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小儿科的大医世界 记我国泰斗级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

www.xibuxinwen.com.cn(2023-10-18)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小儿科的大医世界

—记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婴幼儿发育专委会荣誉主任、我国泰斗级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2023年10月15日上午,北京宝秀兰爱儿门诊部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位精神矍铄,面容清逸,思维敏捷的90岁老人与她的弟子及同事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鲍秀兰教授从医 65 周年。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婴幼儿发育专委会荣誉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资深专家、卫生部《十年百项:儿童早期教育,高危儿早期干预实施和测查方法》全国推广应用项目负责人、我国泰斗级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西部新闻网联合多家媒体重磅聚焦。

 

在庆祝会上,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戴旭光会长对鲍秀兰教授进行了高度评价。他动情地讲到,鲍教授的专业和工作,是优生优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年前,鲍教授加入了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在一如既往履行“大医”角色的同时,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1995 年领衔成立了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卓有成就的工作, 为协会建设和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成为老一辈“中优人”的杰出代表。2019 年换届前后包括疫情这几年,耄耋之年的鲍教授依然不知疲倦地从事着她的专业,大力支持协会的工作, 国中商业大厦、北京辽宁大厦的楼上楼下,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协会多次会议活动,留下了她辛勤的汗水,这一切都源自于她的毕生追求:“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一切””。

 

  在 60 多年从医实践、半个多世纪服务儿童、毕生为人口素质作贡献的历程中,鲍秀兰教授用她的挚爱、智慧、 心血和情怀,诠释了“小儿科里的大医生”这一辉煌角色,形成了具有“中优人” 特色、值得业界后辈长久学习的“鲍秀兰精神”,这就是 “爱祖国永葆初心, 爱孩子如同生命,爱本职力践精诚,爱团队倾心传授,爱事业毕生奉献”。

   戴会长真诚地希望优生优育行业、 妇幼保健行业及相关行业、 产业、事业的专家和从业人员, 要学习鲍教授的榜样,践行“鲍秀兰精神”,团结凝聚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旗帜下建功立业。

 

  鲍秀兰教授被现场热烈的氛围所感染,含着热泪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应该的,而且我做多少都不够。希望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为孩子着想。婴幼儿大脑有非常强大的代偿能力,早期干预能帮助孩子发挥最大潜能。我希望早期干预能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说到动情之处,鲍教授几度哽咽。鲍教授的一番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妙手仁心,成为患儿生命的守护神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鲍秀兰教授出生于上海浦东塘桥一户普通人家。初三毕业那年,她怀着对北京的向往,跟随做生意的大哥来到北京,迈入位于天安门旁、护城河畔的北京女一中的校门,在那间写着“伟大的祖国”标语的教室里,开始了高中生涯。快乐活泼的校园氛围不但使她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待人热情诚恳、做事负责、追求完美的性格。高中毕业后,鲍秀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学习,实现了儿时当医生的梦想,在美丽的大学校园开始了紧张充实的生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鲍秀兰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当住院医生,1962年调到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儿科教授,鲍秀兰的生命与儿科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心就像犁尖那样扎进了这片热土,再也没离开过儿童。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鲍秀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下上山下乡的号召,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农村老百姓解除病痛。在北京平谷县,鲍秀兰与农民们同吃住共劳动,在村里爆发痢疾时,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挨家挨户问诊送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随着四清运动的开展,鲍秀兰又来到山东农村,与医疗小分队一起行走在田埂上、穿梭在山岭间,用医术和医德、专业和奉献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以一颗大爱之心赢得当地群众好评,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为“美丽天使”。

   六十年代初,小儿麻疹、乙型脑炎、腺病毒肺炎等传染病在国内流行,吞噬了不少儿童的生命。当年儿科收治的几乎全是患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孩子,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 鲍秀兰同全科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竭尽全力救治患儿,从死亡边缘上夺回了大批患儿的生命。

“每一次救治,都像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我们唯有用一万分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火候’,挽救一条条幼小的生命。” 60多年来,鲍秀兰挽救了无数条小生命。她回忆那时的情景说:“ 孩子痛苦的面庞使你忘掉了一切, 那时候你眼睛里盯着的是孩子, 脑子里装的也是孩子, 心里挂念的还是孩子。 哪怕是有丁点儿的疏忽, 就可能使你后悔一辈子。 睡一会儿, 那是绝不可能的, 能在椅子上坐一会就是最好的休息了。”

 

 有一次,鲍秀兰教授上夜班时收治了一个已神志恍忽、气息奄奄的孩子,患儿家长已认为生还无望, 但鲍秀兰教授仍不肯放弃最后一线希望。她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哪怕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我们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来争取, 这个患儿的抢救请让我试试。”她详细地询问了病情过程中的各种微小的症状, 为患儿做了仔细、全面的检查,经过一整夜的抢救,孩子终于起死回生。

