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记者 吕虹萱)清晨,荷城贵港在汽笛声中醒来。站在高处远眺,雾气笼罩的郁江之上,千吨大船已在缓缓移动。
近年借助广西大力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之际,这座年轻的地级市力推“前港后厂”、“前港后仓”以及“前港后市”等模式,不仅使得港口年吞吐量连年翻番,更摆脱过去“中转港”,只赚搬运费的尴尬身份。
然而,在大好形势之下,贵港下一步“以港兴市”战略也面临着重大掣肘:本该在今年开工建设的贵港二线船闸工程至今由于征地拆迁无法推进,基本陷入停滞。而这也是广西发起的西江基础设施大会战中,百余个项目可能面临的共同难题。
因港而兴
2013年,贵港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900.56万吨,占广西内河货物吞吐总量1.066亿吨的45.96%,港口吞吐能力、年新增吞吐能力均居广西内河港口首位,货运船舶运力占广西内河总运力的65.3%。
这首先得益于广西自2008年10月“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战略部署。2009年12月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建成,2013年底,南宁至贵港二级航道也试通航,自此,2000吨级船舶可以自南宁经由贵港直航粤港澳。
贵港市航运企业协会副会长、贵港航运业的“大佬”李超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受惠航道改造, 这几年贵港的航运企业发展迅猛。至2013年年底,贵港市共有水运企业113家、货运船舶2892艘,运力353.23万载重吨;单船平均载重吨达1221吨,提前两年达到全区内河船舶平均载重吨1000吨标准。
“我们测算,与陆运相比,每吨原料的水运成本可节省3-5元。”贵港海大饲料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余远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他说,公司选择落户贵港,首先看中的就是贵港的这条“黄金水道。”“我们的原料80%都是通过这条水道由深圳运来。”
海大饲料选择落户的工业园叫贵港台湾产业园,是贵港近年在沿江布局的重点产业园之一。除了海大,该产业园还引进了台泥(贵港)水泥有限公司、华润水泥(贵港)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水泥建材企业。
这些企业的布局投产,使得贵港迅速从货物“中转港”变成“货源港”。据了解,上述两家水泥厂的年产能都在千万吨级以上,且绝大多数通过水路销往珠三角。“没有这两家水泥厂,贵港一半的船东就要上吊咯。”李超雄笑着说。
这正是贵港近年着力打造的“前港后厂”模式。据了解,近年除了上述台湾产业园,贵港市还在沿江建设江南工业园、西江产业园、桂平长安工业园、平南临江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88.7平方公里,引导建材、冶金、电力、船舶修造、羽绒、糖纸、生物化工、食品等优势产业向园区聚集发展。
土地的掣肘
但眼下面临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货物连年增长,原有的贵港航运枢纽一线船闸的通行能力远远不足,二线船闸早在几年前已经规划建设,但至今因为征地拆迁而停滞。
1999年正式运作的贵港航运枢纽位于广西郁江中段贵港市上游6 km处,其船闸仅能让1000吨级以下船舶通行,其年单向通过能力仅为1200万吨。
运行初期,该船闸能够满足通行需要,但近年来贵港航运枢纽过闸货运量快速增长。“南宁往来珠三角的船都要经过这个枢纽,而贵港台泥、华润的水泥也都要经过这个枢纽才能去往广东。”贵港二线船闸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陈勇说,原来的船闸已经不能满足通行需要了。
数据显示,该船闸的过闸货运量由2001年的172.6万吨已增至2013年的2169万吨,年均增长26%左右。其中,2012年的下行运量就达到1319吨,已然超过了设计通行能力。
不仅如此,随着航道改造推进,最大4500吨级大船已经能够开行。“但船闸不扩容的话,这样的大船还是不能通行。”李超雄说。
据了解,贵港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工程项目总投资15.03亿元,新建1座3000吨级船闸,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3100万吨。
今年7月,投资超过6300亿的西江基础设施大会战就是在贵港二线船闸的开工仪式上正式打响。然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项工程实际上很难说已经真正破土动工。
“我们2011年指挥部就来了,但到现在一间房子还没拆。”陈勇无奈地说,“到现在我们都不能说出准确的拆迁面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根本不配合做房屋丈量。”
据陈勇介绍,拆迁难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一线船闸修筑之时,村民的地已经被征收过一次,所剩不多了;二是在此之后,又有两次当地政府主导的征地拆迁在此进行,但操作不太规范,承诺的事情也没有兑现。
这一难题将如何化解,对当地的执政者及船闸的投资建设方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