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贵州资讯 > 正文

矢志不渝守牢“两条底线” 凝心聚力书写“贵州精彩”

www.xibuxinwen.com.cn(2015-01-16)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赵学林 王晓燕)“十二五”的列车在多彩贵州大地一路疾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以新一轮既“赶”又“转”的姿态引发外界瞩目。

    精彩这一年,贵州更“好”了: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贵广高铁正式开通,每个市州都有机场,贵阳、遵义、安顺三市电话并网升位……

    精彩这一年,贵州更“活”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推行,进一步为市场主体松绑,让市场发力,各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平竞争环境加速形成;随着贵州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我们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实现了“漫劳车马笑人忙”的转身。

    精彩这一年,贵州更“绿”了:贵州省深入实施《贵州省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珠防、长防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力争用三年多的时间全面完成现有1042万亩宜林荒山的绿化,用三年多的时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在遵义会议光芒照耀下,贵州,正以加速发展的步伐、加快转型的决心、推动跨越的意志,在17.6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间书写着长征精神的时代篇章。

    构筑“精神高地” 冲出“经济洼地”

    与贫困抗争,冲出“经济洼地”,是一代又一代贵州人艰巨的使命。

    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向全面小康,是当代贵州人美好而坚定的梦想。

    这是彰显信心、彰显智慧的谋划——以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为抓手,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这是鼓舞人心、势头强劲的追赶——在“十二五”期间,贵州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明显高于以往时期、高于西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

    这是紧盯全国、着眼未来的目标——到“十二五”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社会广泛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奔跑,迎着希望;起跳,追逐梦想。中国西南版图上,一个开放奋进的新贵州跃动而出。

    武陵山经济协作、黔川渝区域联动、泛珠三角合作……贵州融入全国大格局越来越快;

    《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贵阳示范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东南亚区域合作……贵州参与国际互动越来越多。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中国科协年会……贵州以宏大的气魄捕捉机遇;

    引资金、引技术、引管理、引人才……贵州用宽广的胸怀赢得主动。

    开放创新的洪流,冲刷着观念,孕育出蜕变,迸发出活力。

    在贵州,做成同样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比其他地区多得多的努力。

    面对历史赋予贵州的机遇和责任,全省上下早已形成共识:“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蓝图,没有一批吃苦奉献、创先争优的人,没有一股迎难而上、只争朝夕的精气神,肯定不行。”

    2011年以来,“四帮四促”、“处长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同步小康驻村,实现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一类贫困村、街道社区全覆盖。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数着星星回家,看着月亮上班”,成了贵州各级干部“痛并快乐”的工作常态。

    一场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为核心目标,以整治“庸懒慢浮贪”为核心内容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全面铺开深入推进,以作风建设保障发展,以环境建设促进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

    春风化雨,在遵义会议光芒照耀下,贵州干部群众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牢固树立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的志气与信心,在大旱中挺立起“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在九曲回肠的陡峭山路上写下的“背篼干部”精神,与“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一起,构筑起贵州“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的“精神高地”。

    地处黔西北高原云贵交界处的海雀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是全省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30年来,文朝荣老支书带领党员干部接力奋斗、各族群众奋力拼搏,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淬炼出了不向贫困弯腰的奋斗精神。从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到2013年,海雀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增加到5460元,贫困人口从730人降到250人,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70.4%……海雀成为贵州扶贫攻坚变迁的一个缩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本。

    老支书走了,他的事迹正在贵州大地传颂,他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久久激荡在贵州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心间……

    破解瓶颈制约 夯实发展基础

    2014年12月26日,饱含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贵州省首条高速铁路——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贵州由此正式迈入高铁新时代。

    这些年来,贵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历史机遇,举全省之力奋力攻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瓶颈”正在逐渐被突破。黔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交通通,则经济血脉通。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贵州交通建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历史性跨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0年的1188公里增至2014年4000公里以上,今年将突破5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形成15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490公里,贵阳至长沙、昆明、重庆、成都等高铁将陆续建成;全省9个市州均实现机场通航,以龙洞堡国际机场为龙头的“一干十三支”航空运输体系正在形成;乌江、红水河水运主通道加快建设,将打通贵州北入长江连接长三角、南下珠江连接珠三角的水运通道。

    2013年,贵州全面启动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力争用8年左右时间,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

    继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后,2014年贵州启动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加快构建“出省宽、省内联、覆盖广、资费低”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信息存储交换枢纽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产业已成为贵州重要的经济优势、经济支撑和经济支柱。2014年,在保障省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外送煤炭4800万吨、外送电量630亿千瓦时,为支持周边省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贵州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底气和信心更足了。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中间腹地的贵州,正在以更长远的视角、更宽广的视野寻找新的“历史方位”,抓紧编制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方案,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海关、无水港等开放平台,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搭上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快车,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地带迈进,真正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

    调结构转方式 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既要赶又要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一种新常态”。贵州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质”与“量”上下功夫。

    贵州山多地少,生态优美,加快发展必须优化生产力布局。在提升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五张名片”(酒、茶、药、烟、食品)特色轻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的现代高效农业、新型建筑业和建材产业等支撑贵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2013年起,贵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环境质量好的项目,全力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等“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质”与“量”联动,从分散到集中,从单一到聚合,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整合和经济效益最大化。2014年,全省“5个100工程”共完成投资4430亿元。

    同时,全力推进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双龙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吸引海内外企业投资兴业提供空间更大、环境更优的发展平台。

    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贵州新型工业化步伐愈行愈稳健,潜力巨大,后劲可期。

    建设生态文明 描绘多彩贵州

    生态区位重要,水能资源充沛,高山、峡谷、瀑布、溶洞、森林遍布……建设生态文明,贵州有生态保持比较完好的先天优势,更不乏后天的执着探索。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审判庭成立,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自2013年起,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该论坛由2009年起连续举办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而成,是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大力推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路;实施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各市州相继划定生态红线,成立包括司法部门在内的省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成果……

    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贵州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大力推动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青山秀水之间,一座座各具风情的小城镇点缀其中,青墙黛瓦,飞檐翘角,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形成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在探索生态文明道路上,贵州起步早、走得快,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保持天蓝、地绿、水净。2014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石漠化面积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发展成果

    加快赶、全力转、奋力超的贵州,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办人民更满意的教育、实现更充分稳定的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更快增长、扶持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创造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满足人民更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更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一项项民生工程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使公平和温暖的阳光洒在更多人身上,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充分享受贵州加快发展带来的成果。

    2012年至2014年,贵州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投资近2000亿元,全面完成“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换来的是城乡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刚刚过去的2014年,贵州“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627.6亿元。深入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启动实施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花溪大学城和清镇职教城分别入住学生7.3万人和5万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

    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新增11个县、159个乡镇“减贫摘帽”;

    “3个15万元”等促进就业政策,带动就业9.7万人;

    改造农村危房35万户,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房15万套,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4.27万套;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前实现全省覆盖;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开工建设120所农村敬老院,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

    多彩贵州蒸蒸日上,“贫困,不是贵州永久的标签;无奈,更不是贵州人不变的状态。”

    历史的轨迹总是连接着未来的方向。在遵义会议光芒照耀下,贵州人民正万众一心,努力书写好“中国梦”的贵州篇章。

编辑:西部新闻网实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