   一天,一个患脊髓灰质炎的孩子呼吸肌麻痹。由于没有呼吸机,时任儿科主任的周华康教授便组织科室人员制作了一个连接气管插管的皮球,鲍秀兰作为抢救团队的一员,与同事们一起昼夜不停地以每分钟30多次的频率捏皮球,以维持孩子的呼吸。 “纯手动呼吸机”就这样整整运转了一个月,孩子的病情终于得以好转。1984年《人民日报》对此事迹进行了报道。

 

小儿科是“哑科”,孩子不能把自己的不舒服准确告知医生,这就要求医生必须通过细心地询问与观察,才能判断病情。面对焦虑的家长、“咿咿呀呀”说不清状况的小患者,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出准确诊断?鲍教授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要了解患儿的具体情况,除了仔细向家长了解病情外,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每次门诊,在患儿进入鲍秀兰视线之时,她就已经开始留意,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发现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的有用信息。“做儿科医生是幸福的,看到一个个孩子摆脱病痛,活蹦乱跳地,就会有一种莫大的愉悦。”多年临床经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鲍秀兰教授微笑着说。

 待人宽厚温和、医疗技术高超,鲍秀兰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有的家庭甚至二三代人都找她看过病。

悉心钻研,攻克疑难复杂的医学堡垒

1983年,鲍秀兰以优异成绩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医院,向世界知名专家Brazelton教授学习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一年后经过严格考核,成为我国唯一获得Brazelton签发证书的医生。

 学成归来,她对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20项新生儿行为测定法(简称NBNA),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该测定法已被编入权威性儿科和产科书籍,并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986年,她参加了卫生部重点研究课题“垂体侏儒诊断治疗”的研究,在协和医院儿科开设了矮小儿童专科门诊,用人重组生长激素治疗垂体侏儒症获得显著疗效,成为在国内首先应用生长激素的医生之一,获得国家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在荣誉面前,鲍秀兰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她通过总结研究病例,与不同学科的教授们交流,注意到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是在出生后的前几年。同时,许多窒息后抢救过来的孩子和一些早产儿在后期会出现智力低下或者脑瘫的情况。她和同事们将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进行了一个全国性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后期出现脑瘫的病例减少了一半到四分之三,且智力全部恢复正常。因此她认为,通过丰富环境刺激的早期干预,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就可以治疗这些患儿。鲍秀兰深知,这个发现将会改变很多孩子、家庭的命运,于是她决定开始专门研究早产、窒息儿童的早期干预。她负责并开展了“八五”攻关课题分题:《0~3岁早期教育和窒息儿、早产儿早期干预》的研究,结果证明早期教育可以促进正常儿的智力发育,有效防止因围产期窒息或早产所致的智力低下,该项研究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2001年,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的领导和资助下,鲍秀兰负责组织全国29个单位大协作,圆满完成了《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3/4(3万名)。上述两项成果已列入卫生部2008年全国《十年百项》推广应用项目。《中国小儿脑摊流行特征规范化防治》研究获残疾预防及康复科学技术奖。2007年至2010年,鲍秀兰教授代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主持了由全国21家医院共同参与进行的《0—3岁婴幼儿早期综合干预》协作研究, 成功证明了早期干预能显著促进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而若要真正从患儿的角度出发,这项研究是必须要跨学科的,即不仅要从医学上解决出生时缺氧造成的神经系统缺陷,也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方面,来帮助一个患儿迅速成长、适应社会。为此,已经从医院退休的鲍秀兰重新组建了她的团队,成立了早期发展优化中心,他们的目标是从各个方面出发,专业而全面地帮助0-3岁脑瘫高危儿童走向康复。她认为儿童早期发育和干预方面是留有空白的,孩子大脑的良好发育需要在0-1岁时得到心理、教育、医疗多方面的综合性关注,但目前心理与教育仍有欠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打好新生时期的基础十分重要。她希望,将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来推动儿童早期教育发展。

 

鲍秀兰教授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以“学然后知不足” 的精神,先后主编了《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中国宝宝早期教育与潜能开发指南》、《三维养育全书》和《矮身材儿童264个怎么办》等著作10本,《婴儿科学健身法》、《让您的宝宝更聪明——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早期教育和保健系列》、《0~2岁婴幼儿运动落后和姿势异常的家庭科学康复法》、《0~1岁神经运动检查与脑瘫早期诊断》和《早产儿养育宝典》等光盘15个,发表论文100余篇,鲍秀兰教授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儿童殷殷切切的关爱深受同行、同事的敬仰,先后荣获第四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中国优生优育贡献奖、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母婴研究院专家贡献奖等多种奖项,2004年起,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辛勤耕耘 行走在临床诊治和科普的道路上

