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刘波)马上又是一年春节,回想自己来到榆林已经一年有半了,鲁迅先生有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叫做《朝花夕拾》,当然,晚生没法和鲁迅大师相比,但是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自己到了榆林身边的一些人、发生过的一些事儿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写下来。高晓松老师有句话:除了生活中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一直这么认为。2013年7月份,在我来榆林之前在西安与几位前辈、大哥一起小聚,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徐忠山的名字。冥冥之中,我跟徐忠山挺有缘的,到了榆林后我们从陌生到彼此理解熟悉再到成为朋友,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就是我们对书法的爱好。
提到书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古以来那些文人骚客,想起那些文人骚客、才子名家的同时也会想到江南的水软风轻以及塞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徐忠山来之甘肃武威。匈奴筑盖臧城,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悲壮的西路军等等,这里有大历史碾过的痕迹。徐忠山,一个标准的西北人,豪爽、仗义、实在。
去拜访徐忠山,经常会发现他正在用心临摹或抄写一些名家的作品,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做事儿时的一丝不苟,并且还时时会有创新。有一次,刚刚进门,没等打招呼,便被他兴冲冲地叫进画室,原来这次是他又有新的“发明”:他从一本书画册子上发现了一个“忍”字,经过他的改进别有另一番韵味。偶尔从别处看到他认为很不错的作品,他都会记录下来好好研究练习。有朋友登门拜访,当朋友提出要请一副他的作品时,他每次都毫不吝啬。看了他的履历着实让人感叹:转业之前他担任过训练处副处长、侦查处处长,同时还被列为陕西省反恐专家,多次参加和指挥处突、维稳、抢险救灾和歼捕战斗,曾被表彰为优秀教练员、优秀参谋、优秀指挥警官,着实剑胆琴心。
徐忠山经常在聊天中表达一个想法,我认为这与他的书法创作的思想息息相关。他们这一代的人生很完整:生在红旗下,经历了文化断层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等等一直到今天。在工作、生活中,徐忠山始终保持现代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态度,在书法文化领域,他却有着古代那种屈原式的很传统地创作精神。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商业化的因素被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每一个可能被染指的领域,而书法文化本身的价值却被渐渐忽视,一个满足于快餐文化的时代,制造出的只有一批一批的“垃圾食品”,书法文化偶像化的到来影响了书法文化,太多人开始关注书法文化偶像,导致了书法文化领域偶像时代的风行,偶像时代的风行导致了大家对书法艺术的本身越来越不关注,对书画文化领域的本身越来越不关注的直接恶果就是导致书法爱好者们想看到的好的作品越来越少。然而徐忠山的书法,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的确,人生如笔,笔如人生。从1985年的参军入伍,到九十年代开始习作,从2010年来到榆林,到2014年告别部队转业地方,挚爱书法的徐忠山都在尽最大可能挽留住心中对书法文化的希望,以及对那个虽然他没有经历过但已经远去而无法复制的书法文化黄金年代最后的记忆。
这就是我认识的徐忠山。
徐忠山简介:徐忠山,男,汉族,甘肃武威人,1968年3月出生。1985年10月入伍,武警上校,研究生文化程度。历任武警陕西总队机动支队战士、班长、文书、院校学员、排长、参谋、中队长、总队训练处副处长、侦察处处长、榆林支队支队长。榆林市第三届人大代表。陕西省反恐专家。多次参加和指挥处突、维稳、抢险救灾和歼捕战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各级嘉奖10余次。曾被表彰为优秀教练员、优秀参谋、优秀指挥警官等。
作者简介:刘波,男,汉族,山东滨州人,1990年10月出生。年轻新闻工作者,自由主义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