配套,容積率0.68,降低建築密度,增加綠化面積,建築密度由原來的55%下降到32%,綠化面積由過去的不足2%達到35%以上。
老城保護改造總體布局以“四軸三環雙中心”展開,分六大區域。“四軸”包括東西大街、南北大街兩條商業軸及“十”字交彙的兩條景觀綠化軸;“三環”即環城牆公園綠化帶、城内環城馬道,文昌閣爲中心的環形商業步行街中街;“雙中心”包括以文昌閣和北邊周喧形成的中心商業區,以崇福寺爲中心的傳統文化商業區。“六大區域”即商貿活動區、民俗文化區、曆史展示區、綠化休閑區、傳統和現代特色居住區。
資金難題
市場運作的引入
老城保護改造的方案有了規劃有了,那麽資金從哪裏來?如此龐大的工程概算投資38億元,如何解決?政府用于拆遷安置、基礎設施建設和包括崇福廣場、文昌閣、文廟、城門城牆和修複等曆史風貌的保護共18億元。在遵循政府規劃的前提下,引入市場機制運作,來解決資金難題。
由于城内建築高度不能高于城牆,許多房地産開發商覺得利潤空間大不,不願意投資。區委區政府經過廣泛宣傳推介,成功引入實力強大的中煤集團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參與到老城改造項目中來。規劃設計民居建築以明清四合院、仿古庭院及低密度商業建築開發爲主,面向不同客戶群,充分吸收北京、西安、晉中大院的建築元素,兼具塞北風情、朔州民居特色,厚重溫和,典雅大氣。設計1——4進四合院、L型合院、聯排庭院、疊拼庭院及不同戶型中式多層住宅。同時配建别墅、商鋪、教育、醫療、娛樂、休閑等服務設施。東西南北四大街在合理布局傳統特色商業的同時置入文化元素,進行文化業态分布,打造文化旅遊産品服務街區、手工藝加工等老字号店鋪經營區、地方特色餐飲區等,設民俗博物館、書社、紙墨筆硯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項目。
陽光拆遷
和諧協調的藝術
老城保護改造涉及到拆遷,窮家難舍,故土難離,老住戶舍不得離開住了大半輩子的地方。其實,老房換新房,平房換樓房,群衆也知道這是一件大好事。可是,讓他們從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下子搬走,情感上一時還接受不了。
那麽最大限度的保證被征收戶的利益成爲能否順利拆遷的關鍵。朔城區委、區政府本着依法拆遷、陽光拆遷、和諧拆遷的原則,在推進工作的過程中,始終做到五個到位,即組織領導到位、宣傳發動到位、政策程序到位、補償安置到位、督查監管到位。确保了拆遷改造平穩有序,順利推進。
遇到個别不理解或是一些不合理要求的居民,拆遷指揮部工作人員反複上門入戶,面對面講形勢、講政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大限度地赢得群衆的理解和支持,使拆遷戶底清數明。公開、公平、公正的陽光拆遷辦法,增強了工作的透明度,得到了拆遷戶的理解。足額發放補償費和搬遷費,及時安置,得到了群衆的支持。
拆遷戶從心裏擁護區委的決策實際行動配合着老城改造。至2012年底,7500多戶、2.3萬多人有序得到安置。
現場辦公
執政理念的體現
2013年5月4日,星期六,區委書記郭連厚早早地來到老城改造現場,協調解決一些問題,督促進展。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記不清多少次現場辦公了,常常是兩腳泥一身土,風裏走雨裏過。老城内哪兒有幾株樹哪兒有幾片瓦他都清清楚楚,近五年來,在老城的保護改造上,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老城保護改造工程是順應民意、改善民生的全省重點工程這一,市委市政府同樣十分重視,群衆也倍加關注。住戶的安置,文保單位的修複,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個系統而又複雜的工程,難度大,要求高。專家的論證,資金的來源,幹部的工作力度,哪一樣跟不上都不行,想要把一座古城搞好,無異于鳳凰涅。就拿已經投入使用的大戲台、馬邑博物館和尉遲敬德廟全部采用了古代建築的工藝手法,磚木結構,木料爲從大連造船廠選購的特行材料,并全部進行了防腐處理,達到建築的美觀性和堅固性的統一。項目經理說:“我們從事古建已經幾十年了,像朔城區這樣高的标準和要求,還真是第一次。”
說起老城,郭連厚不無感慨: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中,老城文脈的保護傳承十分重要,要珍惜,文化項目需要精雕細琢,認真挖掘,文化建設的規律是以内容爲主,要有充實的文化要素和豐富的文化業态,更虛不得。
千年古城
盛世歸來的意義
一座千年古城的修複,對于一座城市的發展其意義重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所有建設内容,隻有成爲精品才有可能成爲文化,隻有成爲文化才有可能穿透時光,流傳後世。盛世歸來的老城,文化生命力蒼茫浩蕩,文化旅遊正在蓬勃發展。文脈傳承流動在朔城的生活裏,融貫在朔城的韻律中,浸濡在朔城的生活裏,無志無息地塑造着朔城區的性格,展示着朔城區特有的人文氣質與精神風貌。
老城的修複改善了群衆的居住條件和環境。馨園、厚德園、家和苑、怡家苑等160萬平文米以上的保障性住房解決了3萬多戶家庭的住房困難,7.5萬平方米的廉租房,解決了1600多戶特困家庭住房問題。市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9.6平方米,居全國領先水平。西關片區、迎賓路、開發南路、紙闆廠等50多個棚戶區的拆遷改造以及公園綠地的建設有效地改善了群衆的居住條件和環境。
老城的保護改造不僅改善了原住戶居住條件,而且大大加速了城市新區的發展。新區打通了30多條城市道路,新增裏程64公裏,使全區城市道路總裏程達到89.3公裏。規劃控制性面積達到158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由2007年的23平方公裏擴大到70平方公裏,進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提高了城市承載能力,城市輻射功能迅速增加。城市人口37.5萬人,城市化水平42.3%,城市化率68%,城市文化系基本形成。
朔州老城,涅槃的鳳凰正在翺翔!(環球新聞報記者 李忠,通訊員 邊雲芳,朔州市委新聞中心 李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