鲍教授救治的是孩子,呵护的是“花朵”,对孩子的爱让鲍秀兰教授无法停下来,鲍秀兰教授数年如一日地坚持行走在临床诊治和科普的道路上。

 

 目前,鲍教授在宝秀兰爱儿门诊部每周一个半天门诊,她发现许多慕名而来的家长都来自外地,而且很多孩子都是被过度医疗和误诊的,鲍教授对这些孩子非常心疼,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以最少的费用得到最好的治疗。有一次,鲍秀兰因膝关节骨折做了手术,术后一周,鲍教授就让助手推着轮椅送她去出门诊,她心里实在放心不下需要救治的孩子们。鲍秀兰说:“大家叫我鲍奶奶,我知道每一声鲍奶奶背后,都是家长和孩子的关怀和期望。我喜欢孩子,我热爱这份事业,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康复。”

 

西安交通大学二附院刘海燕医生,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婴幼儿专业委员会的培训课后,写下这段文字:“上午讲课,鲍教授依旧充满爱心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介绍她诊治的经验,能感觉到,鲍教授是用爱和责任,向学生们传授经验,她恨不得把毕生所有知道的内容传授给她的学生,80多岁的老人,没有丝毫疲乏,主动延长了半个小时给大家讲课。鲍教授在讲到一个6岁脑瘫儿在某医院被过度治疗,倾家荡产也没有得到很好救治时哽咽了,流下难过的泪水。教室里,突然异常的安静,随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眼前也模糊了,我知道,泪花,是鲍教授的爱,掌声,是我们的敬意,医者仁心,我们从鲍教授以及她的团队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诊疗技术,更是一种医生的大爱精神”。

鲍秀兰教授曾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一个早产高危儿,有先天性脑缺损,家长各路求医无方,在绝望中找到鲍教授。她和训练人员通过丰富环境刺激,观察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各项行为能力得到发展。现在孩子已经三岁,智力正常。

 

   “18年前,医生说孩子大概率是脑瘫,是您告诉我们,孩子没什么大问题,并让我们按照您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一岁的时候孩子就恢复了正常。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三了,学习还不错,等明年他高考完了,我和爱人带着他亲自来拜访您,感谢您给了他希望。”近日,患儿小宝(化名)的父亲从河南漯河专程来到北京,把一副写着“大医精诚”的书法作品和一封感谢信交到鲍教授手中,表达了对鲍教授的感激之情。小宝出生后第13天就住进了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当时脑CT显示有大面积的脑积水,医院的初步诊断结果是由宫内缺氧导致脑积水引起的脑瘫。从此,一家三口便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多家医院对小宝的诊断都倾向于脑瘫,求医治疗期间的艰辛和煎熬成为小宝父母这辈子最无助、最黑暗的时刻。最后他们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北京,见到了鲍秀兰教授。鲍教授结合对孩子各方面反应的观察,建议不再继续给予药物治疗了,只需要配合物理的抚触按摩就能够逐步康复。鲍教授的这段话就像万丈阳光,让来到这个世界仅仅三个多月的孩子有了重生的希望。家长按照鲍教授给的光盘上的示范,每天坚持给小宝做抚触按摩,半年多后,小宝基本恢复正常。

“儿童早期大脑发育尚不成熟,但代偿能力特别强,根据脑科学的特点去给他们做康复,训练运动、语言、认知能力,可以预防智力低下和脑瘫。” 鲍秀兰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的帮助下,通过写书、录制课程,举办早期教育学习班,把早期干预的方法教给每个家庭,希望对预防孩子的伤残和智力低下有所帮助。她向我们展示了她编写的书籍——《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书中详细记录了0-1岁肌张力的变化过程。家长们学习以后,就知道这个孩子现在处于哪个发育阶段,表现是不是正常。

 

“到哪里都老爱做研究”是她对自己的评价。从最开始,鲍秀兰教授在协和医院附近挨家挨户访问,做新生儿行为测查、进行示教,告诉家长从孩子刚出生时就要引导他们多说话、多看、多听,促进脑发育;到后来,她的研究从地方扩展到全国。退休后,鲍教授又回到自己的小区,看到社区中心有许多接种疫苗的孩子,她又兴冲冲地跑去研究,乐此不疲。鲍秀兰教授告诉我们,当看到《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时,她非常高兴,大到政府,小到每个家庭,都对儿童早期发展和儿童康复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宝宝在发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运动不协调、语言发育不好、不会与人交流等,这样的孩子,及时发现、及早进行早期干预训练,就很有可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给家庭带来希望。家庭的希望汇集起来,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希望。

 

 半生的研究走访经历,让鲍秀兰教授具有精湛的医术和悲悯的医者仁心。如今,90岁高龄的鲍教授,依旧活跃在临床与科普的第一线,全身心致力于婴幼儿早期发展和早期干预的多学科研究,她为自己还能为婴幼儿健康成长、为患儿解除痛苦出力而感到幸福,为能继续发挥余热培养年轻一代而感欣慰。

 

与时俱进 在优生优育领域辛勤地耕耘着

“ 通过写书、微博、微信、抖音……只要我做得过来我都愿意做。”作为耄耋老人、资深专家,鲍教授迫切地觉得自己有义务把所有知识贡献给人们。她得知许多孩子的父母通过网络渠道来了解育儿知识后,便克服身体和精力上的困难,紧追科技发展,紧跟数字时代,利用网络开设了新浪微博和抖音号,用网络和新媒体“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国内较早一批的在线咨询专家之一,她用行动拓宽了生命的长度和宽度,用精神烛照着事业的时间和空间。

 鲍秀兰在微博的坚持答疑,让她成为深受众多爸爸妈妈信赖的泰斗级育儿专家。从2010年至今,13年来,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她的微博答疑没有停止过一天,成功安抚了成千上万名家长的担心和疑虑,在家长们的心中,鲍秀兰是可亲可爱的鲍奶奶,就像自己孩子的亲外婆、亲奶奶一样可靠、温暖。

 

当谈到鲍教授连续多年被新浪微博评为十大影响力母婴育儿大V时,鲍秀兰教授谦逊坦言:“我懂得这些知识是病人给我经验积累起来的,所以,我所有知识都愿意回报给家长。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的一件事,对家长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初期运营微博时,鲍秀兰教授打字慢,学过儿科的老伴儿就帮着鲍教授一块儿做微博:“他帮我打字,有问题我再帮助他,他也是医学院校毕业的儿科医生,后来做了药理研究,退休了。但是他把晚年也贡献出来,我们俩共同做。”鲍教授告诉我们:“一方面是患者需要我这样的医生做互联网,因为能来北京面诊毕竟是少数患者,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快地把优生优育优教的医学知识教给家长,让他们少走育儿的弯路,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鲍教授线下的门诊号一票难求的状况,让她陷入深思,她希望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更多孩子们,但无奈为了保证就诊质量,门诊每次的人数有限,所以,鲍教授于2017年又在新浪网上开通了爱问医生诊室, “线上咨询我最早是以微博问答来做,持续有好几年了,到后来才开通爱问医生。网络咨询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让偏远或不方便面诊的孩子得到咨询,方便了很多家长,也得到家长们的认可,是一个不错的咨询方式。”鲍教授认为,远程服务除了要求患者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还要求医生能有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时间保证才能及时回复患者,这对医生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鲍秀兰教授扶危济困、护人健康之心矢志不移。鲍教授的勤奋是不少年轻人都自愧不如的,鲍教授说:“育儿知识在不断更新,每年我们都会买很多书,看很多杂志期刊,保证知识不落伍。”

 

  鲍教授很注重和鼓励团队里的医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个人品牌:“很多医生通过微博持续的科普和答疑吸引了很多粉丝,这样就给自己建立了个人品牌,鲍教授介绍,她团队里的医生基本都入驻了爱问医生,大家都很重视,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工作休息时间来维护微博和答疑,和工作基本不冲突。医生个人品牌建立后,鲍秀兰教授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她也变得更加忙碌——“现在每天微博都有很多人评论和私信,这也需要团队协助帮助更多的人,忙已经是常态,对我来说,能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我愿意将毕生的心血奉献于婴幼儿早期发展事业。”

  九十个春秋,六十五载风雨。在半个多世纪服务儿童、毕生为人口素质作贡献的从医实践中,鲍秀兰教授用她的挚爱、智慧、 心血和情怀,诠释了“小儿科里的大医生”这一辉煌角色,形成了具有“中优人” 特色、值得业界后辈长久学习的“鲍秀兰精神”,这就是 “爱孩子如同生命,爱本职力践精诚,爱团队倾心传授,爱事业毕生奉献”。鲍秀兰教授以其勤奋的工作、开朗的性格和对党的热爱树立了医者仁心的楷模,树立了优生优育专家的榜样,以一生坚定而平凡的步伐,践行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大医情怀书写着对中国儿科事业的追求。(作者 张龙 段晓红)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